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徽派文化元素的合工大宣城校區大門。
正值暑期,此前在教育界頗為低調的「211」院校合肥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合工大」)卻並不平靜。
「不平靜」由副校長對校長的舉報引發。
2016年7月,合工大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大勇向該校紀委、學術委員會實名舉報校長梁樑,稱其在「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傑出校長獎」申報過程中「材料造假」。
長達萬字的舉報材料中,朱大勇同時提及合工大宣城校區的問題。他說,梁樑「不顧宣城市政府強烈抗議,強行對宣城校區作重大調整,將好端端建設起來的宣城校區搞得一塌糊塗,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其後不久,兩份由宣城市政府今年6月發函至合工大、並抄報安徽省委、省政府的「紅頭文件」,引起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關注。上述文件顯示,
宣城市政府對合工大在2016年招生簡章中將宣城校區招生專業由30個減為16個、招生計劃由3000人減為2000人「感到十分不解,非常吃驚」。2016年8月,宣城市政府辦向澎湃新聞確認了兩份文件的真實性。
一片喧囂中,合工大宣城校區被推上風口浪尖。
這個2012年才開始首屆招生的校區,曾經被視為高校與地方合作辦學的典範。引入一所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院校,也讓宣城這座皖南小城倍感榮耀。只不過,和四年前的喜悅、振奮不同,即將迎來又一批新生的合工大宣城校區,方向卻不再那麼明朗。
校區由宣城市政府向西南行駛大約10公裡,就是合工大宣城校區。
這是一個投入使用只有短短4年的校園。它隸屬合工大,2012年開始採用單獨代碼面向全國一本線以上考生招生。校區現設有機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築工程系、商學系、化工與食品加工系5個系及1個基礎部,本科生加上研究生約1萬餘人。
嶄新、氣派,是宣城校區留給外界的第一印象。正門是石材製作的8柱狀元坊牌樓,長65米、高13米,設計結合了徽派文化元素和現代化的簡約風格。進入校園需出示校園卡,沒有則要登記身份證信息。校園裡空地多、道路寬,南北兩區分布有學生公寓,中心位置是還在建設中的圖書館。
據宣城市住建委發布的相關信息,圖書館規劃為地上9層、地下1層,計劃投資1.5億元,資金由當地政府承擔。
正值暑假,學校的人並不多,留下的多是即將升入大四、準備考研的學生和值班老師。澎湃新聞隨機走訪發現,許多師生都注意了到合工大近期引發的輿論熱點。他們有些無奈和困惑,但對宣城校區還是表示了基本認可。
比如生源,合工大宣城校區的高考入學分數雖然比合肥校區低20多分,但差距在逐年縮小;比如師資,任課老師大多來自合肥校區,他們每周集中3天甚至更多時間在宣城上課,周末再回到合肥,雖然也有人對兩地奔波有些怨言,總體上還是認真負責,在教學上也不會差別對待;比如風氣,學校位置偏僻,周圍幾乎沒有商業設施,遠一點的宣城市區也談不上有特別的吸引力,相對單調的大學生活,反而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對於網上有人吐槽至今沒有圖書館以及實驗設備不足,多位留校師生坦言,實際上沒那麼誇張。
澎湃新聞探訪發現,合工大宣城校區設有臨時圖書館,就在教學樓敬亭學堂一層。該館現有藏書13萬冊,每年還有一定數量的新書補充。
合工大宣城校區1號教學樓,即敬亭學堂。至於實驗設備,有來自機械工程系的教師透露,校區剛建成頭兩年,有一些設備沒來得及購買,確實要去合肥校區做實驗。通常情況下,任課教師會帶著學生集體前往,學校有大巴車接送,當天往返。
但這種情況並不多,比如機械工程系一個班級每學期去合肥做實驗的情況只有一兩次;並且,隨著宣城校區近兩年逐步完善實驗設備,現有條件已基本可滿足本科生教學,去合肥做實驗的情況也越來越少。
情結從師生的評價來看,現在的合工大宣城校區處於剛剛起步、逐步發展的階段。
安靜為何近日被打破?還得從合工大和宣城市的早年合作說起。
