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怪怪的食物
說起食物,除了被當成人們果腹的必需品外它還能承擔些什麼別的功能嗎?我覺得吃東西這項人類最古老,最基本的活動裡還包含著很多社會的含義。吃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吃的主體,也就是食客。另一個就是吃的對象,也就是食物。對於食客來說,吃的方式裡面就包含了很多社會意義;而對於食物來說,食物的被加工和命名裡面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方面。
「教士暈倒了」İmam Bayıldı。這確實是一道菜的名字,這個菜名的由來有很多傳說,首先我得先說說這到底是一道什麼菜。其實就是一個大茄子從中間切開,裡面加上主料肉,洋蔥,大蒜,西紅柿和辣椒,再用橄欖油慢火烹製成的一道菜餚。其實我覺得這道菜應該是我們中國胃很能接受的菜裡,因為味道有點像炒茄子,就是造型有點不一樣。
那這麼簡單的一道菜,為什麼要叫這麼離奇的名字呢?據說,古代的時候有一個教士,他老婆很會做飯,有一次這個教士的老婆就用橄欖油做了這樣一道茄子菜。這個教士第一次吃到橄欖油做的菜,也有可能是茄子和裡面的別的食材發生的化學反應太過強烈,這個教士吃完後就被這種奇怪的美味美暈裡過去。所以,叫這個名字。
但是,另外一個傳說就是有一個古代的時候有一個教士,他娶了一個有錢人家的大小姐。這個大小姐家裡因為有錢所以嫁妝裡就有很多橄欖油。這個富人家的大小姐也是一個愛做飯的主兒,於是婚後她就用帶來的橄欖油天天給自己的教士老公做茄子吃。教士以前哪吃過這麼高級的東西,自然高興的不得了。但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教士發現晚飯裡沒有橄欖油了,一問妻子才明白原來帶來的橄欖油已經吃完了。聽到這個消息,教士傷心不已,到了什麼程度,竟然昏厥了過去。於是,大小姐用橄欖油做的這道菜就被命名為「教士昏倒了」。
在我看來,這兩個傳說中第一個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因為,按理來說應該是太好吃暈倒後再起這樣的名字才可以體現出這道菜的美味程度。而且為什麼會說是教士,而不說是屠夫或者莊稼漢,木匠暈倒了呢,我覺得主要是古代的時候教士可能是比較有地位的階層,這個階層應該在物質上會比較豐厚,或者經常有機會吃到很好吃的食物。所以,如果有一種食物可以讓教士都美暈了,那就說明是真的好吃。但從情感上講,我又覺得第二個故事更可愛一些。因為這裡面的教士就是一個貪吃鬼的樣子,因為一不小心走運吃到了好吃的,以至於不能自拔,在吃不到的時候竟然會傷心的暈倒,簡直就是一個愛哭愛鬧的小孩子嘛。不給糖我就搗亂的調皮鬼。
我想來想去這道菜的命名和我們的左宗棠雞有點像,但我們的只是給你一個這道菜和某個人物有某種關聯的暗示,但這道「教士暈倒了」卻給你更多可以想像的空間,甚至是情感上的聯繫。這裡面有對某個群體的一般性看法,有一點揶揄地暗示。對食物的描述不是從內容而是從效果和功能上入手,其實這也是蠻有意思的。在沒看見這道菜之前你完全不知道這是一道什麼樣,由什麼材料做成的菜,你只可以想像一個場景。這個場景比單純的食物描述會多很多語詞,雖然是無聲的,但它營造的環境是一個可以引入你進去對話的場景。在這種對食物的認知中,其實是對命名體制的認知,對命名體制的認知就是對這個人群的認知。它是及其市井的,甚至會有點庸俗,但日常生活就從這種庸俗中流淌出來。食物在這個意義上就超越了果腹的含義,而進入了生活的層面。
作者:伊斯坦堡大學社會學在讀博士 張守信
來源:土耳其廣播電視總臺(TRT)
微信公眾號: tuerqi_zhic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