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連元:每個成語都是評書 我整理時儘量口語化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田連元:每個成語都是評書 我整理時儘量口語化


2008年12月22日 08:28 來源:京華時報

發表評論

  根據評書藝術家田連元電視評書《大話成語》編輯而成的《田連元大話成語》日前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昨天,田連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用評書形式來演繹成語,對他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每個成語都是一部小評書,以說評書的功力演繹成語自然不在話下。

  《田連元大話成語》選取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聽到卻一知半解的成語,用評書的形式演繹這些成語的獨特魅力。田連元在「大話」這些成語故事時指明了成語出處、糾正了人們的誤用,在普及漢語知識、介紹古代歷史的同時,也讓觀眾在閱讀中充分領略了評書藝術的獨特神韻,深刻理解並記住了這些成語。

  據田連元介紹,此創意最初是《考試在線》欄目想到的,「我個人也覺得『大話成語』的叫法很有意思,倒過來也就是『成語大話』,也可以說是『成語大化』,可以把成語的內容和寓意儘量往外延伸。」田連元認為,中國成語的出處都有典籍記載,很嚴謹,但讀者去翻成語詞典,看到的成語及其出處都很簡短,僅三言兩語,有時候讓人覺得似懂非懂,「我們太有必要還原這些成語故事本身的內涵,以及其時的環境和場景了。」

  田連元表示,這種用評書形式演繹成語的行為,對他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為了把每個成語演繹好,我找到了各成語的原文出處。一般情況下,成語詞典裡會對出處有很簡單的一兩句介紹,但我將之還原到《二十五史》《論語》《左傳》裡面,發現每個成語都有前因後果,都有具體的情景,涉及到的人物關係也很複雜。可以說,一個成語就是一部劇,就是一部小評書。」田連元說,為了還原成語中的場景,設計人物的對話,塑造相關人物的性格,「我需要進行有限的虛構,但又不能完全幻想,必須有根有據。這種在『螺獅殼裡做道場』的活確實很累,很考驗人,但我覺得是一種全新的學習和創作。」

  在田連元看來,中國成語是非常精煉高明的語言形式,大部分是四個字,單單這四個字,裡面包含了大量內容,傳達了很多信息,情感上的、智慧上的、哲學思考上的,而且獨具中國人思考和說話的習慣。

  有讀者認為,評書上電視基本能保留評書的原汁原味,但是如果將評書整理成書出版其魅力難免會大打折扣。對此,田連元坦言評書語言和書面語言有很大差別,「但我在整理書稿時儘量讓語言口頭化,言簡意賅,通俗活潑,讀起來其實也像聽評書一樣。」

  (記者卜昌偉)

