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限制性胺基酸攝可成為抗腫瘤新靶點

2021-01-11 生物谷

圖片來自:newsnetwork.mayoclinic.org

2016年2月26日/生物谷BIOON/--荷蘭科學家近期報導了關於抗癌研究的新進展,可以利用「核糖體分析」(ribosome profiling)並構建一種名為「diricore」的方法。該方法可以區分出核糖體的密碼子。利用這個方法,可以檢測出不同的細胞內,核糖體對於不同類型胺基酸的需求,從而確定出哪些胺基酸對於細胞而言更加重要。了解到這些胺基酸可能會利用我們開發出新的抗癌方法。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期的《Nature》上。

腫瘤的生長和代謝適應可能會限制某些胺基酸蛋白質合成的可用性。因為對於特定胺基酸的依賴,導致了腫瘤細胞生存存在危機,從而可能成為抗癌的新方向。最近已經表明,某些類型的癌細胞依賴於甘氨酸、穀氨醯胺、亮氨酸和絲氨酸代謝,來完成增殖和生存。此外,使用右旋天冬氨酸合成酶誘導的天冬氨酸缺乏,已經被開發成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方法。然而,現在還沒有方法可以檢測不同的癌細胞會因為哪些胺基酸缺乏導致生長受阻。

研究人員使用核糖體分析,來檢測限制性胺基酸。所謂的限制性胺基酸,即為該類型胺基酸的缺乏會明顯阻礙細胞的生長。他們還開發了一項名為"diricore"的方法,可以用於區分核糖體中的密碼子類型。他們首先證明了"diricore"的功能和缺陷。研究人員使用代謝抑制劑和營養剝奪測定法來了解"diricore"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通過使用右旋天冬氨酸酶的誘導,研究人員利用"diricore"檢測到了核糖體中高水平的天冬氨酸密碼子和高濃度的天冬氨酸合成酶。

在腎癌中發現,脯氨酸是一種限制性的胺基酸。同時還發現高水平的天冬氨酸密碼子與高水平PYCR1相關,該PYCR1是脯氨酸合成的關鍵酶。這表明脯氨酸前體對於腎癌細胞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高濃度的PYCR1是由脯氨酸前體短缺引起的,抑制該酶會抑制腎癌細胞增殖。高濃度的PYCR1在浸潤性乳腺癌中也經常出現。進一步的研究表明,PYCR1的CRISPR介導的基因敲除,可以阻礙致瘤生長。因此,「diricore」方法可能揭示不同癌細胞中存在哪些類型的限制性胺基酸,這些胺基酸可用於靶向治療癌症的新途徑。(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10.1038/nature16982

PMC:

PMID:

Tumour-specific proline vulnerability uncovered by differential ribosome codon reading

Tumour growth and metabolic adaptation may restrict the availability of certain amino acids for protein synthesis. It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hat certain types of cancer cells depend on glycine, glutamine, leucine and serine metabolism to proliferate and survive1, 2,3, 4. In addition, successful therapies using L-asparaginase-induced asparagine depriv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5. However, a tailored detection system for measuring restrictive amino acids in each tumour is currently not available. Here we harness ribosome profiling6 for sensing restrictive amino acids, and develop diricore, a procedure for differential ribosome measurements of codon reading. We first demonstrate the functionality and constraints of diricore using metabolic inhibitors and nutrient deprivation assays. Notably, treatment with L-asparaginase elicited both specific diricore signals at asparagine codons and high levels of asparagine synthetase (ASNS). We then applied diricore to kidney cancer and discover signals indicating restrictive proline. As for asparagine, this observation was linked to high levels of PYCR1, a key enzyme in proline production7, suggesting a compensatory mechanism allowing tumour expansion. Indeed, PYCR1 is induced by shortage of proline precursors, and its suppression attenuated kidney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when proline was limiting. High PYCR1 i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In an in vivo model system of this tumour, we also uncover signals indicating restrictive proline. We further show that CRISPR-mediated knockout of PYCR1 impedes tumorigenic growth in this system. Thus, diricore has the potential to reveal unknown amino acid deficiencies, vulnerabilities that can be used to target key metabolic pathways for cancer treatment.

