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抱負遠大;志趣盎然,堅韌挺拔。科研之路漫漫,一批批優秀的復旦學子以熱情點亮夢想,以堅韌鑄造希望,以實際行動向學術高峰發出「只要肯登攀」的勇敢挑戰——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01
"以志為業,弘毅篤行"
FUDAN BANG YANG
馬沁怡 生命科學學院
畢業高中:上海市實驗學校
獲2018-2019學年國家獎學金,曾獲優秀學生獎學金一等獎,獲評「陽光健康之星」稱號,學年績點3.91。
進入大學之前,馬沁怡就非常明確自己要往熱愛的生物醫藥方向發展,高中時期創新拓展課堂中的生物科學小課題,讓她對生物科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入學後,她便加入了「啟明星科創計劃」,並以「植物材料基因型的鑑定」、「擬南芥早期避蔭反應中的轉錄調控機制探究」為課題進行研究,在此過程中她逐漸理解了「何為科研」、「何為研究者」。機緣巧合之下,她參加了「爐邊夜話(Fireside Chat)」活動,得以與世界各地前來作前沿學術報告的科學家進行交流,在目睹了前輩眼中對科研無可掩飾的熱忱後,她愈發堅定了想要成為一名科學家的信念。經過努力,她如願加入了談家楨創新班與「拔尖人才計劃」,並申請了「曦源」項目,懷揣著對生命科學的好奇與敬畏探究擬南芥早期避蔭反應中的轉錄調控機制、擬南芥早期避蔭反應中bHLH60/48與PIF7的蛋白質水平相互作用……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繼續深入。
在登攀學術高峰的過程中,馬沁怡逐漸意識到,正是由於親身經歷過真實的科研環境、嘗試過解決真正的科學問題,生命科學才從概念、圖像變成了更有分量的東西。她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目標所在,未來她將繼續把夢想背在肩上,以志為業,弘毅篤行。
02
"學醫的道路還很長"
黃意恆 藥學院
畢業高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獲2018-2019學年優秀學生獎學金一等獎,曾獲泛海杯「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級一等獎、「一健康基金」優秀本科生鼓勵獎,獲評校優秀學生、優秀團員稱號,學年績點3.83。
2017年秋季,黃意恆被選為學校的公派生,至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進行交流學習,參與了泛素化調控以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機制的研究,所選修四門課的總GPA達到了3.90,被列入「學院的榮譽名單」(Dean’s Honor List)。暑假期間,他參加了「第十二屆新加坡國際燒傷大會」並作主題匯報,第一次在大型學術會議上以參會人身份進行主題匯報,加深了他對臨床醫學的認識,也更激勵著他在通往醫學的道路上不斷進取。
黃意恆一直潛心科學創新,在復旦的科研生涯裡,無論是所負責的仿血小板脂質體靶向腫瘤轉移的初步研究項目,還是參與的診斷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設計、超小阿黴素納米藥物的研發、高強度超聲聚焦調控的逐級靶向治療腦膠質瘤等課題,抑或是1篇已發表文章與2項發明專利,都讓他的科研步伐越走越踏實,同時也讓他身上的「莙政學者」稱號更加實至名歸。
在醫學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作為具有藥學專業背景的學生,他的目標是成為一名新時代的醫學複合型領軍人才,為祖國和全人類的醫學事業添磚加瓦。
03
"典型醫學生的不典型生活"
傅彤 臨床醫學院(華東醫院)
畢業高中:浙江省蒼南中學
獲2018-2019學年國家獎學金,曾兩次獲國家獎學金,獲國際遺傳基因工程大賽(iGEM) 金獎(Gold Medal)、 Best Therapeutics Project、Nominated for Best New Composite Part、Nominated for Best Part Collection、Nominated for Best Software,學年績點3.7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醫學的興趣是傅彤選擇目前所讀專業的原因,在「按部就班」的學習、科研中她體驗到了無窮的樂趣。
曾經,一封Fudan iGEM醫學院招新公告開啟了傅彤與iGEM(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的緣分,她與隊員們一起頭腦風暴,構思課題;一起早出晚歸,開展實驗;一起交流採訪,博採眾長。最後,她所在的隊伍在來自全球的313支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了金獎、一項單項獎、三項提名獎。對她來說,IGEM不僅是一個學術競賽,這段參賽經歷給了她走出舒適圈的勇氣,同時更激起了她對學術科研的興趣。
比賽結束之後,她開始了對科研的探索,並成功入選了「復旦大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通過了「曦源項目」的立項申請。之後,她利用課餘時間在呂雷老師的實驗室實習,學習實驗技術、探討實驗設計、鍛鍊科研思維。此外,她也經常參加學術交流活動,不久前,她獲邀參加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強化挑戰班年會,並在年會上進行口頭報告和海報展示,與前來參會的學者進行了交流與探討。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努力也獲得了回報,目前她已發表2篇SCI論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多次參加會議報告與進行海報展示。
她說,未來的路還很長,作為醫學生,她將努力走向「醫學科學家」這個目標。
