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平江鄉友網,每日為您推送平江最新最有趣的內容
作者■胡和兮
人的生死是人類社會新陳代謝,一代代衍生發展的自然規律。人類每天在迎接新生命誕生的同時不得不面臨另一些生命消失的悲哀。死對每一個人來講是最平等的,也是無法迴避的。
舊時辦喪事有多道程序,要插族旗、開路、懸幡、做道場、誦經禮懴、燒靈屋、唱夜歌,親朋好友為了表示對亡者的追思之情要寫輓聯、祭文等等,所以民間辦喪事也是我國五千年喪葬文化的具體體現。平江人向來把死與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間相信人的靈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轉世還有來生。人死之後家人進行隆重的喪葬儀式,是對死者的尊敬,是後裔盡忠承孝的具體表現。新中國成立之後提倡移風易俗,特別是自提倡創建文明與和諧社會後,極力主張厚養薄葬,辦喪事逐漸簡化,火葬的方式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在農村一些地方,人們還是遵從「入土為安」的古訓,因此傳統的喪葬形式仍然比較流行。傳統禮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1、送終。當老人生命垂危之時,老人的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等候聽老人對後輩的囑託,俗稱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為老人送終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父母送終,將是兒女們一生中的一大遺憾。如果死者之上還有父母等長輩,一般讓長輩迴避。在親人剛去世之後,家人都會馬上燒紙錢稱為燒「見面錢」。傳說只有這個錢是死者可以帶走的,但不宜多,說是多了背不起,走不動。一般是老稱3斤4兩(16兩為一斤)。還要在死者盡終的房到大門口每個門口點上燭,以保亡者平安升天。同時還要燒一個紙轎子送亡者上天。此外還要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人死之後親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人未死時通常是「禁止」哭泣的。
2、報喪。人死後,家人立即召集直系親屬商議治喪,儘快地向親友發出報喪帖,或登門通報死訊,平江叫「赴聞」,張貼在外面的叫「路聞」。「聞」的內容包括死者的死因、死亡時間和生年歿月,什麼時候入殮成服做道場、迎接弔客、開追悼會送葬等。當有人前來治喪和悼念時,無論長幼,孝子都要跪地叩首致謝。
3、請水。孝子用乾淨木桶和一個小碗,到潔淨水源,按死者年齡一歲一碗水,請回來後,倒在一個大木盆內,再在木盆上放一口大鍋,把「見面錢」燒在鍋內,盆內的水燒熱了後,用這個水給亡者擦身,錢灰用袋子裝好,給亡者做枕頭,意味著這錢給他帶走了。
4、入殮。死者在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梳發、擦洗身體、穿壽衣等,都有規矩。如剃了頭的刀,理髮師要把刀子向背後丟掉。擦身是一個意思,就是把死者的身體前擦七下後擦八下,就算洗完。然後再用白綢或用紙錢掩面。穿衣也有講究,民俗認為,不能給死者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也不能穿黑衣服,否則會尅後人。為死者穿衣時,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如果中青少年早逝,上有父母的,入殮的衣服和鞋上都要加麻布,以示還未盡孝。在亡者死後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般是頭朝裡而腳朝外。如果移屍須通過戶外,要用雨傘遮蓋死者頭部,人死後不能見天地。
