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綜述巨著| 當腫瘤遇上耐藥,我們都採用了什麼策略?藥學...

2020-12-11 健康界

寫在前面

分子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相比較傳統的化療藥物,靶向藥物不會波及正常組織細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療又被稱為「生物飛彈」。自第一個靶向藥格列衛(伊馬替尼)取得巨大成功以來,靶向癌症靶點的藥物已經玲琅滿目,一些癌症的治療取得了巨大成效,給患者帶來了福音以及希望。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狡猾的癌細胞豈能是任人刀俎的魚肉。產生耐藥性是它們抗爭的最直接的表現。比如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由於癌細胞的靶點產生耐藥突變,不得不使靶向藥物升級換代,目前為止已經經歷了三代藥物的更迭(下圖),不幸的是,第三代針對T790M突變藥物奧希替尼也產生了突變,目前面臨沒有新的靶向藥物更換的尷尬局面。再比如費城染色體易位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經歷第一代靶向神藥格列衛突變後,第二代,第三代的藥物應用而生,比如尼洛替尼,氟馬替尼等。

其實除了靶點突變的耐藥機制以外,癌細胞進化出了各種神奇的耐藥機制。比如表達排出藥物的泵系統,俗稱吃了吐。還有會進化出減毒的機制,讓毒性的藥物變成無毒的藥物,以及改變了自身的繁殖方式等等都會產生對當前藥物的抵抗性。最近一篇Science文章指出腫瘤在進行化療時會累積DNA損傷,並會增加基因突變的概率,最終少部分腫瘤細胞會被篩選出來從而進化出各種耐藥性

當癌症靶向藥物遭遇耐藥後,科學家也並不是束手無策,病人也更不會束手就擒,針對耐藥性本篇文章總結了常見五種針對耐藥性的策略(下圖)。下面將一一進行解讀。

設計具有獨特結合模式的抑制劑(1)

ALK陽性的肺癌患者治療要首選靶向藥,也就是ALK激酶抑制劑。2011年,克唑替尼(Crizotinib)成為第一個ALK抑制劑,獲得FDA批准用於ALK陽性的NSCLC的一線治療,也問世中國臨床多年。雖然有效,但許多患者在治療約1年後通常會發生耐藥(L1196M)。針對該突變,研發出第二代的藥物,2017年FDA批准了能夠替代克唑替尼的ALK抑制劑-色瑞替尼(ceritinib)。但後續由於檢測到ALK基因繼發突變(C1156Y),該突變提示對第二代靶向藥ceritinib不敏感,但卻是第三代靶向藥lorlatinib的有效靶點。Lorlatinib治療持續8個月有效後,癌症復發,基因檢測發現,不僅有ALK C1156Y突變,還出現了新的ALK L1198F突變。但是有意思的是,L1198F突變會介導產生lorlatinib耐藥,但卻可以增強第一代ALK靶向藥crizotinib的作用,這種增效作用足以勝過原有的C1156Y突變相關耐藥。所以,患者又從第三代lorlatinib及時換回到第一代crizotinib治療,收穫了較好的效果。

著名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了這個經典的案例,所以在全程ALK靶向藥治療中,一旦發生耐藥則基於耐藥基因實時監測指導下,從第一代吃到第三代,再換回吃第一代,通過輪換靶向藥成功克服了耐藥。

設計共價結合模式的抑制劑(2)

過去十年裡,NSCLC (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方案中最顯著的改變可能就是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用於具有 EGFR 靶向性驅動突變患者一線治療。其中設計開發的共價抑制劑是一大亮點和突破。以EGFR為靶標的第一代非共價抑制劑,如吉非替尼, 厄洛替尼。對治療EGFR~(L858R)突變的NSCLC患者有良好的療效。然而,在接受EGFR抑制劑治療8-14個月後,約60%的患者發生了T790M突變並產生耐藥性。