編輯:張中江】

相 關 報 道

相關焦點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瀋陽收徒
    本報訊(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藍恩發)10月2日下午,由本溪市文化廣播電影電視局主辦,本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評書」傳承人田連元先生收徒儀式在遼寧大廈舉行。曲藝名家趙連甲、王佩元、張香蘭、楊振華、郝赫、張千、常佩業見證了曲藝界的這件大喜事。
  • 走出失子傷痛 曲藝大師田連元再開山門收徒(圖)
    田連元認為穆凱和宋春明是真正熱愛曲藝事業,希望他們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老話說,『沒有狀元師父,但有狀元徒弟』,希望我能教出一個狀元徒弟來。」  田連元表示評書從漢唐一直保留到今天,有兩千年的歷史。這門傳統藝術能流傳下來,得感謝歷代的評書老藝人,以收徒的形式像接力棒一樣將評書藝術傳遞至今。
  • 田連元收徒穆凱宋春明
    4月9日,瀋陽市曲藝家協會主辦的「田連元收徒穆凱、宋春明拜師儀式」在遼寧大廈舉行。  著名鼓曲表演藝術家張香蘭,著名曲藝家趙連甲,海政文工團相聲表演藝術家王佩元,相聲表演藝術家楊振華,曲藝名家崔凱、耿瑛、郝赫、張千、常佩業、賈承博、黃曉娟等到場祝賀。中國文聯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發來賀電。
  • 說書人,流落江湖上便是薄命人 | 紀念評書大師單田芳
    如田連元在書中自述,「每個人都生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而這一歷史時期會給你一個活動範圍和可操作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你使出渾身解數,拼搏進取,這就是你的命運」,「個人命運」的背後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國運」,說書人的自傳因此可以看作從一個特定角度敘述的當代中國史。
  • 《明星》第四季下周將播 田連元或攜孫女亮相
    下周一(7月14日)第四季《我不是明星》即將再度起航。目前已經確認加盟的就有著名評書藝術家田連元的孫女祁夏竹。經歷一周的短暫休息之後,下周一(7月14日)第四季《我不是明星》即將再度起航。據節目製片人吳彤透露,第四季的明星子女相較前三季來說,不但父母更大咖,自身的表演天賦也是前所未有的強。目前已經確認加盟的就有著名評書藝術家田連元的孫女祁夏竹,熱愛音樂的她唱功了得,曾在某音樂節目中取得過十分不錯的成績。剛在五月份發生嚴重車禍的田連元甚至表示只要身體康復就去《我不是明星》的舞臺上為孫女站臺助陣。
  • 田連元就醫現場:說話含糊不清
    5月28日晚,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和其小兒子在瀋陽遭遇嚴重車禍,駕駛汽車的小兒子不幸當場身亡。事後,身受重傷的田連元被送往瀋陽當地醫院進行搶救。目前,田連元頸椎一個椎體爆裂性骨折,意識清醒但說話含糊不清。而肇事司機今晨已被抓獲,系酒後駕駛。
  • 評書:也曾疏遠,從未離開(組圖)
    可他卻不以為然,「澄書館讓我的願望得到實現,讓評書接觸到了更多年輕人,我無論做什麼都是值得的。」  除了這些受過專業培訓,有師承關係的評書演員,網絡時代還為評書帶來了大量沒有「門戶」卻有熱情的愛好者。曲藝愛好者張準就是因為在網上開講評書《海賊王》而被許多評書界人士和書迷認識。
  • 為何袁闊成被譽為評書四大家之首,因為他是行業泰山北鬥
    筆者算是一個比較懶的父親,別人家的爸爸陪兒子睡覺都是講故事,筆者卻是掏出手機播放評書,好傢夥,一部《三國演義》聽了半年多才聽到司馬師死了,現在兒子基本上養成了一個習慣,上床時只用說三個字就行:「袁闊成」。
  •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十大評書演義
    評書是中國傳統曲藝的一種表演藝術形式,深受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喜愛。特別是在七八十年代,評書幾乎是家家都在聽,多年來很多的老藝術家創作和播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評書,深受大家喜歡。在此小編特推出十部最有影響力的評書供大家參考。
  • 當評書先生說起了流行動漫
    不都得聊點電影,什麼《復仇者聯盟》、日劇韓劇、追個小鮮肉,誰還聊哪個書館出了個新書吶?尤其是00後,十幾歲的孩子忙著玩王者榮耀,他聽嗎?」這樣的體會謝巖在2001年上大學時就有感受。「我在宿舍聽評書相聲,舍友都認為我不正常,說你這聽的什麼呀,你怎麼還聽這啊?」
  • 藝人遭遇意外:唐安琪、selina燒傷 田連元失愛子