相關焦點

  • 線粒體代謝:腫瘤治療靶點
    二甲雙胍作為公認的線粒體ETC複合體I抑制劑,已在多個臨床試驗中作為抗腫瘤藥與標準治療方法相結合進行應用。二甲雙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線治療方法,其治療作用部分歸因於肝糖異生減少,從而改善了胰島素敏感性。2005年的回顧性研究報導了二甲雙胍與腫瘤發生率降低存在關聯。罹患腫瘤後才開始服用二甲雙胍控制血糖的患者,其生存率也有所提高。多項實驗室研究也報導二甲雙胍可作為抗腫瘤藥物。
  • Nature: 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Wnt/beta-catenin
    他們還發現了,beta-catenin是如何阻止T細胞浸潤到腫瘤細胞,從而減弱免疫治療效果的。最後,研究人員們提出建議,該如何繞開這個障礙。黑色素瘤的治療在研發出了免疫療法之後,有了革命性的改觀。這些治療策略包括阻斷激活T細胞上的免疫抑制受體,例如,利用抗CTLA-4,PD-1和PD-L1的單 抗。
  • Nature丨透過現象看本質,黑色素瘤抗腫瘤免疫的新機制
    抗PD-1單克隆抗體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了通過PD-1受體阻斷靶向宿主免疫檢查點機制可產生持久的抗腫瘤反應,從而改善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但是,從中獲益的患者卻只有一小部分。這提示我們,仍然需要進一步的闡明腫瘤微環境中與反應和耐藥相關的基本免疫學特徵,以此提高抗PD-1單藥治療的覆蓋率,同時也要深入揭示與PD-1檢查點相結合的其他免疫決定因素的聯合阻斷方法【1】。  某些因素,如暴露於紫外線輻射、吸菸和慢性病毒感染,會破壞參與DNA複製和修復的關鍵基因,導致細胞異常生長。
  • 國產LAG-3靶點抗腫瘤新藥!信達生物單抗藥物IBI110中國I期臨床研究...
    IBI110,是重組全人源抗LAG-3單克隆抗體,將有望為患者提供全新的臨床解決方案。IBI110可通過直接與T細胞上的LAG-3結合,阻斷LAG-3與MHCII的相互作用,解除LAG-3對T細胞激活的抑制作用,增強T細胞的抗腫瘤免疫應答反應。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腫瘤細胞胺基酸代謝途徑的改變往往由多種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共同驅動。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
  • Nature提出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近日,由Ludwig癌症研究所的Paul Mischel和加州聖地牙哥醫學院的Vineet Bafna共同領導的跨學科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所分析的40%的腫瘤細胞系中,非染色體DNA(ecDNA)表達驅動腫瘤生長和存活相關的致癌基因的多個拷貝,並且可能有助於腫瘤的異質性和進化。文章已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廖學斌/魏來課題組合作揭示HPK1可成為T細胞免疫療法的靶點
    以T細胞為基礎的細胞療法是癌症過繼免疫治療方案中有前景的新方法(Waldman et al., 2020)。雖然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體(CARs)在血液惡性腫瘤中介導了有效的抗腫瘤應答。然而,在許多方面,CAR-T細胞和其他形式的過繼性T細胞轉移方案(ACT)仍處於早期階段。
  • Cancer Research:神經生長因子是癌症治療新靶點
    免疫螢光顯微鏡示神經生長因子激活後的細胞法國裡爾大學Adriaenssens等的研究表明,以神經生長因子(NGF,神經營養因子之一)為靶點,可抑制乳腺癌細胞的增殖、存活和轉移,故NGF是乳腺癌的潛在治療靶點《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 Nature子刊:肺癌新靶點有望帶來創新療法
    與LUAD不同的是,目前尚無針對LUSC的確認治療靶點,所以鉑類化療仍然是LUSC的一線治療方法。在一項研究中,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LUSC中,一種名為BCL11A的蛋白高度表達。BCL11A非生理水平的高表達在小鼠模型或細胞培養中促進鱗狀樣表型,而對其敲除後,則消除了異種移植腫瘤的形成。研究者們進一步揭示了BCL11A受SOX2的轉錄調節,並且是其致癌功能所必需的。
  • claudin18.2腫瘤靶向治療的現狀與未來|胃癌|Claudins|靶點|臨床...
    CLDN18.2亞型是一種胃特異性亞型,自從Sahin發現CLDN18.2是一種高度選擇性的分子,並且只在癌細胞中廣泛表達,它就成為一種理想的靶點。CLDN18.2通常埋藏在胃黏膜中,正常組織中的單克隆抗體基本上接觸不到,惡性腫瘤的發生會導致緊密連接的破壞,使腫瘤細胞表面的CLDN18.2表位暴露出來,成為特定的靶點。因此,CLDN18.2賦予靶向治療的特異性。
  • 《自然》:限制攝入絲氨酸抗腫瘤的機制找到了
