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戰士:戰場上我3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2020-12-27 新華網重慶頻道

  10月15日,重慶警備區渝中第三離休所,趙子明(右一)正在講述在抗美援朝的朝鮮戰場上,他親身經歷的故事。

  行軍禮的趙子明。本組圖片由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10月21日,在重慶警備區渝中第三離休所,重慶日報記者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92歲抗美援朝老戰士趙子明。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朝鮮的那段歲月。」趙子明的聽力已不甚敏銳、身板不再挺拔、步履也已蹣跚;但他依然思路清晰,記憶力驚人,言談間神採飛揚。從他執意拄著拐棍站起來,莊嚴行軍禮的動作,記者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澎湃的豪情,和那份刻在骨子裡的忠誠與擔當。

  這幅景象,令人肅然起敬。

  迎著午後短暫的陽光,趙子明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用「筆談」的方式向記者講述了一段段在他朝鮮戰場上的親身經歷。

  初入朝鮮,先過語言關

  「我在前線的作用就是『聽用』!」趙子明笑著在字板上寫下一行字,開始回憶他的故事。

  趙子明1928年2月出生,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平北反掃蕩、解放太原、進軍綏遠、解放平津等戰役。1951年至1954年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任政治部青年科副科長,榮獲朝鮮三級國旗勳章。

  1951年6月19日傍晚,趙子明奉命帶領英文翻譯和朝鮮聯絡員,隨67軍在安東(今丹東)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為防敵機空襲,他們傍晚出發,嚴格執行燈火管制,徒步摸黑行進。經一夜行程,破曉前到達龜城。這是行程的第一站,最終目的地是朝鮮中部偏東的金城前線,任務是接替先期入朝作戰的27軍的防務。

  趙子明至今還記得朝鮮話稱「水」叫「木兒」「開水」叫「格林木兒」。他說,身在異國,要與當地人交往,還要準備審問戰俘,必須努力學習朝鮮語,而學習朝鮮語最快的方法便是從生活用語開始。

  在龜城休息待命期間,趙子明在一處空房前,看見一個大木盆和一個葫蘆瓢,裡邊落滿了蒼蠅,他便請教同行的朝鮮聯絡員「水瓢上爬滿了蒼蠅」用朝鮮話怎麼說。「他告訴我『葫蘆瓢叫『爬嘎幾』。蒼蠅叫『爬裡』,連起來說就是:『爬嘎幾、爬裡、斯米達(多的意思)』。」

  1951年8月,志願軍俘獲了10多名南朝鮮士兵和兩個美國兵。審訊美國兵時,他們首先請學過標準「劍橋英語」的汪漫立主審。但有些話兩個美國兵卻聽不懂。他們只好又請年輕翻譯陳杰參加審訊,費了不少周折,才完成審訊。

  「原來英語也有方言與土話,發音與腔調也不相同。這與我國情況一個樣。」趙子明呵呵笑著說。

  吃不上蔬菜,很多戰士得了夜盲症

  趙子明回憶,志願軍在開赴金城前線的後半程,遭遇朝鮮40多年罕見的大雨,山洪暴發,橋梁被毀道路被衝斷。再加上敵人的空中「絞殺戰」不斷轟炸封鎖,運輸一度中斷,物資供應困難。

  「當時,戰士們隨身背負的糧食大多吃光,後勤供應一時不能保證,為了渡過難關,全軍上下只好勒緊褲帶。」趙子明稱,為了給予一線保障,部隊採取了分別對待的措施。

  一線部隊每人每天供給1斤糧(老秤1斤為16兩),二線部隊每人每天供給12兩,師以上機關每人每天配發8兩。此外部隊還減少騾馬的料糧,擠出部分馬料充軍糧。當時在軍機關的趙子明,也只能頓頓喝稀飯。199師文工隊員們連喝了16天稀飯。

  這種困局大約持續半月之久,情況開始才有了好轉。但青菜仍然奇缺,因長期缺青菜導致缺乏維生素,許多戰士都患了夜盲症。

  3次死裡逃生,在朝鮮完成終身大事

  「在朝鮮戰場,我3次與死神擦肩而過。」趙子明告訴記者,一次是在1952年初夏的一天,大約上午9點,趙子明和幹事趙旭光正在一孔半窯洞式的房內工作。突然聽到敵機轟鳴聲,兩人來不及躲進防空洞,敵機已經飛臨上空,並投下一串炸彈,正好落在他們的房前。所幸的是,兩人並未受傷。第二次是他們在前線,隱蔽起來的趙子明正拿望遠鏡觀察,突然看到前方有敵人,幸而敵人並未發現他。第三次,趙子明和新調來的副團長在前往前方陣地的途中,突遇敵人發動炮火襲擊,走在交通溝裡的趙子明大喊副團長隱蔽。遺憾的是,副團長隱蔽不及,不幸被擊中,當即犧牲,年僅37歲。