皖南小城宣城,2000年設立為地級市,全市面積1.234萬平方公裡、人口近280萬,綜合實力在安徽16個地市中排名居中。多位宣城市民告訴澎湃新聞,擁有一所大學,是宣城人多年的夢想。究其原因,和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曾經擁有過一所大學有關。
據宣城市政府官網介紹,宣城一帶在商周時就有了古代文明,歷史上長期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先後稱為「宣城郡」、「宣州府」、「寧國府」等。
與當地有淵源的歷史名人眾多。
範曄、謝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遊覽。其中,李白七次前往宣城,並留下「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名句。宣城還是北宋詩人梅堯臣、清代天文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巖等歷史名人的故裡,培育了胡適、王稼祥等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人物。「文房四寶」之一的宣紙,也出自宣城,其製作工藝已超過上千年,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宣城人一直重視文化和教育。」一位宣城當地官員這樣表示。他告訴澎湃新聞,宣城曾經有過一所大學——安徽勞動大學(以下簡稱「安勞大」)。它創辦於1965年,後來又因為種種原因被拆分、遷出。
「當時安勞大的教學水平在安徽院校裡算很不錯的,尤其是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專業。」一位曾在教育系統任職過的宣城官員告訴澎湃新聞,安勞大培養出不少人才,其中不乏省部級領導。
上述官員還透露,安勞大遷出後,宣城人一直盼望再辦一所大學。本地的大專院校宣城職業技術學院曾多次「衝本」,但遲遲沒有獲得教育部批准。
本土「培養」未成功的遺憾,讓宣城的「大學夢」愈發強烈。
引進念念不忘,必有迴響。2010年盛夏,一所國內老牌工科院校與宣城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據中國宣城網消息,2010年7月29日,宣城市政府與合工大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並為合工大宣城研究院揭牌。根據當時的戰略合作協議,宣城市政府與合工大將積極爭取共同辦學和共建宣城研究院,聯合開展科技創新,加強人才培訓與交流。
公開資料顯示,合工大創建於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為全國重點大學。2005年,由原合工大和安徽工學院合併組成的新「合工大」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多位宣城當地官員告訴澎湃新聞,與合工大共同辦學的設想,2009年就提上日程。當時,宣城聽說合工大想在皖南新建一個校區,便有了「築巢引鳳」的念頭。
值得一提的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中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和城市品質提升的需求增加,高校與地方合作辦學的現象不斷湧現。
這種「合作」,通常是地方政府出地、出錢,高校帶來人才和科研,為的是實現雙方共贏。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等,都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始「異地辦學」模式的探索。
據宣城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介紹,當時合工大要另設校區,宣城、銅陵和黃山三市都有引進的想法,也紛紛開出豐厚條件。2011年,合工大宣城校區建設駛入「快車道」。
合工大宣城校區行政樓一樓大廳裡的校區規劃圖。
安徽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宣城校區建設問題,確定在政策、經費、項目和建設用地等方面給予支持。安徽省教育廳牽頭聯繫,幫助合工大和宣城市成立宣城校區協調工作領導組,並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2011年4月,合工大宣城校區項目徵地拆遷工作啟動。根據規劃,學校選址在宣城市高教園區,佔地面積3135畝,總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2011年12月2日,教育部以【教發267號函】批覆:「同意合肥工業大學在安徽省和宣城市的支持下,在宣城選址建設新校區。」