04
"求知無涯,臻於學術"
張作柏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
畢業高中: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獲2018-2019學年國家獎學金,曾獲國家獎學金、Wish獎學金、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Honorable獎、ACM-ICPC亞洲區域賽EC-Final金牌、青島賽區金牌、北京賽區銀牌,獲評校優秀學生稱號,學年績點3.94。
轉眼間兩年復旦時光已過,在張作柏心中,最令他欣喜的並非是收穫了成績與榮譽,而是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受到了老師的認可並明晰了自己的學術夢想。
初入復旦,張作柏便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課程當中,無論是專業課或是通識課,他都會從中發掘出感興趣的點,在查閱資料、仔細思考後,與老師同學進行熱烈討論,在此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與他們的合作激發了他對計算機的熱情。大一時,他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專業課滿績、國家獎學金、ACM競賽獎項,對前路的探索讓他逐漸明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早在大一時,張作柏便加入了章忠志老師的課題組,開始了對圖算法的研究,他平均每天會在學習上投入11-12個小時,雙休日則會投入更多,感到疲憊時便以榜樣的故事激勵自己。功夫不負有心人,大一暑假他便完成了第一篇論文,面對多次的投稿被拒,他也曾自我懷疑,是導師的鼓勵與勸勉讓他重拾信心、加倍努力。最終,那篇論文被計算機頂級會議WSDM2020錄用。此外,他還另完成了三篇論文的撰寫,均投稿至計算機領域頂級會議與期刊,他的研究課題也成功申請了「莙政」項目的資助。
未來,張作柏將在科研這條道路上勇往直前,雖難免遇到挫折,但相信憑他對科研的熱愛與堅持,定能克服困難,學有所獲。
05
"立足中國實踐,參悟中國政治"
曾良圓 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畢業高中:上海市建平中學
獲2018-2019學年國家獎學金,曾獲國家獎學金、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上海賽區)冠軍、「青春責任 行穩致遠」長三角八校友好辯論賽銀獎、最佳辯手,獲評校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團員稱號(三次),學年績點3.90。
作為一名政治學專業學生,曾良圓心繫國家,長期關注中國的政治實踐,一直致力於通過踏實地調研和審慎地觀察,發掘、理解中國的政治的發展與變遷。
政治學人和共產黨人的使命關懷引領著他,國家治理的前沿問題成了他學術研究的主要著眼點。他參加學院的「薪火」學術計劃,關注大城市群的治理與發展問題,獨立撰寫了兩萬字的研究報告;他前往浙江溫嶺考察基層協商民主發展現狀,所寫論文《性別視角下的民主懇談》被全國治國理政大學生論壇論文集收錄;他去到臺灣參與青年大學生政治態度調查,在完成調研的同時增進與臺灣同學的交流和互通;他還在上海市徐匯區龍華街道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機關掛職,期間對其中出現的拆違行動中的「選擇性治理」問題進行了探究,撰寫的《拆違「選擇性治理」中的策略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基於上海市L街道的實證研究》一文入選了中山大學首屆「治道杯」全國本科生學術年會。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政治學人的理想、共產黨人的信念讓他始終牢記:國家和社會需要是學術研究的歸宿,個人的奮鬥只有融入在國家和民族的奮鬥大潮當中,才能激起更強的力量。
06
"在科研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張子笑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畢業高中:浙江省嚴州中學
獲2018-2019學年國家獎學金,曾兩次獲國家獎學金,獲評校優秀學生、優秀團員、「健康之星」稱號,學年績點3.91。
成為一名科學家是張子笑兒時的夢想,並一直以來都為之堅守、為之奮鬥,因為他知道,祖國的強大離不開科技創新。
剛進大學時的他就確立了未來要走科研道路。大一期間,他一絲不苟地學習,一有空閒時間便鑽進圖書館,打好專業知識基本功。大二時,他就以「基於光纖傳輸的自然光照明系統的設計與應用」為課題申報了「騰飛科創計劃」,而後在此基礎上申報了「登輝計劃」。大三期間,他加入光生物醫學課題組,他仍記得當時有一篇文章需要用LaTeX進行排版,但課題組裡無人熟悉這款軟體,只有三天的時間能夠讓他從零開始學習,當指導老師說實在不行就考慮延期時,他搖了搖頭,堅定地說「我再試試」。在第四天天亮時,不斷的嘗試與探索讓他如願地實現了最初想要達到的效果,最終以共同第一作者發表了一篇論文,目前有另一篇文章在投。此外,他的種種努力也讓他獲得了前往麥吉爾大學進行暑期科研實習的機會,三個月的海外科研實習提升了他的科研創新能力與國際合作能力,目前他正在撰寫文章,準備投稿。
他始終相信,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囿於一時的得與失。現在,他已做好準備——在科研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深知學術科研的道路從不平坦,但行走在探索求真的崎嶇長路上,每一個勤奮堅韌的科研人都始終不曾孤單。
供 稿
周玉品
編 輯
曹夢婷
排 版
楊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