地名,是管窺歷史的坐標點。通過對比1912《山東全省州縣自治區域圖》,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話題性的事兒——清末,山東省10府3直隸州共轄104縣(含8散州)。自1912年民國改元至今的100多年間,山東省境內消失的古縣名竟然有25個之多,約佔當時山東轄縣的1/4。
嚴格按名稱統計,這25個今天在山東境內被「除名」的古縣,基本都是曆元明清三代一直未改名的古縣,其中,有5個為秦漢時期設立,有10個為南北朝-隋唐時期設立,有9個為五代-宋金元時期設立。
謹此將這些老縣的沿革作一概述,以為當代山東人回望歷史提供參照。
NO.9-邱縣,唐代名相魏徵生於此
邱縣,原作丘縣,是元代新設的縣,隸屬東昌路,縣域以前是平恩縣轄區。明代,屬東昌府。清代前期屬東昌府,後期屬臨清直隸州。為避諱聖人孔丘,清代改稱邱縣。1940年,邱縣由魯西行政主任公署劃歸冀南區,自此漸行漸遠,1949年,屬河北省邯鄲專區。邱縣歷史名人中,最有名的是唐代名相魏徵,邱縣興平堡人(今盧、萬、靳三興平舊時為一村,即興平堡)。伴隨著邱縣劃歸河北省,魏徵也不能再算是山東人了。
1912年邱縣地圖
NO.10-恩縣,因文彥博而改名的縣
北宋慶曆八年(1048),王則在貝州起義,名臣文彥博奉旨前去鎮壓。他將王則正法後,赦免了其部屬,為感皇恩,貝州改為恩州。恩州在明代被降格為恩縣,一直沿襲下來。恩縣,曾是魯西北第一大縣。1956年,山東區劃調整時撤銷恩縣,原轄區劃歸平原、武城和夏津。1964年冬,武城縣衛運河以西地區劃給河北省故城縣。次年,從平原縣劃來5個公社(均為恩縣舊地)補給武城縣,故今武城全境多為老恩縣舊域。恩縣縣城恩城今為平原縣恩城鎮。近代史上,恩縣在國外也頗有名氣,因為,1880年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在恩縣龐莊建立的教堂,是基督教在中國內地農村設立的最早據點,有大量照片存世。
19世紀末,恩縣龐莊的莊門。
1912年恩縣地圖
原平原二中校園內的文昌閣,乃恩縣文廟留存下來的古建築,建於1547年。
NO.11-海豐縣,無棣縣的前身
明初,無棣縣改稱海豐縣,因為縣境內有海豐鄉,西北有海豐場而得名,初屬濱州,後屬樂安州、武定州、武定府。海豐縣的名字從明初一直沿襲到民國初年。1914年,海豐復稱無棣縣,屬濟南道。海豐縣改稱無棣縣的原因,一是廣東有個同名縣,二是無棣縣之名更為久遠,隋代已設置。
宋朝詞人李之儀便是無棣人,還記得他的千古名句吧——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不過,自隋唐至宋金,無棣縣縣城設在於家店(今慶雲縣常家鄉於家店村北),因為這個緣故,慶雲縣城西北今天都建有李之儀公園。
李之儀公園(圖片來自網上)
NO.12-蒲臺縣,西關出了唐賽兒
蒲臺縣始設於隋代,縣名源自當地有個長滿蒲草的高臺,相傳乃秦始皇東巡至此為望海而築。此縣斷續延續了1200來年(宋代曾廢,金代重設)。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女起義領袖唐賽兒,便出自蒲臺西關。1956年山東區劃調整時被撤銷,其黃河北屬地劃歸濱縣,黃河南劃入博興和齊東。蒲城原在黃河南,1900年黃河改道,變為黃河北。1976年蒲城被洪水淹沒,後闢建為蒲城水庫。
小人書《唐賽兒》封面
NO.13-青城縣,山東也有一個
中國歷史上有5個青城縣,四川、山西、河北、安徽、山東各有1個。山東的青城縣歷史上幾經興廢。金天興二年(1233),始置青城縣,隸濟南路,後廢。1235年,蒙古置青城縣,縣治設於今高青縣田鎮西12公裡。明洪武二年(1369)省青城縣入鄒平、齊東二縣;洪武十三年(1380)復置青城縣,屬濟南府,清代改屬武定府。1948年與高苑縣合併改稱高青縣。
1912年青城縣地圖
NO.14-高苑縣,千古壯士田橫出自此
高苑縣之名始自東漢,由西漢高宛縣改名而來,再往前,是秦代的狄縣,寧死不肯向劉邦稱臣的田橫就是此地人。南朝劉宋時,高苑縣曾被廢除。隋代,改會城縣為高苑縣,此後至民國,1300年間,雖然縣域多有變動,高苑縣一直存在。明清時,高苑屬青州府,1914年改屬濟南道。1948年,與青城縣合併,改稱高青縣。高苑縣老縣城今為高青縣高城鎮。
徐悲鴻名作《田橫五百士》
NO.15-樂安縣,廣饒縣的前身
山東有個樂安縣,存在了將近800年。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益都府,曆元、明、清至民國初年,縣名及境域均沒有大的變化。1914年,民國政府改定全國重複縣名時,因山東樂安縣與江西省樂安縣重名,將其改為廣饒縣。廣饒縣之名始於西漢,東漢時廢除,劃入利、益、博昌三縣,屬樂安國。晉代,復置廣饒縣;南北朝時置安樂郡,隋代改稱千乘縣,縣名延續至金代。
《天仙配》中的男主董永,一直被廣饒人視為老鄉,民國《樂安縣誌》記載稱「漢董永墓在城西南十五裡太和莊外」。
因董永是漢代千乘人,漢千乘縣與現在的廣饒、博興都有交集,博興人也把董永當老鄉,老縣誌中多有相關記載,博興縣陳戶鎮董家村今有董永祠(市級文保)。國內爭董永的地方還有很多,如湖北孝感是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當地人認為,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發生在那裡。
博興縣董永祠(圖片據濱州網)
NO.16-益都縣,名字一直被青州蓋著
益都之名,始自西漢劉胡被封為益都侯(治所在今壽光市北)。三國曹魏時曾置益縣(治所在今壽光市南)。南朝劉宋時改置益都縣,北齊天保七年(556)移治於東陽城(今青州市)。益都縣此後一直存在,不過,因青州府治長期設於益都縣城,益都縣名氣不大,多數時間被青州蓋著(例外時段:金稱益都府、元稱益都路)。1913年,廢青州府,留益都縣。1986年,益都縣改稱青州市。
民國時期的益都北門城樓
NO.17-滋陽縣,歷史上是兗州府駐地
今天的兗州區大致與過去的滋陽縣是一回事。兗州為古九州之一,早在《尚書·禹貢》就有記載。因此,其行政級別在歷史上很高。作為縣名,滋陽之名又源自嵫陽。金代,始設嵫陽縣,因位於嵫山之陽而得名,當時兗州(後改泰寧軍節度使)的治所亦在嵫陽。元明清各代都因襲了這種上下級關係。唯一的變化是,明成化年間,改嵫陽縣為滋陽縣。
1913年,撤銷兗州府,滋陽縣改屬濟寧道。滋陽城內名勝古蹟眾多,除了興隆塔,號稱天下第一坊的範氏牌坊曾聞名全國。1962年至今,滋陽縣先後改稱兗州縣、兗州市、兗州區。
清末,滋陽範氏石牌坊照片(柏石曼攝),此坊號稱天下第一坊(無存)。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