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創業創新創造良好環境 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0-12-22 浙江新聞

  編者按:4月15日晚,十四屆省委第七次縣委書記工作交流會召開。來自拱墅、鄞州、龍灣、平湖、安吉、上虞、金東、常山、路橋、蓮都的10位縣(市、區)委書記先後在分會場發言,作了工作交流。

  本次交流會主題為力戒形式主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紮實開展「三服務」活動,切實減輕基層負擔,營造有利於創業創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努力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個走訪全覆蓋 助推發展強抓手

  拱墅區委書記 朱建明

  拱墅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群眾滿意導向,目前已實現社區(經合社)、規模以上企業、重點群眾三個走訪全覆蓋,「三服務」已成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主要做法是:

  在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上做好「三服務」。給服務,全面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任務,推廣「陪你跑一次」導辦服務。給幫扶,設立杭州市首個實體化運作企業服務辦,設立企業服務專員,實施「運河英才VIP卡」制度,為優秀人才提供住房保障等8方面的生活服務。給資源,把城市空間更多地讓渡給企業發展,規劃建設十大產業平臺。特別是將2700畝土地一次性調整為創新型產業用地,打造智慧網谷小鎮,引進了新浪、360等一批網際網路頭部企業。

  在著力破解基層痛點難點上做好「三服務」。針對小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協調難,設立全省首個實體化運作的「三方辦」,建立街道業委會之家,出臺物業服務評價指數,有效解決了小區多頭管理、業委會無人管理、物業服務缺乏剛性評判標準等問題。針對城市序化管理難題,積極探索數字賦能,在全區推廣「城市眼·雲共治」模式,有效減輕了基層工作人員的負擔和壓力。

  在切實解決群眾關切點上做好「三服務」。針對北部街道群眾提升人居環境呼聲,在實現全域徵遷清零基礎上,全面啟動城郊接合部環境綜合整治,半山電廠去工業化改造、拆后土地20萬平方米花海建設加快推進。針對群眾反映的公共服務短板,加快華師大杭州附校、邵逸夫醫院大運河分院、大運河亞運公園等一批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針對電梯維修保養難題,在全國首創電梯「養老」綜合保險,實現電梯全生命周期管理。

  創新方法破堵點 精準高效促解決

  龍灣區委書記 陳應許

  龍灣區實行區領導和部門掛鈎聯繫企業、項目、村居的「雙組雙促」制度,建立問題交辦、跟蹤督辦、組團破難機制,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幹。

  創新方法,破解企業發展痛點。當前大量企業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龍灣實行幹部「一對一」助企、專家「面對面」扶企。針對融資難問題,龍灣創新「一套廠房、分割抵押」模式,為企業解決資金問題。為解決企業發展空間問題,龍灣強化小微園集聚發展模式,專門在空港新區布局建設了10個小微園,打造全省密度最大的小微園集聚區,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

  緊盯效率,提速項目審批節點。為幫助企業新項目儘快投產,龍灣全面推行承諾備案機制,企業按照約定進行運作,政府按照承諾先行審批,同時,全面推行分批驗收機制,「邊建設邊驗收」,對具備獨立使用功能的單體工程,做到建成一棟、驗收一棟、投用一棟,讓企業儘快投產。目前,所有投資項目全面實現「前期審批最多90天,竣工驗收最多30天」。

  換位思考,解決群眾辦事堵點。龍灣在溫州市率先試點「無差別全科」受理、「甌e辦」便民服務,讓老百姓「一次也不用跑」,在家門口辦事。比如,龍灣行政服務中心每個窗口都有全能型「店小二」,實現全科受理。所有審批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100%覆蓋、100%「網上辦」,老百姓可以網上「下單」,辦理結果快遞上門。全區98個點位、110臺「甌e辦」便民服務設備24小時開放,電子地圖指引方向,材料證明掃描上傳,業務輔導包教包會,210項民生事務可以自助辦理,打造「15分鐘服務圈」,實現「辦事不出村」。

  以「三個轉」促改革 以「全方位」強服務

  安吉縣委書記 沈銘權

  安吉把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作為力戒形式主義的根本,創新實施「安吉360,服務全方位」工作舉措,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創業創新環境。

  圍著項目企業轉,政企同心促發展。聚焦加快壯大實體經濟,全面開展進企業聯繫服務活動,健全常態化政企對接互動機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圍繞企業降本減負、項目加速添能等6方面重點問題,探索構建政策「雲平臺」、金融「綠貸通」、中介「大超市」等5大機制載體,協調解決項目企業實際困難394個。