速度數年以後,當宣城人再談起合工大宣城校區的建設過程,最常說到四個字——宣城速度。
公開資料顯示,合工大宣城校區2011年4月啟動前期工作,2011年9月承建方進駐現場,2011年12月正式開工,2012年9月迎來第一批新生。
「一年前,這裡雜草叢生,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如今,樓宇林立,一座現代化的校園橫空出世。」這是《宣城日報》2012年6月19日對合工大宣城校區的報導,題目就叫「『一號工程』凸顯『宣城速度』」。
上述報導顯示,合工大宣城校區的建設任務由北京城建集團承擔。
《宣城日報》曾引述時任北京城建宣城校區項目經理任萬生的話:「農民建個三間平房還要幾個月呢,而我們卻在僅有的一年時間裡,完成21萬平方米的建設任務。說白了,速度是『逼』出來的。」
3個月後,在《宣城日報》另一篇名為《夢圓今朝》的報導中,合工大宣城校區被描述為「我市城市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蹟」。
該報導認為,奇蹟的誕生,沒有任何取巧,項目的質量和安全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交付使用的所有工程全部達到「安徽省優質工程」標準,2012年4月份,項目更是被授予「安徽省安全質量標準化工地」的殊榮。
「宣城速度」打造出來的合工大宣城校區,也獲得了宣城市委市政府的認可。
北京城建集團官網顯示,2012年11月1日,宣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城建集團「合工大宣城校區工程特別貢獻獎」,並給予200萬元物質獎勵。
除了對速度和質量提出要求,宣城也拿出更多熱情和誠意。
2012年9月開學之際,宣城團市委曾先後組織600餘名志願者前往合工大宣城校區,參與校園衛生清掃任務。當地各機關單位均派出人員,全力配合「迎新」工作。更重要的還有經費支持。此前的2011年9月29日,宣城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合工大和宣城市政府《共建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合作協議」)。協議內容包括:同意宣城市負責建好宣城校區,無償交付合工大;同意在宣城校區建成招生的2012年即安排2000萬元專項經費予以支持,並從2013年開始,以不低於宣城當年地方教育經費支出增長比例,安排專項經費支持宣城校區;同意當時籌建中的奧體中心部分場館在建成後,優先提供給合工大宣城校區作為教學無償使用;同意市政府在徵地拆遷之外,籌措18億元用於宣城校區建設。
信心2012年9月20日,合工大宣城校區迎來它的大日子。
據《宣城日報》報導,這天下午,合工大宣城校區首批新生集合在布置一新的體育場,來自安徽省、合工大以及宣城市的主要領導出席了開學典禮。時任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斌專程趕到,為合工大宣城校區揭牌。安徽省副省長謝廣祥發表講話。
毋需懷疑,四年前的合工大宣城校區,前景非常被看好。
2012年7月,距離合工大宣城校區開學還有兩個月之際,時任宣城市長虞愛華在一次網絡在線訪談中談到合工大宣城校區,直言「來之不易」。他表示,此前有文件規定,原則上控制本科院校異地建校區。學校批下來後,圓了宣城人多年來本科大學的夢想,「211」更是讓宣城一步登天。
針對招生人數,虞愛華透露,市裡的預期原本是2500人,招生四年加起來就是1萬人,算上碩士生、博士生,總共1.3萬人。但是教育部第一年就多給了100人的名額,變成了2600人。設在宣城校區的5個系、24個專業,也是合工大排在前幾位的好專業。
「以後有1萬多『211』大學的學生在宣城大街小巷轉悠,這是什麼概念?」虞愛華樂觀估計,將來宣城校區的畢業生只要有10%留在當地就業,對宣城的發展就有長遠且重要的意義。
宣城市教體局也對這個校區頗有信心。