以前大部分的抑制劑是可逆的,科學家腦洞大開,是否可以利用激酶中具有親核功能的基團比如巰基,設計含有親電基團的共價抑制劑呢?於是第二代共價EGFR抑制劑橫空出世,如阿法替尼和達克替尼,被開發用於治療EGFR~(L858R)突變和T790M耐藥突變的NSCLC患者。但這些抑制劑對EGFR~(T790M)突變型和野生型EGFR激酶之間缺乏選擇性 ,因而會產生較強的毒副作用。2018年,FDA批准了第三代共價EGFR抑制劑,如奧希替尼(泰瑞沙),對EGFR~(WT)活性較弱,而對EGFR~(T790M)具有較高的活性及選擇性,減輕了毒副作用。然而,接受其治療的三分之一患者出現了C797S突變並產生耐藥性,也就是把能夠發生共價反應的巰基突變成了羥基(就不讓你反應)。目前針對該突變尚未有合適的靶向藥,如果產生耐藥了,患者可能就要考慮傳統的化療藥物。

設計變構結合模式的抑制劑(3)

變構效應長期以來都被應用於調節正構效應難以靶向的藥物靶標,近年來,它被逐步應用到蛋白相互作用的調節當中。通過變構效應調節蛋白相互作用已經成為創新藥物研發領域的熱點。變構劑保守性低於ATP結合位點,選擇性高,並具有額外的有利性質。當靶點具有雙重結合位點(活性位點和變構位點)時,在單獨給藥產生耐藥突變後,可選擇另外一個位點的靶向藥物,如上圖a,b.  如果靶向兩個結合位點會怎麼樣呢?上圖c所示,雙重抑制(雞尾酒療法)會不會產生1+1>2的效果,會不會克服耐藥性的產生呢?

最近有研究,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的治療中採用一種新的ABL1激酶變構抑制劑ABL001可以和第二代TKI類藥物尼羅替尼聯用,在小鼠模型中可以起到根治CML的效果。與靶向作用於ATP結合位點的TKI類藥物不同,ABL001作用於正常ABL1蛋白起自我抑制作用的N端豆蔻醯化的帽子結構(MC)的作用位點,從而起到變構抑制激酶活性的作用。有資料顯示,單用ABL001已經可以取得比伊馬替尼(格列衛)更好的效果。但可能更好的信息是相比較使用任意一種藥物產生突變的現象,聯合這兩種藥物的抗突變的能力較強,產生突變的概率更低

設計雙價結合模式的抑制劑(4)

mTOR是人類癌症中都很活躍的細胞信號通路,科學家們已經發展了以天然產物雷帕黴素的類似物第一代藥物比如:依維莫司和西羅莫司等藥物來抑制這條通路。這些藥物靶向mTOR上的雷帕黴素結合位點(FRB)。但是不幸的是大多會產生耐藥突變,比如A2034V以及F2108L突變。針對該突變,開發了第二代mTOR抑制劑,比如AZD8055,MLN0128。它們是通過靶向另一個三磷酸腺苷(ATP)活性位點發揮功能。一些第二代抑制劑已經進入到臨床試驗階段。不幸的是,癌細胞依然會產生耐藥性,第二代mTOR抑制劑也難逃失效的命運。

之前研究者發現mTOR上的兩個結合位點相距不過15Å。因此他們用一個長度合適的聚乙二醇連接分子將第一代抑制劑雷帕黴素和第二代抑制劑MLN0128連接到一起(上圖)。新分子能夠跨越兩個結合位點,同時與它們結合。這就是第三代mTOR抑制劑,RapaLink-1。它比已有的抑制劑更加強大,而且產生耐藥性的可能性更小。但是這也僅僅在小鼠模型中得到驗證,真正像這種二價的化合物上臨床以及真正成藥還是有難度的。

 依據蛋白酶體降解策略(5)

PROTAC 技術通過利用人體自身的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具體可參照公眾號之前解讀:Angew綜述||看藥物化學家如何重啟「死亡獵手」---蛋白酶體(proteasome),實現對靶向特定靶點蛋白的降解,只需要小分子藥物短暫地與特定的蛋白結合、給蛋白打上 「泛素化」 的標籤,就可以實現高效特異性的蛋白降解。這種技術在理論上可以靶向大量一直以來被認為 「不可成藥」 的以及容易產生耐藥突變的靶點。不怕你突變,我直接把你滅亡。當然靶點也會在後期重新表達出來,產生不可預知的耐藥。而且PROTACs分子量一般在700~1200之間,透膜能力與口服生物利用度較差,且缺少如適用於小分子藥物的「類藥五原則」的預測模型。但是該策略是克服耐藥性的一個重要的、有意義的應用方向。