  圍著鄉村平臺轉,上下同欲促振興。聚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紮實開展鄉村振興戰略行動,以打造鄉村振興先導區為目標,圍繞人、地、錢的難題,組建「智囊團」,出臺「政策包」,設立「項目庫」,切實打好村企結對、多村聯創、飛地抱團等鄉村經營「組合拳」。為有效解決涉農領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創新推出「貸款貼息+資本合作+銀行信貸」新模式,走出了一條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新路子。

  圍著基層群眾轉,幹群同行促治理。聚焦人民美好生活嚮往,紮實推進民生實事項目。以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建設為抓手,組建志願服務隊伍280支,搭建文明實踐平臺304個,創新實施一批「民生微改革」,比如,安吉力推「逝者身後一件事」改革,治喪事務辦理時間由原來的3天縮短至1小時,收穫群眾好評。安吉還創新推出「家園衛士」工程,發揮公安幹警優勢,在崗時護衛平安,在家時守護家園,安吉獲得省平安縣十四連冠。

  全心全意優服務 全員全力促發展

  金東區委書記 李雄偉

  金東區牢牢把握「三條原則」,用好「三張清單」,力戒形式主義,著力在「更實、更細、更精準」上下功夫,形成全員上前線、全心優服務、全力解難題、全速促發展的濃厚氛圍。

  找準突破點,以創新創優抓「三服務」。金東區抓牢「無證明城市」改革,通過直接取消、申報承諾、數據查詢、部門核驗四條途徑,精簡證明材料614種,取消證明189項,不斷「刷新」群眾辦事體驗。同時,抓牢列入全省改革試點的「標準地+承諾制+代辦制」,對21家涉企部門的服務流程進行了重構優化,企業現在一次都不用跑了。

  突出著重點,以集中集成抓「三服務」。金東區借省裡「無會日」的東風,進一步做實周三集中服務日,區四套班子領導帶頭,千名幹部組團到基層一線開展集中服務,並專門組建了法律、金融、人才等12支專業服務團。在時間上集中,人員上集合,職能上集成,提高工作效率,強化基層力量,減輕基層負擔。

  盯牢契合點,以實效長效抓「三服務」。讓基層需求與服務供給契合統一,讓企業的需求有回應、讓部門的服務有方向。為此,金東區把契合的文章做在實效上,對問題的解決,逐項進行跟蹤,每月統計、雙月抽查、銷號辦結,定期評選「十佳服務案例」,全面開展「對標比拼勇趕超」活動,讓「三服務」成為比拼的賽場、作風的考場。注重長效結合,同步開展由紀委監委牽頭的「強作風、強紀律、促發展」專項活動,由組織部門牽頭的「新時代 新機遇 新作為」主題活動,由宣傳部門牽頭的金東人文精神大討論活動,從而在思想上、作風上、氛圍上保障「三服務」活動向縱深推進。

  真心實意送服務 實幹導向促發展

  路橋區委書記 潘建華

  今年以來,路橋區聚焦聚力「三服務」,踐行「五心」「媽媽式」服務理念,不做表面文章,下足繡花功夫,以服務的高「含金量」助推發展的高質量。

  重覆蓋更重集成,全面升級服務。堅持群眾滿意導向,通過集成服務、就近服務、自助服務,打造政務服務升級版。探索實施「政銀聯通」工程,將206項政務服務下沉到銀行網點。針對「8小時」以外的政務服務需求,率先開發涵蓋1200多項服務事項的「政務e站」,方便群眾24小時自助辦理。

  重供給更重實效,主動跟進服務。堅持需求導向,緊扣「狠抓產業項目、大抓實體經濟」,把關心關愛精準高效地落到企業急需處。針對企業「想轉型,但是缺技術、缺資源」,主攻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啟動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自主研發了標準化設備物聯網、工業可視化兩大系統,為企業數位化改造提供個性化方案。針對企業「想發展,但是缺資金、缺信用」,探索零門檻、零周期的續貸新模式,企業在同家銀行的到期貸款,可直接用新發放貸款結算。

  重身入更重心入,真心實意服務。堅持實幹導向,實施「連心工程」,為基層減負,為幹部撐腰。一方面,不添「分量」添力量。將千名區級機關幹部編成318個團隊,開展聯百企、聯百村、聯百姓活動,幫助基層提升發展能級。另一方面,不重「痕跡」重實績。建立活力鐵軍先鋒榜,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基層幹部進行表彰,對不擔當不作為的幹部,實施回爐再造。對營商環境等5個領域,實施容錯免責,並為有失實舉報的幹部澄清事實。