早在2011年12月,該局局長張宣標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合工大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重點高校,它的專業設置和宣城的發展非常匹配。建設合工大宣城校區,必將進一步提高宣城市以及皖江城市群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為深入推進示範區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張宣標還指出,「大學是一座無煙工廠。」 在他看來,上萬人的吃穿住行,將極大地推動宣城的消費、就業,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對於外界關心的工程質量問題,虞愛華稱,搞任何建設,慢不等於質量好,快不等於質量就有問題。北京城建集團是個工程兵部隊,北京的十大建築,包括鳥巢、大劇院都是它建的,質量絕對保證。他還向宣城老百姓鄭重承諾,要讓合工大宣城校區成為一個廉潔的工程,一個高質量的工程,一個高速度的工程。
落差2016年5月上旬,宣城本地論壇、貼吧以及微信公號中,開始出現針對合工大宣城校區工程質量的反映。
有自稱是合工大宣城校區學子在網站發帖稱,教室和公寓的瓷磚、牆皮整塊脫落,安裝好的空調、窗簾會突然掉下來,校園裡貼滿了「牆體脫落、注意安全」的警示語……這些反映很快得到相關部門回應。
合工大宣城校區北區某學生公寓,牆皮脫落後重新粉刷的痕跡很明顯。5月20日,宣城市住建委發布《關於網友反映合工大宣城校區建設質量問題的帖子的統一回復》,稱關於合工大宣城校區部分樓宇外牆及內牆脫落、寢室空調內機掉落、窗簾掉落、體育館地板等問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要求立即排查維修。
回復指出,
宣城市住建委認為,造成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一期建設工程為了一年內開學搶工,導致質量控制措施未落實到位。除這些質量問題給師生帶來的落差感,宣城校區未完成的工程則讓師生們等得有些心焦。2014年11月,有網友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稱,合工大宣城校區已有三屆學生在校就讀,很多設施目前仍未完工,作為學校標誌的圖書館連地基都沒打好。
對此,宣城市政府回復,圖書館項目為三期工程,現已完成設計、圖審等準備工作,正進入招投標程序。預計於2014年底開工,2016年底建成。學校建設投入大、要求高,但市政府統籌調度,堅持按計劃推進。
2016年8月,澎湃新聞在合工大宣城校區行政樓一樓大廳注意到一張「宣城校區總體規劃圖」。規劃圖顯示,校區建設分三期推進。校圖書館被列入二期建設內容,時間段為2012年—2014年。同樣列入二期建設的,還有公共教學樓、學院組團(土木樓、電子電氣樓、機械工程樓、文理樓、生化樓)、學生宿舍等7個項目。但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靠近宣城校區東門,學生活動中心剛剛建好、尚未投入使用;圖書館已經封頂,但只有主體框架。至於二期建設提及的學院組團,尚未見蹤影。
合工大宣城校區還在建設中的圖書館,與之配套的是一個人工湖。
減速是後續建設出現困難了嗎?
2016年8月,澎湃新聞走訪宣城市住建委、宣城市政府辦等部門,有關人員均給予否認。
宣城市住建委常務副主任楊尚飛表示,宣城校區已交付部分出現質量問題,確實和之前「趕工期」有關。今年1月份的寒潮和5月份連續降雨等極端天氣,也對建築有一定影響。
但他同時強調,市住建委一直在按照規劃、有序推進宣城校區的後續建設。
以圖書館為例,該項目的責任單位是市教體局,實施單位是市住建委。市住建委也是在市教體局拿出設計圖紙後,才能進行招投標,並於2015年1月正式開工。
楊尚飛透露,以目前進度來看,圖書館預計可在2017年春節後投入使用。1.5億元的投資由政府承擔,不存在資金困難。
至於包括土木樓、電子電氣樓等5大建築在內的「學院組團」項目為何遲遲沒有開工,楊尚飛坦言,不是他這個層面能回答的問題。
同樣是合工大宣城校區的問題,宣城市教體局拒絕接受採訪。
今年1月,該局在回復網友對合工大宣城校區的提問時表示,「我們的工作原則必須由超常規做法轉入新常態的軌道,後續建設陸續穩步推進。」
從「超常規」到「新常態」,教體局的措辭,也透露出宣城方面對合工大宣城校區建設思路的調整。
澎湃新聞注意到,合工大宣城校區2011年開建以來,宣城已歷經三任市委書記、兩任市長。
而在近期,該市再次迎來黨政主要領導調整。
此前擔任宣城市委書記的姚玉舟調任滁州市委書記,宣城現任市長韓軍公示擬任宣城市委書記。
主要領導的更換,會不會影響合工大宣城校區的後續建設?
