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樹木,12年會長12圈年輪。12年,王曉東在上海種下了12家店。
這是一個中原人闖蕩上海灘的故事。這個故事裡沒有許文強和馮程程,卻一樣跌宕感人。
01
上海的深秋不像北方那般寒冷,綿綿的小雨溼了這個城市的夜。
王曉東開車帶我們行駛在黃浦江邊。夜雨打著車窗,街道兩旁的燈光在他的臉上一晃一晃地閃過。
這是多年以後的夜晚。當他說起當年的那些苦,那些煎熬,都已成笑談。「上海是個不相信眼淚的城市,要麼你咬牙堅持,要麼就捲鋪蓋走人。我很慶幸,我堅持下來了。」
王曉東是濮陽人,來上海12年了。
在中國傳統裡,12年是一個生肖的輪迴。對王曉東來說,從2003年開始的12年,對他是一個人生大裂變。
2003年之前,鄭州大學法學專業畢業的王曉東,是一家政府機關的小公務員。日子過得不疾不徐,不鹹不淡。如果他這樣下去,多年之後熬到光榮退休,熬到子孫滿堂,也算是世人眼中的「值得」。
可是他骨子裡並不是個安分的人。當時女朋友要去上海讀研究生,王曉東心一橫,不顧親戚朋友的勸阻,就辭去公務員的工作,追隨女朋友來到了上海。
然而上海毫不客氣地潑給他一盆冷水。
當時的他,沒什麼手藝,也沒什麼技術,除了會開車。他在上海當過司機,賣過電腦,做過業務員,「換過很多工作,當時心理落差很大,還好有老婆鼓勵我。」
他那時的女朋友成了現在的老婆。
02
這樣漫無目標的生活,實在令人抓狂。
由於想家的緣故,他和女朋友經常去上海找一些豫菜館,吃上幾口豫菜,以慰思鄉之情。
但是吃來吃去,總吃不出家的感覺,說到底,還是豫菜做得不地道。
▲中原菜蒸茄寶
王曉東當時想:來上海工作的河南人不少,如果自己能拿出一些地道的豫菜,生意肯定紅火。
2005年,王曉東耗儘自己所有積蓄,又東拼西湊了一些錢,終於開了一家豫菜館,他給這家小店取名「掌柜的店」。
夢想並不像想像的那麼美。他的店還未開業便遇上阻礙。
開業前夕,店面需要裝修。因為裝修噪音大,被人投訴。保安接到投訴來到店裡,命令停止裝修。開業在即,不裝修怎麼能行?王曉東趕忙和保安賠禮道歉說好話,承諾以後裝修動靜小點,希望能通融一下。但保安仗著自己是本地人,根本不聽解釋,幾句言語不和,就動起手來。
三個人,圍著王曉東拳打腳踢。他的頭被打破了,流下來的血溼了衣服。旁邊的人報了警,但警察趕來後,不由分說直接銬走了王曉東,隨他怎麼辯解,就是不聽。
透過警車的車窗,滿臉滿身是血的王曉東看著上海的繁華,心裡特別難過:這個城市為什麼這麼冷漠?我只是想在上海吃上一口飽飯,怎麼這麼難?
