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浙江省財政廳、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浙江省水利廳、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浙江省林業局聯合印發了《浙江省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實施期限為2019—2021年。現將《意見》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制定背景
01
必要性
2016年,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原環境保護部積極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設立專項在全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作。2018年10月,我省入選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為做好試點工作,結合自然資源部對試點工作的有關要求和《浙江省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方案》,亟需制定《浙江省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
02
主要依據
《行動計劃》主要依據《關於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通知》(財建〔2016〕725號)、《關於組織申報第三批山水林田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的通知》(財辦建〔2018〕139號)、《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建〔2019〕29號)、《關於印發浙江省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浙財建〔2019〕35號)、《浙江省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
03
意見徵求情況
《行動計劃》於2019年6月徵求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局以及杭州市、衢州市、建德市、淳安縣、常山縣、開化縣等人民政府的意見。共收集各方意見35條,採納 33條,未採納2條。
二、主要內容
《行動計劃》由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分區與工程布局、保障措施四大部分組成。
01
總體要求
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實施區域和工作目標。通過高起點打造生態空間、高質量推進生態修復、高水平開展示範建設,到2021年,實施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在保持全國領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水系源頭、重要溼地、河谷等生態敏感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明顯加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增強,生態安全更有保障。
02
分區與工程布局
按照三部委編寫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指南(試行)》和4月底專題會議關於「中央資金要用到重點項目、重點區位,最核心、最出彩的地方」相關要求,對原實施方案確定的6大類86個工程項目進行了重新梳理,將實施區域劃分為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區、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區、水源涵養-土壤汙染防治功能區等3大分區,實施7大類79個重點項目。
03
主要任務
共分為8大方面31項具體工作任務,每項具體工作任務均明確了責任單位和具體目標。
(1)優化區域生態空間格局
一是建立生態保護紅線體系,2020年年底前優化完善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紅線區生態環境現狀及其變化動態監管。
二是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2020年年底前完成四縣(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嚴格管控空間開發利用。
三是劃定生態保護與修復分區,並按照系統性、整體性原則,形成區域生態保護修復關鍵技術整體解決方案。
四是設立浙江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在千島湖系統保護、綠色發展、民生保障、生態環境共建共保、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成果。
五是著力推進生態紅線內突出問題的解決,按照「劃管結合」的原則,提出矛盾協調規則及現有衝突的處理意見。
(2)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
一是通過實施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空間布局,對田水路林村進行全要素綜合整治。
二是通過建設生態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把生態理念貫徹到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工程施工、監測與評價等各個環節。
三是實施田園整治建設整潔田園,打造形成基礎設施完善、田園環境整潔、農業設施整齊、生產過程清潔、產業布局合理的美麗新田園。
(3)推進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一是加強區域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嚴格控制礦山數量,防止過度開採;區域內生產礦山嚴格落實邊生產邊治理要求,礦山粉塵防治達標率100%。
二是全面完成區域內生產礦山綠色礦山建設任務,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收益分配共享機制。
三是通過加大廢棄礦山治理力度,優先治理「四邊」廢棄礦山(井),廢棄礦山治理率達100%。
四是加強尾礦庫監管,區域內停用的尾礦庫在2020年6月底前完成閉庫,完善汙染防治措施,治理並消除環境汙染隱患。
五是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治理工程,建立覆蓋區域內全部開採礦山的監測預警系統,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預測防護。
(4)推進江河湖水環境協同治理
一是推進中小流域綜合治理,以流域、區域為單元,以水係為紐帶,全面實施「百河綜治」工程和美麗河湖建設,維護河湖生態安全底色。
二是推進河湖生態修復提升,恢復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加強自然河湖等水源涵養空間保護,優化流域各級樞紐配水調度。
三是協同保護區域飲用水安全,加強水源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
四是大力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把節水減排作為促進區域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舉措。
五是推進城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區域內城鎮汙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以上,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100%。
(5)推進汙染與退化土地修復治理
一是通過實施土壤汙染防治工程,到2021年,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
二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做好農業汙染源普查,推進化肥定額制施用和農藥實名制購買「兩制」改革,實現農田化肥減量增效和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實行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建設農田尾水生態淨化工程。
三是實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以國家級和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為重點,採取封育保護、自然修復等措施,提高林草覆蓋率和水源涵養能力;以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為重點,採取工程、植物、農業耕作等措施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6)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一是通過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工程,發揮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示範作用。
二是實施珍稀生物保護工程,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和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建設珍稀瀕危物種、珍貴樹種繁育種植基地,加強野生動植物基因庫建設,對珍稀瀕危生物種進行系統性的長期監測。
三是加大物種生境保護力度,在森林、河漫灘、洲灘、湖泊、庫灣、岸線、河口灘涂等地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督促有關建設項目落實生物資源保護與補償措施。
(7)協同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一是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落實封禁措施和封育措施,採用靈活多樣的封育方式保障森林生態。
二是大力實施林相改造,實施森林彩化工程、「一村萬樹」千村示範萬村推進行動,推進森林城市、城鎮、村莊建設。
三是推進溼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合理劃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溼地資源,提高溼地保護率,確保區域內溼地保有量不降低,保持在89.14萬畝以上。
四是加快錢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修復,調整或取締試點區內與國家公園保護方向不一致的開發項目,確保錢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實現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
(8)構建跨區域生態保護修復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建立實施區域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一張圖」,建立跨區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聯動機制,深化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監管,建立區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控機制和預警應急體系。
二是完善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機制。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加強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優化考核方式,建立錢塘江源頭區域綠色發展績效評價指標和考核辦法。
三是構建市場化手段助推機制。建立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錢塘江源頭地區的補償力度,積極推行生態保護修復區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實行市場化運作。
關於印發《浙江省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和《浙江省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
原標題:《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三年行動計劃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