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個直擊人心的話題:你還會跟親戚來往嗎?
我先講講我的經歷,打從記事起家裡人就會帶著我去走親戚,每年都會走一下親戚,其實走親戚並沒有那麼好玩,還得跋山涉水,在農村長大的應該能夠體會。
走一家親戚就要花很一天的時間,時間急的話一天走好幾家親戚,不過當時我也並不覺得累,因為可以拿紅包。
單就這麼一個條件對於年幼的我來說就已經足夠誘人了。並且除了拿紅包還可以跟小夥伴玩,不過這個因素不大。
我的親戚沒有幾個跟我一樣大的,基本上都是長輩,並且越長大就越發現很難聊得起來。小時候隨便遇到一個年齡相似的人就能玩到一起,沒有代溝。
慢慢長大了就會發現那些一年才見一次的親戚再看見就會不好意思了,並且有著濃濃的代溝,這種代溝哪怕是同齡人也會有,說白了就是生活平時沒有什麼交集,只是過年的時候寒暄幾句,讀了初中後對這個就覺得挺反感了。
除非是能聊得來的親戚,不然的話平時聊不來,又或者少於聯繫,一年才見幾次面,能夠交流的話題就越少。
越長大跑去親戚家就會變得非常無聊,除了吃一頓飯其餘都是度日如年。網際網路興起的時候這個現象就越明顯,以前手機還是功能機的時候大家無聊就會沒話找話,小輩和長輩就容易尬聊,這種感覺並不好,雖然是親戚,但要刻意表現出親密的關係對於年輕人來說就很沒意思。
在農村有一個非常不好的人陋習,就是喜歡給客人夾東西,經歷過的人就明白,明明自己吃飽了親戚還會熱情給自己夾,明明自己不喜歡吃這東西卻還要硬著頭皮吃下去。幹嘛要搞得大家都不舒服呢?
人和人之間界限感是非常重要的,就算是關係再親密的親戚也不能這樣做,並且這樣子做毫無意義,客人來做客的話就把好吃的拿出來,對方想吃什麼就拿什麼,身為客人也千萬不要客氣,既然對方都已經大大方方拿出來了,當然是自在一點更舒服,想吃啥就吃啥,走親戚又不是談生意,最重要的是舒服。
如果走個親戚還搞得自己不舒服那就不值得了,這也是當代人不想走親戚的重大原因吧。
再講回我走親戚的經歷,後面幾年我在外頭讀高中大學,除了過年也不會去親戚家了,我自己的經曆本來就跟親戚來往不是很密切,按現在來看,以後大概率沒事也不會去親戚家了。
慢慢長大了就明白了小時候為啥大人會帶著我們去親戚家,並且告誡我們要經常走動,現在也明白了要經常走動的道理,親戚是有血緣關係的,可就算有血緣關係,小時候不經常走動的話長大了也不會有什麼交集,除了婚喪嫁娶這種大事,沒事基本就不會聯繫了。
按我的觀察,我就發現一個現象,長輩關係特別好的,他們的下一輩往往也會有感情,平時也會來往。但如果關係不好的往往下一輩的關係也會冷淡。
我見過親兄弟鬧翻的,他們也會老死不相往來,別跟我扯上一輩的事是上一輩人的事,晚輩之間照樣可以把關係處好這種理論,這只是理想狀態,現實往往是長輩之間關係不好的,下一輩關係也好不到哪去,隔閡還在那裡呢!
除非是長輩之間冰釋前嫌了,不然晚輩之間關係最好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親兄弟姐妹和睦也要靠父母明事理,何況還是親戚。
以上,我並沒有貶低親戚的意思,只是我的個人觀察得到的看法,有不足之處請點明。
END
作者:訴情者,歡迎你的關注,一起交流,一起思考,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