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石家莊新聞戰線「奮鬥新時代 我們一起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舉行複賽,16名選手進入決賽。他們聲情並茂講述自己在新聞實踐中親歷親見親為的精彩故事,獲得陣陣掌聲。
本次比賽由市委宣傳部主辦,石家莊廣播電視臺承辦,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習近平新聞思想,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進一步打牢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思想根基,自覺用習近平新聞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努力提高講好石家莊故事的能力,不斷開創我市新聞與論工作新局面,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現代省會、經濟強市提供有力輿論支持。
本屆演講比賽共有來自全市21家新聞單位的40名新聞工作者參加比賽。更多基層新聞工作者的參賽,讓比賽更有廣泛性、代表性和可看性。選手們圍繞「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主題,聲情並茂地講述了一個個石家莊好故事,一股股社會正能量,感染衝擊著現場。
◎演講者 | 聶亞楠
◎職務 | 石家莊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記者
《奮鬥吧,民生女漢子!》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來自石家莊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民生關注的記者,聶亞南,很高興今天可以站在這個舞臺上做演講,當我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我真的很興奮,我有很多的話要說,演講稿就改了四五遍,但是我最後選擇了這個,我覺得這最能代表我們奮鬥的民生記者,我演講的題目是《奮鬥吧!民生女漢子》
2013年,當我決定來到民生關注欄目的時候,很多的小夥伴曾這樣勸我,我的天吶,你居然要去民生關注?你知道民生關注多累嗎?累?能有多累?我不以為然,可是當我真正的走到這個隊伍當中來,我才明白了什麼叫做民生精神。
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2014年雨季的那天,因為大雨城市道路積水嚴重,而那場雨下在了夜晚。我們欄目幾乎所有的記者都出動了,出現在了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我也不例外,那天,我光著腳站在齊大腿深的水中,跟我的攝像在水裡完成了兩分多鐘的出鏡,遠處抽水泵嗡嗡作響,三個小時後,地道橋下的水終於抽乾淨了,做完這條報導已經是凌晨一點鐘,我和我的攝像才分頭回到了家中。到家後,我們互報平安,第二天一早我們又趕到了另一個現場,繼續進行採訪。而那一天,我做了四條片,四條片子意味著什麼?那是民生關注欄目一個小時節目的五分之一啊,那天下午,我在機房裡焦頭爛額,因為我要跟播出拼速度,在保證片子質量的同時,要保證節目的播出。節目開播前半小時,我交上了片子,也長長的籲了一口氣。這是個例嗎?不是,因為這是民生記者的工作常態。一年365天,一個民生記者的出片量在330條。在民生關注,有一部熱線叫85881100,它24小時有人接聽,在民生關注,每天有兩名夜班記者要在單位24小時值守。除此之外所有人的手機要求24小時不能關機,作為一個民生人,我們要時刻準備著。手機接通需要時間,等待的嘟嘟聲最讓人焦急,但是有一部電話,嘟的那一聲還沒有響起就已經接通了,那就是總監韓濤的電話。你還沒有說話,那邊就已經有了聲音,那個時候,整個人就一個感覺,踏實。而踏踏實實做事,就是民生精神。
2014年秋天,民生關注欄目第一次使用4G背包,實現了記者在前線的真正意義上的直播,我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個心情是興奮的,是緊張的,是說不出來的激動。記者在前方,導播在後臺,製片人做指揮,跟主持人對話,當那三分鐘的連線結束後,我們興奮的趕回單位,來到導播間時已經是七點,雖然節目已經結束了,但是他們都在等著我們回來,看到我們團隊人的笑臉,我們歡呼雀躍,這無疑也是歷史的一刻,讓民生人驕傲的一刻。
在2017年,民生關注又與新媒體中心融合,推出了全媒體記者團,實現網絡電視的雙播出,很幸運,我又是那個第一人。
