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流行著一句話: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對熊父母!其實反過來也依然成立,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而孩子則是父母的影子。
如果說父親是山,母親就是海。山給人依靠,海撫慰人心;
如果說父親是燈,母親就是火。燈照亮方向,火帶來溫暖。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
家庭被排在首位。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等方面的影響來實現的。
一個人品德、修養、習慣、素質、原則、三觀等的形成離不開父母的教育。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親的大格局,母親的好情緒。
有人說: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
上周末,我帶著侄女去攀巖的時候,看到在攀巖牆前,好幾個6、7歲的孩子爬到一半時,就停下來了,有的甚至哭起來,他們向下求救:媽媽(爸爸),我害怕。
幾個媽媽如出一轍,招手讓孩子下來:害怕就不要爬了,快下來吧。
其中有一個爸爸卻與眾不同,見他雙手叉腰向上喊:沒事兒子,不要怕,爸爸在下面保護你呢。
結果就這個孩子爬到巖頂。
心理學家格爾迪曾說:男人較女人來講,更具有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這些特點,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孩子的生長分三個階段:一、把我抱緊點;二、把我放下來;三、別來打擾我。
從媽媽那裡感受到的溫暖、理解、包容;從爸爸那裡體會到的規則、秩序、抗衡、否定,二者缺一不可,為成年後的人生打下基礎。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曾說道:「父親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重要,許多孩子終其一生都把父親視為他們的偶像或者最大的對手」。
梁啓超一家,真稱得上是「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了。
長女梁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
長子梁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院士
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子梁思忠:西點軍校畢業
次女梁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
四子梁思達:著名經濟學家
三女梁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
四女梁思寧:南開大學畢業
五子梁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而這,與梁啓超優秀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
他從不以父親的姿態替子女們做決策,而是以知己、朋友的身份,尊重孩子;並結合自己的經驗,為孩子們出謀劃策。
如,三子梁思永喜歡考古,但考古專業在當時相對冷門,並不被人看好。
梁啓超卻十分支持兒子的興趣,並安排他就讀考古專業。
梁啓超曾說:「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仰什麼主義?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
他的這種人生觀,在影響自我的同時,也影響著子女。
但即使這樣,並不意味著梁啓超會對孩子放任自流。
他還認為教子之道,靠「嚴」和「愛」兩個字。理智之嚴,情感之愛,二者缺一不可。
小時候,梁思永和小朋友打架,雖然錯不在思永,但梁啓超仍然嚴厲批評了兒子的行為,並問了兒子三個問題:有沒有必要打架?怎樣與對方和好如初?再碰上這類事應該怎麼處理?
一直等思永給出了自己滿意的答案後,梁啓超才讓思永吃午飯。
不僅如此,還親自帶著思永去跟小朋友道歉。
在梁啓超這樣的教育之下,梁思永成為了著名的考古學家,並且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父親,是家中的一座山,山因形走勢,因勢走形。一切形,皆由山所定。
而父親的格局,就是這座山的風骨,子女之勢,皆從風骨而來。
父親的格局越大,教出的兒女就會越出色。
當自己成為了孩子眼中憧憬的榜樣,又何必擔心他會走上人生彎路呢?
想起以前的一個視頻《壞爸爸,說好了來接我……》。
視頻中,火車緩緩進站,小女孩隔著車窗,邊念叨著:爸爸說好來接我的,邊極力尋找爸爸。
結果沒有找到,她開始不停的嘟囔著:不是說好來接我的麼?壞爸爸,壞爸爸,我在這兒呢,嗚嗚嗚……
媽媽安慰她:車還沒有停下來呢。
她置若罔聞:廣智,你這個壞爸爸……
突然,她使勁拍打窗戶:爸爸爸爸,啊哈哈哈——
車外是奔跑追趕列車的爸爸;車內是欣喜若狂的女兒,彼此呼應,喜樂之情溢出銀屏。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過:「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男性身上果斷、自信、獨立和探索精神的特點,讓孩子體會到大膽、創新等不同的樂趣,而又極具威嚴,恰到好處。
所以,每一個孩子,對爸爸都有一份獨特的感情,既敬仰崇拜又心生畏懼。
而在他們心裡,都期待與渴望父親的愛與溫柔,那是天性使然,心性所致,無法阻擋。
毛不易說:給你我平平淡淡的等待和守候,給你我轟轟烈烈的渴望和溫柔。
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給予他想要的愛與溫柔。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我們來看一個「靜止臉實驗」:
曼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羅妮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做互動,孩子非常的開心,笑的特別的燦爛。
再讓母親換成一個沒有表情的臉,不管孩子用什麼樣的辦法吸引母親的注意力,母親依舊無動於衷,孩子到最後崩潰的大哭。
這起實驗,說明:孩子的性格,與母親的情緒,關係密切,即使是小如嬰兒,也會感受到母親的情緒變化,並受到影響。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
「如果母親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整天就知道抱怨和嘮叨,那麼她的女兒也可能會變得尖酸刻薄挑剔,同樣的兒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儘量找機會表現自己的恭順」。
母親,是孩子心靈的依靠,只有情緒溫和之下,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最好的家庭教育,離不開母親;而母親最佳的教育,離不開情緒穩定。
胡適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小時候,胡適家境頹敗,每年除夕總有一大群討債的來家裡,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胡適的大哥見狀早已避出去了。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壓歲錢等事,臉上沒有一絲怨氣,只當做沒看見這一群人。
後半夜,母親會拿出東拼西湊的錢,給討債的人。
大嫂不懂事,二嫂氣量小,但胡適母親從不與之爭吵半句;
時間久了,她們也學習了這種和氣,從來沒有公然相罵相打,也算是和諧。
胡適也經常感慨:「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東晉名相謝安說過: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父親是父親,不過分誇大自己的優點,也不故意隱藏自己的缺點,而是坦然地用行動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
母親是母親,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影響自己的情緒,也不會隨意就把自己餘生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父親的大格局,母親的好情緒,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決定了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