  1953年7月,「停戰協定」籤訂後,在團首長及師組織科的撮合下,趙子明與師司令部的文化教員、滿族姑娘潘景湘相識相戀,經批准,兩人於1954年6月15日在朝鮮結婚。

  趙子明記得,婚禮儀式簡單而熱鬧。當時,政治處的草棚會議室長桌上擺了幾斤多年不見的糖果。團長、政委及政治處的全體同志,在一起熱鬧了一番,最後到中灶吃了一頓飯,便算完成了婚禮。

  「我和老伴已相伴走過66年,正向白金婚奔進!」趙子明笑著說。如今,趙子明每天仍堅持讀書讀報、看新聞,遇到重要時政消息,他還會認真地摘錄在筆記本裡。他說:「中央的一些政策,讓人很振奮。每天都有新鮮的事情,我活到老、學到老,很充實,也很快樂。」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老戰士
    如今,志願軍老兵周章鑾時常都會向晚輩講述他在朝鮮戰場的點滴故事。閒暇時,老人還會到院子裡澆澆花,修剪修剪樹枝,過著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可他深知這份和平的來之不易。周章鑾在採訪時緩緩說到:「我那時候打的是281.2高地,在石峴洞北山這個地方,當時手部受傷,也不懂是炮彈還是機槍彈造成的,直到見血了才知道自己手傷了。」
  • 志願軍老戰士回憶抗美援朝戰場:「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
    中新社北京11月2日電 題:志願軍老戰士回憶抗美援朝戰場:「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中新社記者 李純「三年打仗,我沒躺在床上睡過覺……」談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經歷,89歲的王力平如是說。經上級批准,3天後,王力平押送這名飛行員前往碧潼戰俘營,並在那裡住了一晚。天剛亮,浴室開放,王力平走進無人的澡堂。「熱氣一燻,加上長時間的疲勞,我一下子就睡著了。」那是兩年零9個月期間,王力平唯一一次洗澡。沒睡過一次安穩覺「是正常現象」「抗美援朝沒過江,保家衛國沒拿槍,行軍坐車亂晃蕩,慰問團來了給個紀念章。」
  • 民航江西空管分局看望慰問抗美援朝老戰士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向老戰士致敬,11月3日,江西空管分局黨委書記騰蘇同志一行來到南昌市中華情老年公寓看望癱瘓在床的抗美援朝老兵潘金松同志,為他送去了分局黨委的殷切關懷,並表示崇高敬意。潘金松同志,1936年3月出生,1951年2月參軍,同年4月隨部隊奔赴朝鮮戰場。
  • 區領導為老戰士頒發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
    近日,市委副書記、區委書記佟桂莉,區委副書記、區長章登峰分別看望慰問了我區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代表,向他們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並代表區委、區政府向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的志願軍老戰士
  • 抗美援朝老戰士走進昆明校園
    10月26日,抗美援朝老戰士楊秀珍在主題活動上接受學生獻花當日,90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楊秀珍來到位於昆明市官渡區的雲大附中星耀學校小學部,與師生們一同參加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活動,為學生們講述抗美援朝時的經歷,鼓勵同學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國主義情懷,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 老兵不老——訪抗美援朝老戰士周福才
    1950年,時任高射炮兵某師501團二營四連二班班長的周福才和數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一道,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投身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他所在的高射炮團部署在鴨綠江畔,保衛連接中國輯安(集安舊稱)和朝鮮滿浦的江橋。「有時一頓飯要吃上十來次才能吃完,剛端起飯碗敵機就來了。」
  • 桐鄉為老戰士頒發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當天下午,市委書記盛勇軍來到抗美援朝老戰士趙繼祖家走訪慰問。盛勇軍為老人送上紀念章。接過紀念章,趙繼祖有些激動,他回憶,1950年他赴朝作戰,條件雖然十分艱苦,但是志願軍戰士抱著必勝的信念衝向戰場,最終贏得了勝利。
  • 雲報集團看望慰問抗美援朝老戰士,1988年在本報光榮退休
    雲報集團看望慰問抗美援朝老戰士,1988年在本報光榮退休 2020-10-23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抗美援朝戰場上,湖南670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志願軍,5位司令員都是...
    隨後,彭德懷又相繼組織第四、第五次戰役,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對於彭德懷的高超指揮藝術和戰略眼光,「聯合國軍」第三任總司令克拉克也不得不說:「我必須承認:彭德懷是一個資質很高的敵人,我們不是在和一個容易被打倒的對手作戰。」1952年4月12日,彭德懷奉命回北京治病,由陳賡代理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 尋訪最可愛的人丨抗美援朝老戰士孫景坤:閃光的軍功章在無聲述說