他頭上縫了八針,在派出所蹲了一天才出來。出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找那三個保安報仇:「當時急紅了眼,就是覺得自己不能受這個窩囊氣,要跟他們拼了。」
是妻子的一番話阻止了他。她哭著死死拉著丈夫的胳膊,她說:「曉東,我們來這裡是要做事的。我們不能跟人制氣。」
就是這樣的話,讓他突然冷靜了下來。這個世界沒人在乎你的困難和眼淚,要想成功就得咬緊牙關堅持。
03
隨後的日子,他頭上纏著繃帶,照常去店裡裝修,買菜,準備開業前的各種事情。
但開張之後還是不順利。跟他打過架的保安隔三差五找茬,工商局,稅務局,也走馬燈似的去店裡找麻煩。王曉東四處託人找關係請客吃飯,他在那些日子,充分領教了上海人對外地人的排斥和冷漠。
「真的太難熬了。那些天我每天起早買菜,還要應付這些人,真不知道那段日子是怎麼過來的。」
這些刁難其實還不是最讓他難受的。讓他更受打擊的是客人少,一天接待不了幾個人。每天房租,電費,廚師工資,加下來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這樣下去,都快入不敷出了。
在上海人的觀念裡,河南菜就是粗糙,油重盤大,沒有品位。有一天,一個本地人經過他的店門口,探頭往裡看了看,說了一句:「這店能開好?」
這句話狠狠地傷了王曉東,他想:我不能這樣坐以待斃,必須主動出擊。
他開始滿大街發傳單做宣傳。經常坐在店門口最顯眼的位置吃飯,以招攬客人。他還發動周圍的老鄉關係,動員河南人來吃中原菜。
那段時間,他頭上的傷還沒痊癒,店裡要買菜,還要跑宣傳。他頂著紗布每天凌晨四點起床,晚上十二點才睡。有的時候太累,在電梯井裡,倚著牆就睡著了。
那一年,他每天睡覺的時間不超過4個小時。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他並沒有注意到上海每天的颳風下雨,也並沒有覺得有多苦。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店裡的客人慢慢多了起來。他們走進這家名為「掌柜的店」中原菜館,驚奇地發現:「河南菜沒那麼鹹,也蠻好吃實惠的嘛。」
2006年,王曉東開了第二家「掌柜的店」。
4
開業時,「掌柜的店」菜品有一百多個。當時是為了滿足不同口味,但幾年過去,王曉東發現,把豫菜做精,做地道,比大而全更重要。
他回到河南,拜中國烹飪大師李志順為師。作為釣魚臺國賓館行政總廚侯瑞軒的關門弟子,李志順在烹飪上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在國內都是響噹噹的。他逐一點評王曉東的菜品,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
他還從中牽線,把中國豫菜泰鬥呂長海大師的兒子呂寶根介紹給王曉東,坐鎮「掌柜的店」,專門研究菜品,把控質量。這些酷愛豫菜,對豫菜有很深造詣的大師們,跟王曉東一次又一次地坐在一起,討論,琢磨,「就是想做出既正宗美味,又讓上海人喜歡的純樸中原菜。」
▲酸湯小酥肉
為了味道正宗,王曉東堅持從河南採購食材。比如柴雞,就來自河南道口鎮,而且必須是一年的小母雞。包括土豬肉,牛羊肉這些主要食材,有的也來自河南。店裡經營的酒水,也有一些是出自河南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自河南的食材,在豫菜大師們的手下,變成了一道道誘人的純樸中原菜。
碧綠的蒸菜、爽口的麻醬涼皮、噴香的驢肉火燒、道口燒雞、金黃的餅子地鍋雞……美味是長了腳的廣告語,王曉東的堅持和理念,加上河南菜的魅力,為掌柜的店帶來了更多的客人。
以前來店裡聚餐的以河南人居多,後來上海本地人也慢慢接受了這家與眾不同的豫菜館。「此外,外省的食客也不在少數,畢竟嘗嘗豫菜換換口味也不錯。」
5
王曉東給掌柜的店定位為純樸中原菜。
這純樸,首先是環境親切。
走進王掌柜位於萬嘉廣場的第9家店。竹木樓臺、青磚四合院。牆上是絢爛喜慶現代風的朱仙鎮年畫,角落裡是隨意擺放的泥咕咕和唐三彩。
一面碩大的算盤成了隔斷,正對門的草頂檔口裡,熱騰騰的燒雞、驢肉正香噴噴地誘人口水。
這哪裡是繁華商場裡的飯館,分明就是我們童年的老家大院兒。
它的門口還有一隻鳥籠呢,裡面一隻鷯哥滴溜溜地轉著眼睛,不時躥來跳去,你一逗它,它就一連聲地說:「你好!你好!」
好喜慶的家的感覺。