其實在民生,我有一個外號,叫漢子。漢子這兩個字真的是我內心最深的痛,為什麼?因為不管我是穿裙子還是穿褲子,無論我是素顏還是濃妝,都沒有辦法改變他們對我的稱呼,一個女孩子變成了漢子,怎麼還嫁的出去啊!不過幸好,我的愛人就是看上了我這漢子的本質。2016年,我從一個女孩,變成了一個母親,而自從我當了母親,才真的理解了當母親的抉擇。有這樣一首歌,叫做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沒錯,在我家裡,有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媽媽,她也是一名記者。因為記者很忙,忙到沒時間照顧我,所以我11歲就被送去住校被迫學會了獨立。而我,現在也成了一名當記者的媽媽,我的孩子,恐怕一歲三個月斷奶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獨立。2016年8月,國家給我的158天的產假休息完了,我就回到了工作崗位上,那一年是我市西部山區發洪水的那年。當時我的孩子剛剛五個月,那一陣我接到的任務是走遍全市所有的縣區,去採訪那些在抗洪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人。當過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吃奶,兩三個小時就要一次,可是下縣隨便一個地方,就是要半天。於是我做了一個決定,抱著孩子去採訪。一個五個多月的孩子跟著我走遍了靈壽、贊皇、高邑、平山、欒城等等縣區的各個角落。採訪之餘,脫衣餵奶,早已經沒有了女孩子的嬌羞。漢子,很真的挺符合我。
其實哪個女記者不是一個漢子呢?我們有勇闖火場的記者彭景帥,我們有天天下社區走基層的記者姐妹花杜潔李寧,我們有跑供暖、下一線的王琳琳哥,我們還有暗訪曝光的霞飛劉陽。我們有調查幫忙的劉欣,這些,全都是我們民生的女漢子,最可愛的姑娘們。
其實在石家莊當記者,我當時覺得很沒有存在感,我就在想,我為什麼不在沿海城市,我也可以把自己綁在電線桿上完成颱風中的報導,我為什麼不在地震帶上,我也可以徒步走進最危險的前方,我如果是一名戰地記者就好了,我願意讓我出現在硝煙瀰漫的地方,可我偏偏哪裡都不在,我就在我的家鄉石家莊,我每天跟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接觸,李大媽家的房子漏水了,王大爺家的暖氣不熱了,陳大哥家旁邊養雞擾民了,我辦了健身卡被騙了,這些小事兒怎麼能體現出我一個做記者的價值?可是後來我發現,這,正是我做記者的價值所在。通過我的努力,張阿姨家的地下室積水的事兒解決了,通過我的努力,藁城的常大哥家的麥子有人來管了,通過我的努力,在省二院門口買粽子救父的救命錢捐夠了,通過我的努力平山割皮救父的姑娘成為了最美平山人。走在大街上,有大爺大媽能夠叫住我,跟我說,亞南,你就是亞南吧!我喜歡你這種接地氣的記者。接地氣,我覺得這就是對我們民生記者最好的褒獎吧。
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風裡雨裡節日裡,我們不在新聞現場就在趕往新聞現場的路上。習主席說過,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我們正青春,我們在奮鬥,奮鬥就是我們的民生精神,我們就是奮鬥的民生人。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演講者 | 張震
◎職務 | 石家莊日報首席記者
《用相機記錄身邊的感動》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我已經在石家莊日報攝影部工作了20個年頭。我在認真完成好市委專職攝影記者本職工作的同時,更多的將鏡頭對準了一位位令人感動的新聞人物。不管是冒著生命危險深入非典病房,拍攝參與救護的白衣天使;還是凌晨三點,聞著刺鼻的臭味,採訪辛勤的掏糞工人;還是趟著刺骨的河水,拍攝大山裡兩位殘疾的植樹老人;還是跟隨駐村工作組的工作人員翻山越嶺,採訪精準扶貧項目......這些令人感到的人物和事件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力量,正是這些力量激勵著我,在新聞採訪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霧霾」在近年來年無疑成為最受關注的詞彙之一,當市委市政府出重拳治理霧霾的同時,我市的各界群眾也在通過各種自己的方式,與霧霾抗爭。在大山深處的井陘縣冶裡村,就有一對重度殘疾的老人,一位雙目失明,一位雙臂截肢,他們12年間相互鼓勵、相互幫助,依靠著常人難以想像的信念和毅力,將村裡昔日的荒灘,變成了一片樹木蔥鬱、鳥兒嬉戲的樹林,從他們身上傳遞出來的正能量,給我和許多讀者增添了無窮的信心和力量。
2014年3月初的一天,我與井陘縣的一位影友喝茶聊天,他談到幾天前,在冶裡村攝影採風時,見到兩位重度殘疾的老人在河灘上植樹。聽到這裡,我將信將疑,兩位行動都不方便的殘疾人,怎麼可能在荒灘種樹。我記下了兩位殘疾人的電話,與他們取得了聯繫,決定去實地採訪。
