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親子關係題材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掀起的討論,可以說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個陣營:一方站在父母的角度,指責孩子不夠懂事,為父母角色心酸;另一方站在孩子的角度,認為孩子各種作是父母不管教所致,替子女角色不平。
這樣的討論衝突背後折射的正是兩代人之間無法跨越的隔閡,這也是該劇想與觀眾探討的親子課題——父母與子女該如何更好地相處?
那麼,這部劇是如何破舊立新,將新型親子關係和家庭觀念呈現在屏幕上的?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與《帶著爸爸去留學》的總製片人張書維聊了聊。
家庭幸福之道需要全新親子觀
《帶著爸爸去留學》主要圍繞四組形態各異的家庭來進行故事敘述,儘管家庭組成和狀態各不相同,卻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黃成棟一家相對普通,但一家三口感情好,父子相處如兄弟;武丹丹一家較為富裕,爸爸武翰祥對女兒愛護有加,從不吝嗇對她的金錢投入,也因此讓女兒養成了公主病;陳凱文一家是典型的喪偶式家庭,父親長期缺位,導致孩子從小缺乏父愛,母親劉若瑜為兒子辭掉工作遠赴異國他鄉陪讀,性格強勢專制;而朱露莎一家則是傳統的「望女成鳳」式家庭,父母將自己的理想寄託於下一代,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和客觀條件硬要讓孩子出人頭地。在這四組家庭不斷的變化與成長過程中,新舊兩種親子觀念和家庭觀念也不斷碰撞,引起觀眾的思考。
首先是前十集通過幾個家庭啼笑皆非的故事來對「養兒防老」等舊觀念進行呈現。
父母與子女相互捆綁,放不開手,親子間的問題也隨之產生。先看孩子這邊,武丹丹的「作」是前十集最大的話題點,多次登上微博熱搜。她任性、霸道,將父母的愛和時刻陪伴視為理所當然,儘管已經成年,還要求父母和世界時刻圍繞她來轉,活脫脫一個被寵慣了的小公主。
張書維很理解武丹丹的行為:「她身上遭遇的家庭變故換做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是難以承受的,她從小到大沒有被父母關注過,到了國外,才知道父母已經離婚了,父親也回國了,她的作和鬧只是為了博存在感。」
另一邊,則是父母對孩子的不肯放手。黃成棟本來是一個全新的父親形象,他和兒子的相處方式如同朋友,但在目睹了校園槍擊案之後,開始對兒子過度保護,接送已成年的兒子上下學、24小時寸步不離、在大學課堂外盯梢。黃成棟無孔不入的包圍,讓兒子黃小棟倍感壓力,父子之間漸生罅隙。
以兒子為籌碼維繫婚姻的劉若瑜代表的則是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在劇中,劉若瑜常常對兒子陳凱文說的話就是「我後半輩子就靠你了」、「你是我的全部希望」等等。給兒子施加壓力的同時,也讓兒子養成了叛逆孤僻的性格。
朱露莎母親則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中國父母的觀念——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這類父母往往對子女的人生實行強勢幹涉,子女的成長路線稍有偏差便難以接受。朱露莎膽小怕事、虛榮心強、害怕承擔責任的性格缺陷,與她強勢的母親有很大的關係,這樣的性格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烙印,在後續的成長中也難以磨滅。
通過幾個家庭的故事,劇集希望觀眾能夠改變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陳舊觀念,讓這一代的父母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和子女的人生不可能永遠捆綁在一起。各自成長,各自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才是最佳的成長之道。
探討當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除了呈現陳舊觀念以引起觀眾的反思,《帶著爸爸去留學》還試圖進一步探討新型親子關係的具體落實,而不是演變成一句空話,因此這部劇後續探討的也是什麼時候對孩子鬆綁才最合適,父母要如何放手。
父母的人生經驗對於孩子的成長確實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但父母並不是孩子的人生設計師,孩子本身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樣,被父母帶到世界上的孩子也沒有權利要求父母對自己的整個人生負責。
除了親子關係的探討之外,《帶著爸爸去留學》的另一層社會意義在於,客觀展現了留學海外的利弊,帶動現階段對海外留學趨之若鶩的中產家庭更加審慎地看待留學:留學並非完美的教育方式,並非所有的孩子都適合留學,這需要父母對家庭和子女做全面理性的評估。
除此之外,劇集也對原生家庭教育進行了深度探討。由於國內的父母習慣將對下一代的教育寄託於學校,家庭教育成為國內親子教育中最缺位的部分。比如,武丹丹自私霸道的性格,朱露莎不負責任的缺點。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於從小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
此外,家庭教育不僅僅是對下一代的教育,也是對為人父母的教育,這個層面的教育在當下更加匱乏。
《帶著爸爸去留學》最大的意義在於,沒有對任何概念下定義,而是給予觀眾開放性的思考空間。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