5、守靈。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者床前以示服孝,這叫做「守鋪」。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叫「守靈」,傳統當中,守靈也是表達對逝者的尊重、留戀和哀悼。
6、成服。成服是指死者家人後輩自死者斷氣後服喪。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婦女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在僧道進場前,請禮生舉行成服儀式,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係的遠近,穿孝服,戴孝帽,手持孝杖。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髮(成服前可以理髮,稱「剃成服頭」),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看戲、進寺廟、進別人家門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就會不吉利。
7、弔唁。弔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弔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弔唁時,其禮數、方式由與死者關係的遠近而決定。死者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儘快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逝者親朋友鄰也要儘量表現得比較哀痛一些。親友前來弔唁時,孝子要跪拜迎接陪同。比較重要的親友,尤其是後家,一般要在靈前跪拜四拜後跪地默哀,等候禮生宣讀悼念者帶來的祭文。如果是普通親友,則在靈前四拜即可。親友前往弔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禮金用黃色、藍色籤封好,在正中籤上寫「奠儀」二字。禮品有匾額、輓聯、挽幛、花圈、巖山、金銀山、紙籠、香燭、紙錢等。
8、夜歌。夜歌是一種古老的喪歌,是流傳在湖南、湖北及周邊地區的民間曲藝,表現形式多樣。唱夜歌是對死者表達哀思,進行祭奠,也給通宵守靈人解乏。夜歌來源於古代楚國地區一種喪歌,曲調十分悽涼,悲意動人,節奏緩慢,夜歌師用一面鼓伴奏,敲唱結合。夜歌師在平江很普遍。夜歌經過發展融合了本地特色,產生了不同的表現形式,有唱有跳,有多人對唱有一人獨唱。平江夜歌基本上是多人對唱的形式。夜歌歌詞一般是七言為一句,所唱內容極為豐富。除了運用大量的古韻歌詞以外,還有很多根據死者的生平事跡即時創作的歌詞。
9、道場。請僧人或道士做法事念經稱「道場」。俗話說:和尚的道場道士的醮,火燭道士行夜教。一般是在人死之後超度亡魂的一種法事活動,當然,也有為去世多年的人選好日子做道場超度的,那就叫「除靈道場」或「看期道場」,有的地方叫「功德道場」。做除靈道場必須食齋。做道場是我國的一種文化傳承,請道士是道教文化,請僧人是佛教,也就是儒家文化。一般分內場與外場。內場主要是念經,外場在室外去完成。道場有時間限制,搞半天叫開路,一天叫朝開晚散,再是一天半,二天,三天四夜,七天七夜,七七四十九天等等。一般是二至三天。時間越長,形式也多樣化,走過堂也多,外場不但多而且熱鬧。外場有大渡橋、破地獄、放河燈、拜大水懴、做蒙山、穿黃河圖、散九花燈、點九皇燭、去城隍廟大迎亡、大十王過案、朝廟三次、解燈等。
10、朝廟。朝廟有三次,也是三層意思。第一次是迎亡。就是把亡人從城隍廟裡請回來做道場。第二次是朝廟去做稟報。第三次是送香。就是道場做完後告祖,送回廟裡。在平江民間喪葬習俗中,「送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平江的「送香」,一般在出殯的前一天下午舉行。「送香」的場面,與「送葬」差不多,非常隆重。「送香」的目的是告訴社主城隍,某某去世了,所以,「送香」一般也是熱熱鬧鬧的場面,從死者家裡出發,選擇一條沿途人家多,道路長,並且還不走回頭路的,有人戲稱這是替死者「收腳跡」,意思是死者生前走過的地方,現在把它收回去,這也許是平江老人不出遠門的原因吧。怕走的路遠,腳跡多,收不完呢!