    這裡是遼寧省丹東市光榮院的特護區房間,也是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的「新家」。退伍以來,孫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軍功章壓在箱底,60多年紮根鄉村,帶著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後來,孫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漸被人了解。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曾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趙子明:
    10月15日,重慶警備區渝中第三離休所,趙子明(右一)正在講述在抗美援朝的朝鮮戰場上,他親身經歷的故事。本組圖片由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10月21日,在重慶警備區渝中第三離休所,重慶日報記者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92歲抗美援朝老戰士趙子明。「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朝鮮的那段歲月。」趙子明的聽力已不甚敏銳、身板不再挺拔、步履也已蹣跚;但他依然思路清晰,記憶力驚人,言談間神採飛揚。
  • 致敬「最可愛的人」 南充市建華中學慰問抗美援朝老戰士楊化育
    在舉國上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10月23日上午,南充市建華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楊朝暉帶領班子成員看望慰問了該校離休幹部、老黨員、志願軍老戰士,92歲高齡的楊化育老師,送上了全校師生的無比崇敬之情。
  • 保定愛心人士自發慰問抗戰及抗美援朝老戰士!
    我市愛心人士自發慰問抗戰及抗美援朝老戰士 新聞中心記者/鄭平 △愛心人士慰問周維義老人 八一前夕,我市一些愛心人士走進徐水區,看完和慰問了抗戰老戰士賈正喜和抗美援朝老戰士周維義
  • 桑植縣:澧源鎮第一小學開展尋訪百位抗美援朝老戰士活動
    張家界新聞網12月26日訊(通訊員 陳雲芳 吳亞琴 陳芳華)為引導廣大師生傳承英雄精神,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桑植縣澧源鎮第一小學以「尋訪百位抗美援朝老戰士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為主題,利用尋訪老戰士、《致敬最可愛的人》主題班會、觀看抗美援朝電影等形式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筆墨勁旅」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除了真槍實彈與敵殊死搏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外,還活躍著一支特殊的隊伍——新聞工作者。在槍林彈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他們以筆為槍,鼓舞士氣,打擊敵人,鑄就了新聞史上不朽的篇章。赴前線去採訪「要不是我積極爭取,差點上不了前線。」原第27軍《勝利報》編輯沉冰回憶道。
  • 中國流動眼科手術車為柳州抗美援朝老戰士送光明
    廣西新聞網柳州12月15日訊(通訊員 胡羽圓 韋蘭純 李斌勇)「我看見了!我看見了。好啊,好啊。」這大概是抗美援朝老戰士吳爺爺這段時間說得最多的話。日前,87歲的吳爺爺在柳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柳州市眼科醫院)眼科四病區副主任雷蔚副主任醫師的主刀下,順利完成白內障手術,成功復明。
  • 智守「咽喉線」:記抗美援朝老戰士解永江
    智守「咽喉線」——記抗美援朝老戰士解永江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從陝西省西安市市區向東北方向驅車大約60公裡,閻良火車站附近有一個外牆為赭紅色的住宅小區,抗美援朝老戰士解永江就住在這裡。96歲的解永江銀髮蒼蒼,聲音洪亮。他行動不便,多年前就用上了拐杖。閒暇時他會看看新聞聯播、聽聽評劇。
  • 紀念章是傳家寶,傷痕是驕傲 淮安抗美援朝老戰士肖志達:小康是我們打出來的
    ,1955年因傷退伍,1965年回鄉務農至今,這就是今年92歲的淮安抗美援朝老戰士肖志達截至目前的簡歷。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抗美援朝……肖志達老人說,在解放上海戰役中,他還立了二等功。摘下帽子上的五角星,毛巾上的五角星圖案也必須絞掉,肖志達和戰友們出發了。他手裡沒槍,身上背40斤炸藥包,帶著4枚手榴彈,兩枚六零炮彈,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一次戰役中,他們部隊大獲全勝,繳獲了能夠裝備近2個軍的武器彈藥。
  • 「我在外面不需要記掛,見信如見面……」 抗美援朝上的那些家書...
    ,我在外經常掛念你的身體如何,照應家事怎樣。「溫度低至零下三四十度,墨水結冰,鋼筆要在火上烘烤好久才能寫。」「軍輸很困難,常常吃不上飯,即使吃也是抓把雪和著面下肚,胃老是痛……」「我在外面不需要記掛,見信如見面,以後將你的心意寫信說明,以免我在外掛念……」滑動查看更多家書
  • 揚州92歲志願軍老兵的回憶:我與朝鮮阿媽尼的「母子情」
    「今年是抗美援朝赴朝作戰70周年,我雖然已92歲了,但還是經常想念當年朝鮮的一位阿媽尼(老大娘)。」老兵宗明深情地說。家住曲江街道窪字街社區的宗明,12歲參加新四軍,從小演員到戰地醫生,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四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四次為重傷員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