    原創 代絲雨 奇點網癌細胞作為一種異常瘋狂的細胞,在諸多方面都與正常細胞有所不同,這些差異也就成為了我們尋找殺死癌細胞方法的切入點。本周《自然》雜誌上,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1],詳細闡述了限制絲氨酸的抗腫瘤機制。原來在絲氨酸缺乏的條件下,原本正常的鞘脂生物合成途徑會轉而生產有毒性的脫氧鞘脂,從而毒殺癌細胞。通過限制荷瘤小鼠飲食中的相關胺基酸或用藥理學手段抑制相關的酶,能夠延緩腫瘤的生長。
  • Nature 中文摘要 16 July 2015
    本文發現PR不僅僅是ERα的基因靶點,同時也是ERα相關蛋白,可調控ERα的作用。在乳腺癌細胞中,激動劑配體存在的情況下,PR與ERα結合,調控ERα與染色質結合過程,啟動獨特的基因表達程序,有利於患者的預後。孕激素抑制雌激素介導的ERα陽性的細胞系異種移植物、原代ERα陽性的乳腺腫瘤外植體的生長;在聯合使用ERα抑制劑時,孕激素還可增強抗增殖的效應。
  • 再新醫藥靶向抗腫瘤新藥CM118進入臨床研究
    上海2016年12月19日電 /美通社/ -- 上海再新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再新醫藥」)宣布,公司研發的靶向抗腫瘤新藥CM118已進入臨床研究,主要研究者為著名肺癌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潔教授
  • 科學家們找到了一個新靶點 可以阻止腫瘤的生長和擴散
    據估計,僅在美國,2019年就將診斷出268,600例新的侵襲性和62,930例非侵襲性乳腺癌,估計將導致41,760人死亡。腫瘤微環境(TME)的細胞和非細胞間室除了遺傳和表觀遺傳改變外,還有助於腫瘤的生長和傳播。 TME的細胞部分包括肌成纖維細胞、浸潤的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基質/幹細胞和免疫細胞。
  • 「薑黃素」系天然抗腫瘤藥物熱點
    其中,薑黃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薑黃素」更是全球天然抗腫瘤藥物研究的熱點。  美國科學家的新近研究顯示,由咖喱原料高度提純而成的薑黃素,可調節炎症因子、腫瘤轉移因子、生長因子、蛋白激酶、癌蛋白等數十個靶點,逆轉腫瘤進程。利用薑黃素可能實現天然靶向抗癌藥物的突破,大大降低靶向藥物治療費用。
  • 信達生物、輝瑞、BMS等都在研發 OX40成為腫瘤免疫治療新希望?
    OX40這一靶點如何成為腫瘤免疫研發領域熱點之一?這與OX40獨特的生物學功能,以及其在腫瘤免疫聯合療法中的潛力有關。OX40與免疫應答如果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抗體比喻為「去掉抑制免疫系統的剎車」,那麼,刺激免疫反應的療法就像是「踩下油門」。OX40抗體的設計目的就是提高T細胞效應,增強免疫應答。
  • Nature:新轉運分子為新藥設計治療腫瘤患者帶來希望
    近日,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了一種小分子物質的結構,這種小分子物質可以協助化療並且可以協助抗病毒藥物進入細胞,研究者的研究將幫助我們創造出更多的副作用少、效用更高的藥物。研究者Seok-Yong Lee表示,「知道這種轉運分子的結構和性質將成為改變一些傳統化學療法的關鍵一步,比如說,我們可以讓這種分子在體內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研究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已於3月11日刊登在了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
  • CLDN 18.2靶點能否成為實體瘤免疫治療的「黑馬」?
    近期,Claudin 18.2(CLDN 18.2)靶點研究頻頻傳來新進展。此外,在胰腺癌、食管癌、卵巢癌等腫瘤中,CLDN 18.2也存在激活表達的現象。在正常組織中的高度特異性表達,再加上在多種癌症中的激活表達,使得CLDN 18.2蛋白成為了研究人員開發胃癌、胰腺癌等實體瘤免疫療法的理想靶點。
  • Nature子刊-綜述巨著| 當腫瘤遇上耐藥,我們都採用了什麼策略?藥學...
    最近一篇Science文章指出腫瘤在進行化療時會累積DNA損傷,並會增加基因突變的概率,最終少部分腫瘤細胞會被篩選出來從而進化出各種耐藥性。但後續由於檢測到ALK基因繼發突變(C1156Y),該突變提示對第二代靶向藥ceritinib不敏感,但卻是第三代靶向藥lorlatinib的有效靶點。Lorlatinib治療持續8個月有效後,癌症復發,基因檢測發現,不僅有ALK C1156Y突變,還出現了新的ALK L1198F突變。
  • Nature:我國癌症免疫療法重大發現!調節膽固醇代謝增加T細胞抗腫瘤...
    2016年3月17日/生物谷BIOON/--作為免疫系統的得力幹將,T細胞監測腫瘤,並且直接發揮抗腫瘤效應。然而,腫瘤通過腫瘤微環境中的多種機制逃避T細胞攻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許琛琦團隊和李伯良團隊發現抑制膽固醇酯化能夠增強CD8+ T細胞(也被稱作殺傷性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