3月13日一大早,我就趕到了井陘縣冶裡村雙臂截肢的賈文其家,他正用腳將植樹的工具遞到雙目失明的賈海霞手中。工具收拾好了,賈海霞一手牽起賈文其空空的袖管,一手拎著工具出了門。從家裡到植樹的河灘並不近,需要出村子、穿馬路、下河灘、走田埂、跨溝渠、趟河道,就是身體健全的人這一趟走下來,也要費不小的勁。走在坎坷的道路上,賈文其不時地提醒著賈海霞,防止他摔倒。經過一番周折,兩位老人來到河灘邊,他們第一個任務就是從大樹上砍下多餘的枝杈,由於沒錢購買樹苗,他們就用這些枝杈在河灘進行插枝。賈文其首先蹲在地上,賈海霞坐在他的肩上,賈文其使勁用力將賈海霞頂了起來,賈海霞一手抱著樹,一手摸索尋找多餘的枝杈,用鐮刀砍下。有時一不小心,賈海霞就會從樹上摔了下來,可是老人拍拍身上的土,接著爬樹砍枝。看著兩位老人的身影,我的眼淚奪眶而出,他們這種不畏艱辛、身殘志堅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由於河灘上到處都是石塊,插枝是件很費勁的事。賈文其用腳支起鐵釺,賈海霞用鐵錘用力向下砸,在地上打下50釐米左右深的洞,再將砍下的樹枝用力插在裡面。看著他們幹起活來這樣費力,我也忍不住前來幫忙。打洞、插枝,看起來簡單的活,可是幹起來卻很不容易,剛剛插了5根樹枝,我已經滿頭大汗,渾身無力。「現在正是植樹的大好時節,俺們想這段時間要儘量多插一些枝。」賈海霞一邊說,一邊忙著手裡的活。忙活了一個上午,兩位老人已是大汗淋漓。由於行動不方便,他們中午就坐在自己種下的樹林間,啃著饅頭,喝著清水,聽著鳥兒的鳴叫,感受著微風從樹葉間拂過,他們長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輕鬆的微笑,我想這些就是對他們多年來辛勤植樹的最好回報。
在整篇攝影報導中,需要一張反應全景的照片,經過仔細觀察,我將拍攝點選擇在了村外大河對面的高坡上。可是河面很寬,村裡很少有人趟河過去,如果繞行過去,還要走十幾裡的山路,這樣時間不允許,最終我還是決定趟河過去。兩位老人從鄉親家中借來了皮褲,我背上相機,穿上皮褲,拄著獨腳架下了河。河底到處是鵝卵石,我深一腳淺一腳向河中心走去,越往中心走水越深,在中心的部位水位已經到了腹部,這時我將相機舉過頭頂,心想就是摔倒了,也不能溼了相機。好不容易過了河,我爬上了山坡,放眼望去,兩位老人種植的1萬多棵樹已經成林,矗立在青山碧水之間,就像一個個士兵,守護著家鄉這片土地。望著眼前的美景,我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不停地按動著快門。完成了全景的拍攝,我又趟河原路返回,來到岸邊,身上的衣服已經全部被河水打溼,身體凍得瑟瑟發抖,兩位老人也被我這種執著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打動,他們表示今後還要種植更多的樹,綠化美化家鄉,回報社會對他們的支持和幫助。
《石家莊日報》在3月17日、23日、30日連續推出了《你借我雙手、我借你雙眼》、《夥伴》、《愛心匯暖流、同圓綠色夢》三個整版的系列報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許多愛心市民為兩位殘疾老人捐款捐物,幫助他們栽植樹木。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也對兩位殘疾老人植樹的事跡進行了追蹤採訪。美國CNN有線電視新聞網也進行了採訪報導,在全球引起了轟動。
20年彈指一揮間,正是因為採訪中遇到的一位位令人感動的人物給了我無盡的力量,今後我還將在新聞採訪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拍攝更多令人感動的新聞人物,將他們身上的正能量在社會上傳遞。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演講者 | 劉英志
◎職務 | 石家莊廣播電視臺外聯部製片人
《為城市影響力而努力》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選手:大家好。有一位社會學家說,現代城市的競爭,除了GDP的比拼,更多的是城市形象等軟實力的競爭。重視在中央臺的宣傳,已經成為各地的普遍共識。據統計,目前全國有1000多家電臺、電視臺向央視、央廣供稿,發稿的競爭異常激烈。
外聯部作為專門從事對上報導的部門,講好石家莊的故事,提升城市的影響力,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的榮耀。做好對中央臺報導,必須上接天線下接地線。不但要熟知本地的工作,還要把握中央臺的角度,更要掌握國家政策的高度。
