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2020-12-14 中國校園在線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in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Pluripotency and Differentiation的綜述,取得了東北大學教師在Nature子刊上發表論文的又一新成就。

東北大學「海外百人」青年特聘教授劉麗君教授為第一作者,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為第一作者單位,最新影響因子達17.728

劉麗君教授(中)與實驗室成員

細胞周期運行機制,是細胞分裂的驅動力,其核心包括細胞周期蛋白、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和其他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不同的細胞有不同的細胞周期運行機制,尤其是幹細胞,周期運行模式獨特;同時近年研究又表明,這些獨特的細胞周期運行方式與幹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等特性和功能有關。從細胞周期研究的角度,來探索認識幹細胞中的生命活動,將對幹細胞研究和應用領域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該文從胚胎幹細胞中的細胞周期調控機制、細胞周期與幹細胞多能性的分子聯繫、多能性的衰減與細胞命運特化、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細胞周期的改變、神經幹細胞的細胞周期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總結了細胞周期運行機制在胚胎幹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或胚胎神經幹/祖細胞中,如何參與並調控細胞增殖、多能性和細胞命運決定等過程。從細胞周期研究的角度,來探索認識幹細胞中的生命活動,這將對幹細胞研究和應用領域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體細胞(MEFs)和人/鼠ESCs的細胞周期

細胞周期與體細胞重編程和多能性維持

多能性衰減和細胞分化過程中的細胞周期

神經發育與細胞周期

人物簡介

劉麗君,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東北大學「海外百人」青年特聘教授。2005-2011年就讀於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學(博士),2011-2018年就讀於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博士後)。

主要科研方向為:細胞周期相關蛋白在發育、疾病和再生中的功能和相關機制。團隊利用遺傳學基因工程技術和小鼠模型,結合組學的方法,致力於解決如下科學問題:1)發育過程中,細胞周期相關蛋白如何參與細胞分化和命運決定?2)個體發育成熟後,細胞周期相關蛋白與靜息期細胞的狀態維持和行使正常功能有何關係?3)在靜息期細胞狀態變化時,如組織器官受損傷後的再生或腫瘤發生時,細胞周期相關蛋白又扮演著什麼角色?本課題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闡明發育過程的調控機制,並為組織再生、代謝病和腫瘤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對認識生命活動和重大疾病的防治都有重要意義。

劉麗君教授與實驗室成員,前排最中間為劉麗君教授

為東大科研人員,點讚!

