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力打造「大安區沱江月亮灣農旅融合發展項目」,以產業促進鎮域經濟、村域經濟的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引領群眾致富奔康。大安區廟壩鎮近年來調整發展思路、夯實產業基礎,依託土地流轉引進新興產業,就地務工助農增收,各個村組都自有妙招。特色產業,加上本地獨特的人文和地理資源, 古鎮廟壩讓農旅結合開出了朵朵新花。
立秋後,經歷了幾場大雨,大安區廟壩鎮各村各組的產業園內,水果、花卉的生長更加旺盛,昭示著今年的豐收季節又將來到。投資業主們緊張的心可以放下了,農戶們也準備好了入園務工,收果子、摘花朵,給家裡掙些生活費。在廟壩鎮的柑子村,一千多畝的優質柑橘結滿枝頭,業主李剛喜不自禁的告訴記者,眼看到了第五個年頭了,種下的「耙耙柑、愛源38、無核沃柑」等柑橘苗木,今年都要正式結果採摘。加上今年的氣候適宜,總產量一百萬斤不成問題。到時候,鄉裡鄉親來果園打工的,每天最多可以有200多人,平時最少都需要四、五十人幫忙。一個月下來,付給農戶的工錢有四、五萬元。貧困戶長期在園內務工的有二十多人,能夠儘可能的幫助鄉親增加收入、擺脫貧困,自己的心裡很是寬慰。李剛說,對自己返鄉創業,開發生態果園,區上和區農業農村局,包括廟壩當地黨委、政府,以及柑子村的兩委等,都十分的支持。目前,柑橘產業園列為了全區的「萬畝雜柑基地」核心區,正在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的支持,總體發展勢頭看好。同時,還拉動了本地和周邊鄉鎮的十多個返鄉農民、投資業主,到大安搞起了水果種植,規模都在兩百畝以上。
在廟壩鎮的梁衝村,花卉種植業主老鍾正在鮮花地裡和新建成的乾花加工車間中忙碌。他投資經營的花卉園中,金銀花剛採摘完,七葉菊又陸續進入到盛花期。年底,無顏黃菊也將採摘。屆時,投資百萬的大功率的烘乾機、大容量的乾花倉庫等,都將派上用場。老鍾說,目前一畝地能收穫上千斤鮮花,如果以每斤乾花200至250元的市場價計算,今年底,將為「金蕾園種植專合社」和參加進來的農戶們,賺回大把大把的鈔票。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壯大多元化經營主體,建立利益連接機制,通過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發展 ,讓農民充分分享產業鏈環節的增值利益」。位於沱江之濱的大安區廟壩鎮,產業拓展、旅遊開發,都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這裡的耕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就有「一腳踏三縣」的地理優勢,葛仙山、洞子溝水庫等人文積澱豐厚,山川景色宜人,開發潛力極大。為此,廟壩鎮制定了要在3-5年內,培育出一批產業強鎮和優勢特色的產業群,引領群眾致富奔康的奮鬥目標。主要是利用沱江流域的土地、自然和人文資源,形成以農業為基礎、以科技為支撐、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國家、農民、業主三贏為目的的「農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月月有鮮果、日日有花觀、處處聞花香」。這就是大安區廟壩鎮所構想和努力的農旅融合新格局。當前,該鎮正努力實施「名、優、特、新、奇」的種養產業的重點培育,把農藝體驗園,創意農業,智慧農業的強大優勢發揚光大。通過狠抓基礎設施建設,配合特色產業、自然景點、人文景觀的科學組裝等,逐步形成觀光、休閒、旅遊綜合配套發展的產業園區,並將其做大做強,開花結果。
記者:林黎
編輯: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