跟該機理類似的還有「分子膠水」的策略,它也是利用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能夠介導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廣義上的分子膠水包括PROTAC。與PROTAC相比,分子膠水具有更小的分子量也更像目前常用的小分子藥物,但是分子膠水的發現也更具有偶然性

總結

腫瘤耐藥性問題現在越來越普遍,針對靶點的突變,研究者已經開發了各式各樣的策略應對,很多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突變是不會停止的,藥物創新也是永恆的話題,儘管創新的道路上荊棘叢生,但是我們一直在路上。。

參考出處: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0-0596-8

Cree and Charlton BMCCancer (2017) 17:1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5/1127

圖片來源:google,bing,pixabay

相關焦點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近日,該團隊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進展。全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5080。文中使用的部分RNA幹擾慢病毒由和元上海提供。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 Nature子刊:非編碼RNA癌症藥物基因組圖譜新突破
    LncRNA是一類長度超過200個核苷酸的ncRNA,少部分lncRNA在腫瘤細胞生長、遷移及耐藥發生中的關鍵調控作用已被多次報導1-7,但人們對於大部分lncRNA在腫瘤細胞中的調控作用仍缺少系統的認識。
  • Science子刊:糞腸球菌對醇類消毒劑耐藥
    一種特別危險的腸球菌是對萬古黴素產生耐藥性的菌種,它們稱為萬古黴素耐藥腸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ce enterococci, VRE)。而萬古黴素可以說是抗生素的最後一道防線。而當我們不斷重複同一項措施時,不管是在醫院還是在家裡,它都會給細菌一個適應的機會。這是細菌的天然適應方式,它們會發生突變,在新環境中更好存活的種類會繼續繁衍。」研究人員對這些產生醇類消毒劑抗性的細菌的基因組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這些細菌中與碳水化合物吸收和代謝相關的基因出現突變。如果人工在這些基因中引入突變,它們能夠賦予糞腸球菌對醇類消毒劑的抗性。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Nature趨勢觀察:綜述論文泛濫引發業內人士擔憂
    劣質且存在明顯錯誤的文章像「流行病」一樣蔓延,引起了他的注意,於是他決定對該問題進行量化分析。他說,「如果最具影響力的綜述出錯,其危害比無關緊要的研究出錯更嚴重。」很多沒有報告他們如何發現或選擇納入分析的文章。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臨床試驗與證據取樣中心主任Kay Dickersin希望這些分析能夠讓人們關注到這個嚴重的問題。她說,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去增加這類文章。人們明白,這類研究對於公共衛生決策具有重要意義,也可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多指導,幫助他們完善工作。
  • Nature子刊:老藥新用!經典化療藥物阿黴素克服腫瘤耐藥性!簡直是...
    在一項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新研究中,斯託爾斯醫學研究所、堪薩斯城兒童慈善醫院和堪薩斯大學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克服白血病的耐藥性的有前途的新策略,只需要使用目標劑量的廣泛使用的化療藥物阿黴素。
  • Nature子刊綜述: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 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這篇綜述中,作者描述了當前學界對靈長類動物對抽象規則的認知發生動態,以及支持抽象規則形成、維護、修訂和任務實現的分布式神經網絡的理解。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3-020-0364-5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人類是超社會的,然而認知理論往往被孤立心理佔據。
  • Nature子刊發文!華南理工科研團隊發現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