  聚焦高質量發展 創新「跑鄞365」

  鄞州區委書記 褚銀良

  鄞州聚焦高質量發展,力戒形式主義,奮力「跑鄞365」、全力落實「三服務」,解決一大批難事要事,促進發展領跑領先。

  把崗位當戰位,「三進三訪」察實情、辦實事。大力開展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大走訪、大接訪、大回訪活動。一方面領導帶頭紮下去,晨訪夜巡、現場辦公、開門接訪,帶動百家機關、千名幹部、萬名黨員,一線解難1.3萬餘個、解決率超90%。另一方面第一書記住下去,從部門選派46名幹部,全脫產任職、全日制住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一線擔當、破難、促發展。

  把賽場當戰場,「六賽六比」賽作為、比業績。在徵遷清零、項目建設等六大領域,擺擂臺、張榜單。在項目前期攻堅賽中,鄞州在全省首推「審批掌柜」,把審批權限下放給窗口,即來、即審、即批、即發證,推動項目審批分類跑進30天、60天、90天。在局長問政公開賽中,創新老舊小區「最多改一次」,把改造事項整合起來,一個平臺發包、一個主體實施、一批項目同步,一次改造完成。

  以作風強作為,「五聚五治」優作風、提效能。聚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五種現象」。整合資金,讓村裡不為錢發愁。實施涉農資金改革,把17個部門、56個涉農項目整合起來,實行集中申報、聯審聯評、競爭獲取。清單治權,讓幹部不為權所困。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規範辦事流程、約束權力運行、實現城鄉全覆蓋。馬路辦公,讓基層不為事所煩。對基層遇到的難事,馬路辦公、現場協調,小事不過夜、難事不過周,讓基層一心謀發展、搞建設、幹事業。

  政企同向謀發展 幹群同心促和諧

  平湖市委書記 祁海龍

  平湖把「三服務」細化成18項具體行動,力戒形式主義,努力把企業、群眾、基層的痛點、難點、堵點逐一解決到位,取得良好成效。

  對企業,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是最好的服務。服務的溫度決定了企業對營商環境的滿意度。為此,平湖一方面建立企業事馬上辦平臺,事無巨細全部閉環辦理,做到無事不插手、有事不撒手;另一方面開展上門送惠企政策菜單活動,為企業量身梳理可享受的政策條款,實施企業轉型「診斷式服務」,「量體裁衣」制定轉型路線圖,服務成了營商環境最好的黏合劑。

  對群眾,實施初心行動是最好的服務。針對「三服務」中群眾訴求最集中的問題,開展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初心行動,主要抓了四件事:一是讓全市3225戶低收入家庭入股飛地抱團項目,每年領取固定分紅;二是對78個老舊小區實施標準化改造,年內全面完成,惠及十萬居民;三是推進農民住房改善行動,3年內基本滿足農民住房改善的多樣化需求;四是開展天然氣進老舊小區、進農村新社區、進小餐飲行業行動,今年90%的城市居民和6000戶農村家庭將用上天然氣,服務成了幹群關係最好的潤滑劑。

  對基層,開展減負減壓是最好的服務。只有敢於為基層擔當,基層才能減負減壓、輕裝上陣。為此,平湖緊盯基層難協調、難拍板、難解決的問題,建立市領導領銜破難、部門領導駐點破難、鎮街道領導一線破難的三級聯動破難機制,前兩年梳理的6批125個破難項目已有116個成功攻克,今年第一批22個破難項目正在奔跑破解中,服務成了基層活力最好的催化劑。

  深入一線摸實情 集中精力破難題

  上虞區委書記 陶關鋒

  今年以來,上虞全區上下形成了深入一線摸實情、集中精力破難題、凝心聚力促發展的濃厚氛圍,在「三服務」活動中,做到「三個堅持」:

  堅持有熱度更有深度。四套班子帶頭上陣,黨員幹部全員發動,聯動開展「聯百村、走千企、訪萬戶」活動。圍繞企業所需精準服務,針對有企業反映政策在抽屜裡「睡大覺」、申報兌現慢等情況,全面梳理經濟政策,分片舉辦政策宣講培訓,還建立了政策即時兌現制度。回應群眾所急精準服務,創新「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智慧服務,在全省率先推行不動產登記「不見面審批」。助力基層所盼精準服務,出臺了加強鄉鎮建設「1+5」政策組合拳,部門「七站八所」納入鄉鎮屬地管理,促進了權力下放、力量下沉、重心下移。