來源 | 東北大學新聞 文字 | 王笑語 責編 | 王延邦 段亞巍 周洛琦

相關焦點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臨沂大學高中鋒教授在Nature雜誌子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臨沂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化分析研究所高中鋒教授關於可視化傳感新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Manipulating the hydrophobicity of DNA as a universal strategy for visual biosensing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 Nature子刊發文!華南理工科研團隊發現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
    Nature子刊發文!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的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工程技術領域頂級期刊,影響因子35.7)以Article形式正式發表研究論文「An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ignature predicts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in major depression」。
  • 宏基因組/微生物組雜誌簡介及2020最新影響因子
    Nature還是比較喜歡菌群研究論文的,發表過多次菌群專刊,我們收到最多的投稿解讀都來自此雜誌,相關連結如下:以上這些全是Nature的文章,如果加上其子刊和綜述類,佔比可達本公眾號涉及文章的50%,可見Nature系統在本領域的統治地位。
  • 中國團隊在Nature子刊發表重要論文
    近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張青主任團隊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李曉濤教授團隊聯合在Nature子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影響因子8.236
  • Nature趨勢觀察:綜述論文泛濫引發業內人士擔憂
    for concern為標題發布在2016年9月21日的《自然》新聞上原文作者:Monya Baker生物醫學領域粗製濫造的薈萃分析和系統綜述不斷湧現,它們可能掩蓋了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導致科研人員被誤導。
  • 優秀:這位上海大學的博士在Nature子刊上以一作發表論文!
    NATURE子刊一作論文、3篇SCI論文、5項發明專利他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敢於探索未知,勇於開拓創新他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用學術力量影響身邊人他是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學生黨員2019級碩博連讀研究生金滔人物名片:金滔,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機械工程專業2019級博士研究生(碩博連讀),中共黨員,發表SCI論文
  • 今年第一個影響因子果然達6分 | 這本Nature旗下英文刊剛被SCI收錄
    2020年,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6分!這樣的SCI期刊,我們一起來看看!npj Breast Cancer由Nature出版社發行,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pjbcancer/。
  • 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楊正林教授團隊在Nature Genetics發表論文
    8月31日,醫學院楊正林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五官科醫院孫興懷教授團隊合作在Nature子刊物《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雜誌上發表題為《Common variants near ABCA1 and in PMM2 are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ABCA1
  • 宏基因組 微生物組 微生態雜誌簡介及2019最新影響因子
    小編有幸投過兩次,一次直接拒,一次送審後被拒,至今無發表記錄,希望有緣再見。Nature還是比較喜歡菌群研究論文的,前幾天就有菌群主刊,我們收到最多的投稿解讀都來自此雜誌,相關連結如下:而且這些全是Nature主刊的文章,如果加上其子刊和綜述類,佔比可達本公眾號涉及文章的一半以上,可見Nature系統在本領域的統治地位。
  • 祝賀: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首次在《Nature》子刊以第一單位發表論文
    近期,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陝西省膜分離技術研究院王磊教授團隊在二維納米材料構築具有高效離子篩分性能薄膜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Nature》子刊上發表論文,論文第一作者為青年教師王璡,通訊作者為王磊教授,王旭東教授、博士研究生朱甲妮與碩士研究生張治傑等參與了重要的研究工作。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我校人才基金的資助。
  • 多學科類科學期刊影響因子:Scientific Reports與Natur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位列前五
    期刊影響因子是衡量期刊引用影響力的一個指標。在2013年度期刊引用報告中,NPG旗下的開放獲取和訂閱類期刊在各自學科領域的整體表現強勁。在2013年度期刊引用報告科學版中,Nature及其子刊有10種躋身期刊前20強,有19種位居前50強,分別佔兩個榜單的50%和38%,超過其他所有出版商。有17種期刊位居單一學科或多個學科類期刊的榜首。
  • 資訊 | 中南大學楊澤發特聘教授在權威期刊發表特邀綜述論文
    predictions: a review」的綜述論文。楊澤發特聘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中南大學為該論文唯一單位。《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Magazine》雜誌為IEEE國際地學與遙感協會主辦,年均刊文量25篇左右,其影響因子在科睿唯安期刊引證報告(JCR)中位居遙感類第一位。
  • 多家醫院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
    該研究成果是瑞金醫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論文,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馬碩博士和張陳誠醫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孫伯民主任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袁逖飛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廣慈引智教授劍橋大學精神科Valerie Voon和英國鄧迪大學Douglas Steele為共同參與作者。
  • 達仁這位90後博導:畢業後被直聘教授,曾一作發Nature子刊
    李東博士五年裡以一作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Nano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上發表SCI論文多篇,總計影響因子89.682,總計發表SCI論文17篇(總計影響因子147.247),其中一作論文8篇(總計影響因子89.682)。
  • 今年第一個影響因子果然達6分|Nature旗下英文刊剛被SCI收錄
    2020年,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6分!這樣的SCI期刊,我們一起來看看!npj Breast Cancer由Nature出版社發行,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pjbcancer/。
  • 揭開影響因子的學術畫皮③:綜述為王,期刊異化
    一篇綜述起波瀾先看一個前些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影響因子波動的案例:《晶體學報 A》(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原是一家不起眼的 SCI期刊,影響因子只有 2.0,但是該刊二〇〇八年發表了一篇名為《SHELX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SHELX)的綜述文章,意外獲得超高引用
  • ...SCI期刊影響因子最新發布,Nature、Science、Cell三大神刊排名...
    能夠在《細胞》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是生命科學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評選諾貝爾獎、競選院士、展示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實力的重要依據。 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結合的重要研究,也有很多發表在《細胞》上。 新智元 × CELL 《細胞》重磅連發:記憶可「遺傳」!
  • 最新SCI影響因子發布!Nature屠榜,AI領域Top 1000期刊盤點
    能夠在《細胞》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是生命科學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評選諾貝爾獎、競選院士、展示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實力的重要依據。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結合的重要研究,也有很多發表在《細胞》上。17.730《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彙刊》,簡稱PAMI,是IEEE最重要的學術性彙刊之一。
  •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影響因子是表徵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即影響因子說的是期刊,而不是論文。發表論文是否對sci期刊影響因子要求,還是要看有關單位的相關規定,有的單位會有,有的單位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