    Nature子刊發文! 雜誌封面與論文頁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的子刊
  • Nature新子刊今日上線!《機器智能》重點關注中國AI
    不過,子刊此前曾遭到學術界幾百人抵制。Nature新子刊如期上線,悄悄的。昨天晚間,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正式上線,成為《自然》的新子刊。現在,《自然-機器智能》悄然上線,學界目前還沒出現反對的聲音,但子刊的出現也似乎並沒有引起強烈反響。
  • 『珍藏版』Nature Reviews Genetics綜述 | 深度解析腫瘤異質性
    癌症的克隆進化與物種進化相反,因為腫瘤細胞群有巨大的規模、染色體的不穩定性及其表型可塑性的潛力。腫瘤克隆進化是研究癌症進展和治療失敗的有力武器,也可以用於預測個體腫瘤的行為並支持相關治療策略。  本文就對腫瘤進化的相關理論模型進行綜述,並列舉正確解釋基因組數據和推斷進化動力學需要注意的事項。此外,作者討論了腫瘤驅動因素之一的染色體不穩定性(CIN)與癌症進化尤其是轉移的相關性,以及對癌症進行進化分類的臨床價值。最後,作者討論了克隆進化在治療失敗中的作用。
  • nature子刊「腸-肺軸」重磅綜述:肺部菌群與呼吸系統疾病
    導讀 近日,nature子刊《自然-免疫學》刊登一則關於「腸-肺軸」的綜述。 一支來自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的研究團隊,回顧了肺和腸道微生物群在呼吸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以及「腸-肺軸」之間的幾種主要通訊途徑。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和索尼聯合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Cancer Res:順鉑耐藥腫瘤細胞對PARP抑制劑敏感
    2013年4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發表在美國癌症協會Cancer Research雜誌上的最新研究證實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轉移酶-1(PARP1)抑制劑對常用化療藥物順鉑耐藥的癌症患者可能是一種新的治療策略。 法國巴黎笛卡爾大學Guido Kroemer醫學博士說:順鉑是最廣泛使用的傳統抗癌化療藥物之一。
  • Nature: 腫瘤免疫治療新靶點:Wnt/beta-catenin
    他們還發現了,beta-catenin是如何阻止T細胞浸潤到腫瘤細胞,從而減弱免疫治療效果的。最後,研究人員們提出建議,該如何繞開這個障礙。黑色素瘤的治療在研發出了免疫療法之後,有了革命性的改觀。這些治療策略包括阻斷激活T細胞上的免疫抑制受體,例如,利用抗CTLA-4,PD-1和PD-L1的單 抗。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異質性的發生及研究進展
    腫瘤細胞的基因組通常會經歷多個異常事件,而這些均與腫瘤生物背後發生的機制密切相關,同時其也能反映在整個基因組的CNA剖面上,而最近研究人員對多種癌症類型進行的研究也都闡明了這一事實,即腫瘤細胞所發生的異常改變模式與癌細胞對不同類型藥物耐受性的增加直接相關,這些藥物包括經典化療、PARP抑制劑乃至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
  • Nature子刊綜述:DNA複製叉對臨床相關基因毒性應激的可塑性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著重討論了最近獲得的關於複製應激反應的見解,特別是當遇到複製幹擾時,複製過程表現出的顯著的可塑性。一、複製叉可塑性儘管大部分基因組複製都是通過特徵明確的機制進行的,包括標準的three-way junction 複製叉,但越來越多的結構和遺傳證據揭示了複製過程驚人的可塑性,其中的一些發現挑戰了DNA複製的機械教條,並敦促我們考慮新的、意想不到的細胞實現方式。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細菌無處不在,不僅在浴室或廚房櫃檯上,而且在人類體內,包括適宜微生物群生長的腫瘤中。這些「小生態」甚至是調控癌症藥物療法的關鍵,而更多地了解它們可以幫助開發新的挽救生命的療法。當同一系統中存在不同菌株的細菌時會發生什麼?它們共存嗎?會是最強者生存嗎?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神操作,32分Nature子刊2篇背靠背文章,作者竟然是同一個人
    可作為臨床醫學生,醫院的科研條件的確不忍直視,沒有充足的科研經費,優良的實驗設備,只有大量的臨床樣本,我們該如何發好文章。幾天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最近背靠背發表的兩篇Nature子刊文章,看別人如何用臨床結果發高水平文章。這兩篇文章於6月6日背靠背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雜誌上,影響因子為3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