11、停柩。因為要選擇吉日吉時安葬,因此,可能要停棺在家,稱為「停柩」「擱棺」或「停棺」。「停柩」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冬季要停七天左右,夏天就短一點,現今則不常見,即使擱棺,時間也不會太長。沒有吉日吉時怎麼辦呢?先暫時送亡者上山淺葬,不落字,等選好了吉日吉時再重新開土撥正落字為大葬。
12、八仙。八仙是指八個送亡者入土抬棺材的,有的地方叫八大金剛,也有16人當肩的。一般選擇年輕力壯,辦事沉著的近房親屬,以前每人發一雙草鞋一條大布手巾(後來用解放鞋和毛巾,現在有的發皮鞋),主家招待比較豐盛,餐桌上比別的桌席要多加一碗大肉。八仙負責墓穴的開挖,在送葬時抬運屍棺並葬好墳墓。
13、出殯。出殯即「出柩」或「出喪」。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出殯之前,先要薦靈。出殯的程序是先轉棺,將棺材移出門外,放在兩條長凳上,備好祭祀用品,孝家跪拜,由僧道舉行法事薦靈,八大金剛用繩索捆好棺材。送葬隊伍作好準備,一般是子女捧遺像在前,孝屬們隨後,送葬隊伍隨行。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是有區別的。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俗話說:有就榮葬,冒就窮葬。
14、路祭。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逝者表示哀悼。孝子要下跪叩謝。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特別重要路祭,送葬隊伍一般要停棺進行祭奠和孝子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15、落葬。到達墓地後,再次整理基坑,掃去腳印,然後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先由孝子鏟土掩棺,再由八仙負責堆土做成墳墓。在棺材放入墓基後,孝家跪地四拜,由陰陽先生舉行祝讚儀式,分撒柴碳米糧,預示富貴吉祥,閥閱無疆,孝子女孝孫子女牽開衣服接著,得到的越多越好。最後由後家代表,將孝子的麻靠取下,祝讚幾句,葬儀就此結束,孝子向送葬者跪地叩謝。
16、化財。安葬結束後,孝家還要為死者化財,也稱為「燒包化靈」。由僧道主持法事,在屋外開闊平地上,堆放乾柴草,鋪上曬墊,將靈屋、巖山、金銀山、包財等等冥用紙品擺放在一起進行火化。我縣東北片一般先化財,化財後再舉行家禮堂奠,奠畢後送葬。西南片一般先送葬後化財。特別是城關地區就是典型的先送葬後化財。
17、座臺。化財回來後,在家門口擺兩張八仙桌,由僧人或道士在上面做法事,驅散孤魂野鬼,保一方平安。
18、夕土。由僧人或道士用木魚到主家各房邊打邊念誦土地尊經,據說做了幾天道場後,人的耳朵總聽到鑼鼓聲不停,這樣做後就不會有這種現象了,可以安睡。
19、作七。亡者死後升天,每隔七日(至「七七」止)要過一個閻王殿,每七要死者兒女為他燒香紙錢拜還,設盛饌以祭,以保亡者過關順利升天。首七、三七、五七和七七之日,喪家必須請僧、道誦經拜懺辦道場,以示冥福。一般只應到五七,有的地方到周年的七月半,應一個總七。以後上墳祭祖一般在周年和每年清明掛祭,每年七月半舉行燒包會,對祖先燒點紙錢,以保他在那個世界有錢用,其實是對祖先的一種追憶和懷念。
20、居喪。在親人去世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其家人必須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思念,這就是居喪。居喪之禮節,對於孝子要求更嚴。在古時候孝子要居喪三年。為什麼是三年呢?因為按慣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父母死後,孝子應服喪三年,以示回報。在現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喪,只不過比古時短得多了。傳統喪葬禮儀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日益淡化了,舊時的很多喪葬禮儀,人們已不再遵循。但作為家庭的一件大事,喪葬也必須有一定的儀式,那就產生了新式喪葬禮儀。
21、新式喪禮。人一旦不幸死亡,活著的人就應該對死者履行「殯」和「葬」的義務。殯和葬是兩個不同的過程:所謂「殯」是指悼念逝者的禮儀活動;所謂「葬」則是指人們對遺體和骨灰的掩埋存放等處置方式。殯和葬構成了喪事活動的整個過程。因此,殯葬是生者對逝者的一種悼念方式和處理程序。具體作法在此不再細述了。參加喪禮時,要注意穿著和談吐,不可穿紅戴綠,濃妝豔抹;不可三五成群,竊竊私語;不可漫不經心,東張西望,行禮時動作要真摯自然。
不當之處,請方家批評指正。
(作者系平江縣財政資金管理中心主任)
每日為您推送最有趣、最讓你耳目一新的內容。
長按二維碼關注 平江鄉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