對此,宣城市政府辦相關人員連連搖頭。他表示,市裡一直都很重視宣城校區,沒有絲毫鬆懈。
「在宣城校區這件事上,我們切實做到了『一任接著一任幹』。」上述工作人員感慨,宣城校區的建設,用「舉全市之力」形容並不為過。包括土地在內,全市對該校的投入折合人民幣大約達到50億元,這對地方財政並不寬裕的宣城而言,不是一筆小數字。
事實上,也是和「不寬裕」有關,使得宣城還有一項承諾未對合工大兌現。
澎湃新聞在上文中介紹,2011年10月,宣城市政府曾和合工大籤訂合作協議。
協議內容包括,宣城校區建成招生的2012年即安排2000萬元專項經費予以支持,並從2013年開始,以不低於宣城當年地方教育經費支出增長比例,安排專項經費支持宣城校區。
多位知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2000萬的專項經費,宣城市政府從未給過合工大,更不要提每年還有一定比例的增長。
知情人士還透露,市校雙方主要領導對此也很清楚。基於之前的愉快往來和相互理解,此事並未對雙方合作造成影響。
事態在2015年起了變化。
這年7月31日,梁樑正式出任合工大校長。此前擔任合工大校長將近12年的徐樅巍,重返其曾工作過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任職。
公開資料顯示,梁樑出生於1962年,在中科大工作長達22年,職務最高升至校黨委委員、管理學院執行院長,2013年12月調任合工大黨委常委、副校長。
梁梁上任校長5個月後,合工大宣城校區迎來人事變動。
2015年12月25日,宣城校區召開教師幹部大會,合工大黨委常委、副校長吳玉程被宣布兼任宣城校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宣城研究院院長;
從2013年12月開始擔任宣城校區負責人的合工大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大勇調回合肥,分管翡翠湖校區管委會。半年多之後,因為副校長舉報校長在「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傑出校長獎」申報過程中「材料造假」,朱大勇和梁樑都成為風口浪尖的人物。朱大勇告訴澎湃新聞,辭去宣城校區的職務是他自己主動提出的,主要原因是兩人在辦學理念上有所不同。這一說法在朱大勇的舉報信中亦有體現。
朱大勇在信中寫道:「對於宣城校區,不與分管領導事先溝通,不認真論證,全盤推翻黨委已有的決定,沒有黨委新的正式決策文件,不顧宣城市政府強烈抗議,強行對宣城校區作重大調整,將好端端建設起來的宣城校區搞得一塌糊塗,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朱大勇所說的「不顧宣城市政府強烈抗議」,與宣城校區減招有關。合工大2016年5月28日發布的《合肥工業大學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顯示,2016年該校計劃招收普通本科生8200人,其中合肥校區招生6200人,宣城校區招生2000人。
另據公開信息,合工大宣城校區自2012年投入使用以來,針對本科生的錄取數量第一年為2600人,第二、三、四年均為3000人。
澎湃新聞獲得的兩份來自宣城市政府的「紅頭文件」,對事件經過有更為確切的描述。這兩份文件,均由宣城市政府發函至合工大,並抄報安徽省委、省政府,時間分別是2016年6月1日和6月21日。文件指出,去年下半年以來,宣城市政府不斷聽到關於合工大擬對宣城校區辦學方案進行調整的消息。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分別於2015年8月14日、11月26日赴合肥登門協商,也多次專函表態,誠邀合工大領導來宣協商。
合工大一開始否認了傳聞,聲稱保證不會對宣城校區辦學做大的調整。
2016年3月11日,在宣城市提請召開的廳(省教育廳)市(宣城市政府)校(合工大)三方聯席會議上,合工大正式承認了對宣城校區調整的思想。
宣城方面稱,雖然感覺突然、無法接受,但出於尊重合工大「雙創」的考慮,同意對宣城校區招生專業和規模在近年內略作微調。聯席會議上,宣城方面強調不能將原3000人規模做太大調整,保底為2500人,不能造成宣城校區的資源浪費。宣城校區2016年招生專業和計劃,必須經雙方商定、形成一致意見後,再上報、公布、實施。
調整但是宣城市政府沒有等來合工大與之溝通。
上文提及的
兩份「紅頭文件」顯示,合工大是在未提前告知宣城市的情況下,突然單方面發布了宣城校區2016年招生專業驟減一半、規模銳減三分之一的招生簡章。2016年8月,雖已事隔兩月,但當宣城市政府辦有關人員談及減招一事時,依然表示「無法理解」。
該工作人員稱,合工大宣城校區招生規模如何調整,決定權確實不在宣城市這一層面。但學校是合工大和宣城市合作建成的,宣城為了這個校區,花費了巨大的精力和財力,可以說是舉全市之力,市委、市政府自然會對它未來的發展、定位有一些建議、想法。
但從合工大方面的反饋來看,這似乎只是宣城的一廂情願。宣城市政府辦工作人員透露,和此前多次溝通無果一樣,上述兩份文件今年6月發函給合工大後,至今沒有回覆。這也是他們將文件同時抄報省委、省政府的原因所在。
在當地多位官員看來,此事需要省裡甚至教育部介入,僅靠宣城和合工大難以解決。