  堅持重實效更重長效。建立了實體經濟「現場解難、常態服務」機制,區領導帶頭赴一線協調解難,變「坐堂接診」為「跑堂問診」,變解決一個為解決一批。做到自身努力與藉助外腦外力相結合,通過引入全國頂尖的專家團隊,制定嚴格的行業準入標準,化工產業正在實現「脫胎換骨」「鳳凰涅槃」。

  堅持是考場更是舞臺。上虞在「三服務」中提高站位,優化區域生產力空間布局,推動區內兩大省級以上開發區實質性整合,致力打造接軌上海橋頭堡、杭州灣高端智造大平臺。同時注重增強本領、錘鍊作風、改善民生,敢於擔當,果斷處置,著力化解個別企業金融風險,做到企業風險不外溢、金融生態不受損。實施政企「雙向掛職」,搭起政企「連心橋」,在服務一線考察、識別、使用幹部。

  「破山行動」減壓力 「效率革命」減負擔

  常山縣委書記 葉美峰

  常山縣響應中央和省委號召,以「三服務」活動為抓手,堅決破除形式主義。

  創新「便民模式」,讓群眾少跑腿。去年,常山縣創新農民建房審批體系,通過「權下放+限時辦」「網上辦+幹部跑」,實現農戶需求一口報、後臺數據一庫查、幹部網上一鍵批、百姓全程零跑腿,審批時限從45天縮短到7天。聚焦便民高效,全面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和模式,在全國率先把公安窗口融入「基層治理四平臺」,戶籍、出入境、交警等117項公安事項實現「一窗式」辦理;創新實施「低保惠民聯辦」,為低保對象實施一窗受理、一證通辦。

  開展「破山行動」,讓企業少壓力。針對民營企業遭遇「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常山縣大力開展服務企業「破山」行動,定期召開縣黨政班子雙月工作交流會交辦涉企事項,實施「常青藤」行動計劃,安排機構改革中退出現職的140名領導幹部點對點幫扶企業,累計解決涉企問題117個。針對企業「融資難」,推行「百名行長(信貸經理)聯百企」,為企業量身定製授信方案,破除「融資的高山」。

  實施「效率革命」,讓基層少負擔。今年,常山縣以「效率革命年」活動為載體,大刀闊斧簡化考核辦法,累計削減工作檯帳83.3%、督考事項77.4%。落實衢州市委「周二無會日」制度,千名機關幹部深入基層「三服務」,問題不再層層上報,難題得以一線破解。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出境水水質考核辦法,以前查臺帳、聽匯報,現在看電腦監控數據。

  創「雙差異化」考核 求快樂高效工作

  蓮都區委書記 杜興林

  蓮都以結果為導向,以拉開單位之間、單位內部之間獎勵差距的「雙差異化」考核為手段,以自覺快樂高效工作為追求,在答好「三服務」這道新考題中推動發展行穩致遠。

  「用勁」走入企業,護航實體經濟。引進投資135億元的萬洋低碳智造小鎮項目。「萬洋速度」的背後,是從細從實的服務。專班問需,在項目現場設立專班,問需於企,疑難問題直接交辦、限期辦結。政企互動,審批決策部門從15家精簡到4家。創新擔當,創新出臺廠房產權分割管理辦法,由原來的一企一本證,到現在的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即可辦理產權證,同時,推行廠房低息抵押貸款業務,補充企業流動資金。

  「搭橋」走進群眾,提升幸福指數。著眼於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搭起幹群「聯心橋」「暖心橋」。城中村改造,與群眾利益高度關聯,萬眾關切,蓮都區強化「黨建+徵收」工作模式,每個徵收小組均設立工作黨支部,600多名黨員幹部進村入戶,為被徵收群眾算好個人小帳和發展大帳。「小荷」志願者成為蓮都社會治理、服務群眾的靚麗品牌,目前已有130支分隊2.1萬餘人。精心設計主題,每月逢「九」固定活動,隔月一次全域城鄉聯動「麗水我的城萬人行動」,推動服務群眾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邁進。

