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我的手機沒動靜,她爸的手機在口袋裡,奶奶的手機在房間裡,誰的手機響了?一定是女兒的手機。
誰打來的電話?我一看,陌生的微信名,心裡咯噔一下,引起我的警覺。
「怎麼回事?」我關掉了通話,眼睛直盯著女兒,質問她。
女兒默不作聲。
我告誡她:「我早已說過,不準私自加好友,你上網必須是透明的。」
「不可能!」女兒甩出一句話,跟著爸爸去舞蹈班了。
我苦惱著,趕緊反思:這樣下去怎麼行?我現在該怎麼辦?
女兒小升初,暑假裡沒有任何的作業,這放假半個月以來,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手機、電腦前度過。本來有約法三章:限定時間、保護好隱私、不點擊烏七八糟的視頻,但她沉迷於寫話本小說,微信加好友聊天,謀劃著和他人一起寫小說,剛剛的通話就是她的合伙人打來的。
手機、電腦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孩子也有一樣的需求,堵是堵不住的。
前不久,跟同學聊天時,她說起自己的兒子,也是憂心忡忡:「我兒子不止一次地跟我商量,說他想要一部自己的手機,因為同學都有手機,如果我們不給買,他就用自己的零花錢攢一部二手機。我想給他,但是又怕他控制不住自己,沉迷於網絡。他爸爸的態度是堅決不給,還說我慣著兒子。我好糾結…」
「我家女兒早已經有了自己的手機,只不過是我們淘汰的智能機。你家都已經初二了,他要手機也正常,這時候受同伴的影響很大的,同伴都有他沒有,自尊心會受打擊。如果你不給他,他肯定會想辦法弄一部手機來。到時反而更不好控制了。」我勸同學。
同學仍不無焦慮地說:「我知道堵是堵不住的,就像大禹治水,可我說不動他爸。他爸就是不給,壓制孩子。所以父子倆關係很差。」
是的,堵是堵不住的,身邊的有個同事的孩子是高中生,也是玩手機,父母收一次,孩子第二天又弄來一部,根本擋不住,同事無奈地說「你不知道他有多少部手機,也不知道他哪來的錢?」
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的自尊是有變化的。早在4-5歲,兒童就開始認識到他們與同伴的區別,在許多方面,他們使用社會比較信息獲知自己和同伴的優勢和劣勢。這對兒童整體感知和整體自尊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到了青少年期,同伴群體對自尊的影響變得更加明顯。有大量來自同伴的社會支持,而且這種支持和父母的社會支持較為均衡時,青少年往往會有較高的自尊,而且也會表現出較少的問題行為。所以說在青少年期友誼質量成為了自尊的最強有力的決定因素。
現在,很多孩子都擁有了自己的手機。當同學同伴都擁有自己的手機時,而自己卻沒有,社交受挫,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所以說,孩子可以擁有自己的手機。
1.限時、限地點、限加好友。
孩子擁有了自己的手機,如何玩好自己的手機,我們跟孩子約定了時間,工作日不玩手機。周末上午11點前不玩手機,下午5點前玩手機,一天總時間不準超過2小時。暑假在手機上設置「學生模式」,工作日每天30分鐘,休息日每天2小時。這是「限時」。
「限地」是指你要玩手機必須在客廳裡玩,不可以帶手機進房間,晚上睡覺前不能帶手機進臥室。
「限加好友」就是不要隨便加陌生人微信,也不要隨意進入微信群。
一段時間以來,她都執行得不錯,大人孩子都相安無事。
2.經常性的網絡安全教育。
孩子進入網絡,最擔心的就是網絡安全。我會經常在上下學的路上,和她一路聊天,我會把所聽到的一些有關網絡安全方面的常識告訴她,比如不暴露個人隱私,堅決不約見網友,不準遊戲充值…
前不久,身邊就有個小學生拿了父母的手機,在玩遊戲時被騙子誘導後分享班級二維碼,騙子掃碼進班級群進行了網絡詐騙。當報警後,孩子父母給了孩子一耳光,而當時警察就批評孩子父母:「你應該打自己,你有錯,沒有監管好孩子。」是呀,孩子年幼,不懂得自我保護,就需要大人的教育。
3.適時的幹預。
這段時間因為我和她爸都比較忙,以為她已經能夠自己管好自己。可畢竟孩子終究還是孩子,她還不能完全分辨出是非善惡,不能完全自律,把控好自己,總是很單純地認為「人都是善良的,我現在是安全的,網絡上也是安全的」。所以,她才會做出我們認為過分的舉動。我平息了怒氣,充滿愛憐地給她寫了一封信,並開誠布公地當面聊,讓她清楚我內心的想法,並提出我的建議:嚴格控制時間,不準與他人有語音通話,不準透露任何有關個人的隱私信息。
我告訴她:媽媽只想好好保護你。我再次鄭重地提醒她:不要暴露自己的隱私,不要和網絡上的成人交往,不要把自己的大部分光陰都放在網絡上。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更多的時間是要用來學習的,不斷的學習才會讓人的思想更深邃,你才能更好的把握好自己!
另外,我還特意了解了一下話本小說是什麼東東,告訴她這只能當成愛好玩玩而已,不宜另外,我還特意了解了一下話本小說是什麼東東,告訴她這只能當成愛好玩玩而已,不宜花太多時間的。
這兩天,孩子比較自覺地控制玩手機的時間。對於孩子玩手機,父母責無旁貸,當管則管,但要慎言慎行,讓孩子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