對於減招引發的風波,「操盤手」梁樑和「反對者」朱大勇都不願再出面多談。
「以後會解釋的,現在不便說。」對於減招原因,梁樑這樣對澎湃新聞表示。
2016年3月,在宣城校區全體教師幹部大會上,合工大副校長、宣城校區現在的負責人吳玉程也透露了對宣城校區的調整,其中包括把教學與校本部打通,由相關學院承擔;對招生規模作暫時調整,並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實行差異化發展。
這其中有些是朱大勇不願看到的。這位擔任宣城校區負責人近兩年、見證其成長的合工大副校長,希望宣城校區按照原有的思路和節奏繼續辦學,招生規模穩定在每年3000人左右。
兩種不同思路,在當事人不願做更多說明的情況下,孰是孰非難以判定。
方向2016年8月,宣城市相關領導告訴澎湃新聞,減招一事已引起省裡關注,省政府主要領導也做了批示,相信不久後可以妥善解決。
一手推動該校區設立的合工大前校長徐樅巍向澎湃新聞表示,不願對此發表評論。
此前兩個月,宣城校區2012年入學的首批畢業生離別母校。
合工大黨委書記袁自煌,副校長趙韓,副校長、宣城校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吳玉程等人出席了宣城校區畢業典禮。校長梁樑沒有現身。
「不如叫我們『宣(宣城)工大』或者『宣城大學』。」隱約感覺到不被重視,一位即將升入大四的宣城校區學生這樣自嘲。他坦言,校長沒有參加首屆學生的畢業典禮,學長學姐們都有些遺憾。
很多同學還是希望宣城校區能越來越好,這是他們學習、生活四年的地方,將來跟別人提起,也應該滿心自豪。但也有同學認為,宣城校區減招、縮小規模是應該的,在這裡缺乏和其他高校交流的機會,到了實習、找工作階段,本地企業有限,校園招聘又未必能覆蓋到宣城。
還有同學提到了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說過的那句著名論斷——「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現在的宣城校區缺乏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澎湃新聞注意到,宣城校區設立至今,幾乎每年都在招聘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
今年4月發布的教師招聘啟事顯示,宣城校區對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博導、教授、博士或者博士後層面。多位近年進入該校區工作的年輕教師表示,他們的人事檔案在合肥總部,工作地點和戶口都落在宣城。
「還算是個做學問的地方。」一位年輕教師告訴澎湃新聞,在宣城校區工作,考核壓力比合肥本部小,獲得的鍛鍊機會也更多,比如和當地政府、企業的產學研合作以及牽頭負責某項課題研究。
但也有一些教師認為,和資源豐富的北上廣甚至省會合肥相比,宣城的平臺還是太小,對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很有限。
宣城校區面臨的師資難題,也是異地辦學模式難以迴避的問題。
山東大學畢業生王景瑞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大學異地辦學的現狀與問題研究》中就提及,大學的異地辦學校園大多遠離主校區,時間一長,教師負擔加重,高額的交通費用也會加大辦學成本。王景瑞認為,
異地辦學的分校師資一般主要立足於獨立引進和培養。但這樣做,產生的直接後果是主校區與分校的師資整體水平的差距拉大,進而導致分校教學質量與本部院校教學質量的差距逐漸增大。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也不易。
為鼓勵合工大等高校畢業生在宣就業,在距離宣城校區首屆學生畢業尚有一年的2015年7月,宣城市就出臺了《關於促進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畢業生在宣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意見共計12項內容,包括對符合條件的畢業生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住房補貼、安家補貼和創業擔保貸款等。
但據知情人士透露,
2600名首屆畢業生,留在宣城的遠遠不及10%。上述合工大內部人士表達了謹慎看法。
不過,這一觀點並不被宣城人認可。
多位當地官員表示,宣城地理位置優越,距離合肥、南京、杭州的車程都在3小時以內。隨著滬蘇湖(上海—蘇州—湖州)、商合杭(商丘—合肥—杭州)高鐵建設提上日程,往返周邊大城市還會更方便。他們同時指出,在歐美發達國家,許多知名高校都設在環境宜人的小城鎮,而不是繁華大都市。科研力量突出的中科大,上世紀70年代遷入安徽後,也一直留在合肥,而不是綜合實力更突出的北上廣。
「中科大在合肥照樣發展得很好,對安徽貢獻也很大。」一位宣城官員這樣表示。
未來的宣城校區將走向何方,從中科大走出來的梁樑應該比其他人更清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