  「組團」走在基層,助推鄉村振興。積極探索「組團夜訪」機制,鄉鎮街道全體班子成員利用晚上時間,每月一次到轄區行政村、自然村下訪,同時邀請相關部門、「三農」專家「柔性組團」輔助,主動聽取各村群眾有關組織建設、生產生活、項目推進方面的需求,現場問診把脈,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尋求上級支持,限時解決。

相關焦點

  • 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7月22日下午,市委書記李雅林帶隊到市創業孵化基地調研,強調全市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支持創新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積極引導、服務、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努力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 福建出臺《關於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
    關於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這為我省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創造、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指明了方向。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近日出臺《關於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
  • 營造鼓勵創新創業創造的社會氛圍
    大家表示,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努力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上再創佳績。「做企業、做事業不是僅僅賺幾個錢的問題。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做實業,這是本分。」
  • ...營造良好環境 釋放強大動能——落實兩會精神推動創新創業創造...
    「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   「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不斷增強我國在世界大變局中的影響力、競爭力。」  隨著兩會落下帷幕,全國上下學習貫徹落實兩會精神,創新創業創造的熱情與活力撲面而來。
  • 劉國中:創造更好條件 提供更優服務 為企業家幹事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原標題:創造更好條件 提供更優服務 為企業家幹事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本報訊 10月16日,省委書記劉國中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聽取「十四五」規劃編制意見和建議。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千方百計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讓各類企業在新時代追趕超越中實現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 「高」眼光「軟」身段,廈門正致力於營造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環境!
    執著努力和辛勤付出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環境以創新驅動促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正成為廈門廣大幹群的自覺行動實施「精準滴灌」扶持科研創新昨天上午九點,位於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園的科湖摩爾實驗室裡,市科技局副局長盧琳兵正在向工作人員了解運作進展
  •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
    「要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要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福建各界引起熱烈反響。
  • 賈英豪: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創造良好人口環境
    賈英豪指出,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站在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高度,把人口計生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決策、同部署,確保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各項措施落實到位。要充分發揮宣傳、廣電、文化、科技等部門的作用,大力宣傳人口計生法律法規、當前人口形勢、利益導向政策和生殖健康知識,動員廣大群眾積極配合黨和政府做好人口計生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 ...營造高質量發展良好環境|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在全省幹部...
    全會提出,我省要加大統籌發展和安全力度,營造高質量發展良好環境。大家紛紛表示,將以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為指引,搶抓發展機遇,抓牢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拼搏實幹、勇於創新,大力推進法治建設、平安建設、社會治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營造高質量發展良好環境貢獻力量。
  • 大連中山區「樓宇經濟」為企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2019-11-22 第05版:營商環境 大 | 中 | 小
  • 陳至立: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和氛圍
    國務委員陳至立14日在出席由科技部、中宣部、中國科協等單位主辦的2005年科技活動周開幕式時強調,要大力發展創新文化,在全社會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氛圍,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創新型人才。  陳至立指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科技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一三五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實現邢臺高質量趕超發展的...
    據介紹,近年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發展質量不高、產業結構不優、環境汙染嚴重、群眾收入偏低等問題突出。為儘快扭轉被動落後局面,市委、市政府站在對邢臺人民、邢臺發展、邢台歷史負責的高度,提出了推動高質量趕超發展的要求。
  • 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 惠舒清: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 浙江積極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續寫民營經濟發展新輝煌
    9月9日,「新時代民營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就「匠心致初心,再創新輝煌」話題在浙江召開座談會。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婉瑩/攝影積極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總體而言,浙江營商環境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接地氣,尤其對於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鼓勵和支持,讓民營企業信心倍增。」
  • 李長春:營造世博會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文化環境
    李長春在上海調研時強調精心組織上海世博會宣傳工作努力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文化環境    新華社上海6月19日電(記者厲正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近日在上海調研時強調,辦好上海世博會不僅是上海的責任,也是全國的責任。
  • 全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護航
    一流的營商環境成為城區發展的重要砝碼。 光明區的營商環境到底好不好?本地企業家最有發言權。近日,記者來到上泰生物公司進行採訪。作為紮根光明的中小企業,上泰生物公司董事長陳小茹說起光明區的營商環境時表示:「光明區有良好的營商環境。
  • 著力營造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兩會期間,就營造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接受了《中國科學報》專訪。
  • 陳訓華:多措並舉為奧特萊斯在安項目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助推我市...
    陳訓華:多措並舉為奧特萊斯在安項目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助推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0-12-22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務院關於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
    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和更深程度推進,創新創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對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實現機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促進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