    其實,不少藝人都曾在工作或生活中遭遇意外,selina、俞灝明就曾在拍戲中燒傷,而田連元則因車禍痛失兒子。因是身體左邊先著地,導致黃曉明左手和左腳都動不了。  2016年,黃曉明出席活動時還曾談及腳傷,他無奈表示,「唉,估計一輩子都無法痊癒了」,並透露現在拍動作戲時都只能請替身出演,「醫生跟我提過好幾次,說我的骨頭接縫處並沒有長完整,最好能再動一次手術,但我基本已經放棄了。」
  • 當評書先生說起了流行動漫_澎湃人物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不都得聊點電影,什麼《復仇者聯盟》、日劇韓劇、追個小鮮肉,誰還聊哪個書館出了個新書吶?尤其是00後,十幾歲的孩子忙著玩王者榮耀,他聽嗎?」這樣的體會謝巖在2001年上大學時就有感受。「我在宿舍聽評書相聲,舍友都認為我不正常,說你這聽的什麼呀,你怎麼還聽這啊?」
  • 我的原創·文說 | 評書情緣
    提起「聽評書」,許多中老年人都記憶猶新。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最火的文化娛樂項目。當時我還是小孩子,每到廣播播評書的時間,心裡比喝蜜還甜。在印象裡,單田芳老先生講的《白眉大俠》是我聽的第一部評書。以徐良為首的正義之士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保衛國家的故事,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 「口頭武俠」的四大IP:《七俠五義》等書,都是通過評書傳播的
    在前70回,林衝、魯智深、武松、楊志等人的戲份都很足,個人從廟堂到江湖,以武力解決問題,已經具備了武俠世界的雛形,像風雪山神廟等場面,都是經典的武打場面。如果以120回本為準,排座次之後的戲份偏重群打,戰爭場面居多,已經偏離了短打書的軌道。 作為經典短打書,很多說書人都要講講水滸。單田芳、田連元、張少佐等人都說過全本水滸傳。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去世 曾播講《三國演義》
    人民網官方微博截圖   據人民網報導,今日凌晨,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先生因心臟衰竭,在北京去世,終年86歲。袁先生一生繼承和發揚傳統評書,不斷探索,勇於創新。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  袁闊成出身評書世家,伯父袁傑亭、袁傑英和父親袁傑武號稱「袁氏三傑」。袁闊成與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被大家合稱「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因其家學淵源,功底深厚,家喻戶曉。袁闊成倡導說新書,將小舞臺的傳統評書術帶到大舞臺上,使評書真正成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 小論袁闊成先生的評書《三國演義》
    而大人孩子共同喜歡的廣播卻是評書。評書基本上都是每天中午12:30準時開始,一講半個小時,每天基本上就播一講。所以一部長篇評書就要聽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每天雷打不動的聚集在一起聽評書,談論評書也算是一片盛景。
  • 演講有聲語言的口語化
    如果演講者在演講時,將口語與書面語等同起來,那麼,其演講肯定是失敗的。魯迅曾說過:「倘要明白,我以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識非識的字放棄,從活人的嘴上,採取有生命的詞彙,搬到紙上來;也就是學學孩子,只說些自己的確能懂的話。」馬克思說:「你怎麼說就怎麼寫,怎麼寫就怎麼說」。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 單田芳背後的「評書故鄉」鞍山,如何從輝煌走向如今的頹態
    說評書對體力要求很高,錄製和整理文本都很耗費精力,近些年現任鞍山廣播電臺評書部主任李威為一些老評書演員錄製了多部長書,他將這些稱為搶救性錄製,「年歲大,氣口不夠用了,就不能錄了。」他說聽單田芳先生最後一部作品《千山傳奇》時,可以感受到力所不逮。
  • 除了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四大家,這些評書演員也值得一聽
    三皮的評書節奏好,故事情節很順,不亂挖坑拖戲。人物形象也立得很豐滿,各有各的記憶點,比如《大隋唐》幾百號人物,都有各自的說話風格,識別度很高,幾百個小時的書聽下來也不累。其實相比長篇,王玥波的中短篇更好聽,節奏快包袱多,一氣呵成非常過癮。比如《宋金剛押寶》、《蒸骨記》、《劉羅鍋》、《聊齋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