菜一道一道地上來了。都是我們在老家常見的菜,然而精緻得很。
一道麻醬涼皮。看起來普通,可是吃到嘴裡,滑溜,筋道得很。
王曉東說,這涼皮,不是街上買來的半成品,而是店裡自己做的。為了這道涼皮,他帶著廚師跑回老家濮陽,找了好幾個月,終於在第一機械廠附近,找到聞名全濮陽、賣了20多年涼皮的蔣師傅。「蔣師傅兩口人特別好,手把手地教我們做涼皮。民間高手的美味就這樣走進了掌柜的店。」
還有那道鍋貼豆腐。這道河南經典的傳統美味,也被王曉東請到了店裡。
研發這道菜的是豫菜泰鬥呂長海的兒子呂寶根。呂師在業內素有「豫菜活字典」之稱,呂寶根作為父親的長子,可謂盡得真傳。
鍋貼豆腐這道菜,相傳源於北宋年間。一位貪嘴的小媳婦,瞞著婆婆偷吃雞肉和魚肉,差點被撞見。慌亂之際把雞肉、魚肉倒進了磨豆腐的磨眼裡,結果磨成的豆腐成了一道千古名菜。
呂寶根說,做這道菜,要先把雞肉和魚肉剁成茸,然後把嫩豆腐也搗碎,放入鹽、胡椒、料酒等味料,三者充分攪拌,按照順時針一直攪拌到筷子插進去而不倒,這算完成了第一步。然後是將攪好的豆腐茸放入籠屜,抹平成塊狀,蒸熟後切成塊狀。最後將蛋清打成蛋糊,均勻抹在豆腐塊上,用七成的溫油炸兩分鐘即可。
這樣的一道菜,從剁茸到上菜,總得一個多小時之久。然而端上桌來的鍋貼豆腐,金黃雪白。吃一塊,外皮焦酥,豆腐筋道細膩,魚肉雞肉的香,一層又一層,口感豐富極了。
這樣耗時耗力的菜,即使在河南,也少有人願意做了。然而王曉東覺得,既然是純樸中原菜,就要有河南最本真、最有記憶的那些美味。「人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既然是傳承,這些好菜就必須做下去。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河南人卻吃不到河南菜,更不想看到這些經典的豫菜失傳。」
▲就在大算盤門後,「人要厚道,飯要味道」傳達著王曉東做人與做菜的理念
同時,王曉東覺得傳承並不是固守。在他的店裡,有鍋貼豆腐這樣的「慢」菜,也有道口燒雞、老滷驢肉等這類在自己的中央工廠提前做出來的半成品。但即使是提前滷製的半成品,王曉東用的滷,也是從道口鎮和濮陽,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上百年的老滷。
「因為在上海繁華的商圈開店,你所有的菜都是『慢菜』,是沒法存活的。但標準化的『快菜』,我也是儘可能用最匠心的辦法去做,絕不加任何的複合調味料。我們店裡的燒雞、滷肉,每天我的兩個兒子都是最喜歡吃的。」
▲道口燒雞
6
上海12年,王曉東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城市是不相信眼淚的。「要想成功,你要麼咬緊牙關堅持,要麼捲鋪蓋走人。」
到今年年底,王曉東的「掌柜的店」,就要開到15家了。然而他依然覺得如履薄冰。他覺得在上海,他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內斂、自省、低調。「因為這個城市,成功的人太多了。我們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粒塵沙和泡沫,一不小心就被吹沒了。你說,我們有什麼好嘚瑟的?!」
如果真要說成就在哪兒,他覺得那就是在這個城市裡,自己有了一個攜手並肩、一起創業的知心愛人,有了兩個可愛的兒子,有了那些始終不離不棄跟他打拼的員工,還有這個被越來越多上海人認可的純樸中原菜品牌。
前幾天,王曉東去見了一位恩師,那是滬上被人譽之為「食神」的美食評論家江禮暘。王曉東做餐飲的這些年,江老師曾給過他無數的幫助和建議。
▲王曉東(左)與江禮暘(右)
這一次爺倆把酒言歡之際,江老師對王曉東說了一個預判:多年來上海灘各種菜系各領風騷,然而人的味覺是有厭倦期的。也許對豫菜來說,它不過分酸辣甜鹹五味中和的個性,反倒是一個崛起的良好契機。
王曉東說,江老師的話也許是一種良好的祝福,但無疑給了自己很大的信心。「最鄉土就是最時尚,最民族即為最世界。在一百年前,豫菜中的梁園致美樓,不就是各界名流趨之若鶩的最好的館子嗎?誰又能說,後幾十年,上海的餐飲業中,會沒有中原菜的一席之地呢?」
也正是因為如此,每當別人問他,會不會殺回老家開店時,王曉東總是那句話:「夯實上海,我就不回河南找死啦!」
文|張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