2018年全國兩會剛剛閉幕,央視《朝聞天下》欄目連續三天以每集10分鐘的超長篇幅報導了《走基層蹲點日記 河北正定 古城新徵程》,生動記錄了:古城的恢復保護、榮國府的升級改造和塔元莊的小康之路,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你們知道採制這組報導花了多長時間嗎?也許你會猜,一星期,一個月。其實,從2016年底定題,2017年初開拍,2018年初播出,我們團隊的兩名記者與央視組成聯合報導組,在正定蹲點採訪整整一年時間。
為了拍好滹沱河景觀,報導組問天氣定預案,經常凌晨3點起床,4點到達,最終把石家莊最美的生態溼地花海日出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在幾十次的跟蹤入戶動拆時,被誤解在所難免,有一次我們的拍攝器材被打翻在地差點爆發肢體衝突。正因為深入基層不迴避矛盾,才成功地把拆遷幹部「菩薩心、婆婆嘴、橡皮肚子毛驢腿」的工作實際生動展示出來。拍攝後期正值暑假,攝像記者劉亮的愛人出差,他就邊工作邊帶著孩子。大人外出採訪,孩子在賓館寫作業。有一次回來晚了,孩子自己趴在床上睡了。每每回想起這一幕,劉亮都眼圈泛紅,覺得愧對了孩子。
其實最累、最熬人的是在後期剪輯。據統計,這一年的拍攝素材總量2000多G,相當於1000多部電影的長度。從海量的素材中挑選最恰當、最完美的鏡頭,難度可想而知。編輯記者們在機房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經常通宵達旦。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寒來暑往,節目成功播出。中宣部新聞局印發的《新聞閱評》對此高度評價:客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三十多年前在正定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執政為民的作為,充分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思想和實踐的光輝。市委常委高天部長還專門提出表揚。這也是我臺對上報導史上,在央視播出的體量最大、影響最大的一組報導。
回想2018年:春節前,我們連續一周頻繁穿梭於平山縣深山區,在零下幾度的野外每次都連續工作幾個小時,確保了大年三十兒成功獨立操盤央視大型直播《傳奇中國節 河北平山 紅紅火火中國年》;2月份,派出三路記者跟隨執法人員明察暗訪,真實記錄了我市從嚴治黨真抓實幹,深度報導《石家莊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在央視《焦點訪談》播出。4月,深入挖掘、系統梳理時代楷模呂建江的事跡,在央視、央廣播發多篇深度報導,在全國打響了我市警務服務的品牌……
像這樣的報導還有很多,今年上半年我們累計在中央臺發稿325篇。2013年以來,每年在央視發稿量穩居全省第一,在央廣發稿量穩居全國城市臺前十、省會臺前三。對上報導的每一個選題都彌足珍貴,每一篇報導都是一次考驗,都要上接天線、下接地線。正是因為對新聞的信仰,對職業的擔當和對城市的熱愛,激勵著我們一年365天情緒飽滿地搶選題、攻難題、打硬仗、打勝仗,確保了中央臺「重大選題有石家莊,重點報導用石家莊。」
現在,距離今年中秋還有2個月,為爭取央視《傳奇中過節中秋暨首屆豐收節》直播點落地石家莊,我的同事們已經連續2天冒著酷暑和雷雨深入藁城、元氏、新樂調研。如果成功這也將成為我們連續在央視的第6次中秋直播,第13個雙節大型直播……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奮鬥。新的徵程,譜寫新的篇章。我們相信,只要敢於擔當,團結協作、奮力拼搏,就能為城市形象增添多彩的一筆,就能成就團隊的榮光和個人的幸福。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演講者 | 趙元君
◎職務 | 石家莊日報社會生活部記者
《講屬於人民的好故事》
大家好,我叫趙元君,是石家莊日報社會新聞部的記者。同行們都說你們跑社會新聞的太苦,整天風裡來雨裡去,小鮮肉成了老臘肉,萌妹子煉成女漢子。可要論起故事,我們當仁不讓。每一名社會新聞記者都有一肚子故事,其中既有人生百味,也體現著作為記者的擔當。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三個故事。
第一個是2016年719洪水時,我在災區一線採訪的見聞。當時雨停的次日我就趕赴井陘。公路被攔腰截斷,大面積山體滑坡,河道裡隨處可見被衝走的車輛。沿途此景讓我很難想像,面對這麼大的災,當地人怎麼去應對。
天長鎮南關村,村子被洪水衝的支離破碎,但整個村的人都自發在毒辣的日頭下清淤。有一位50多歲的黨員,叫賈彥輝,右腳上裹著厚厚的繃帶還一瘸一拐的幹活。洪水來的當晚,他和家人往高處跑,可半路上他瞞著家人又回來了,漆黑的夜裡,呼嘯的洪水中,他挨家挨戶找人。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和她60多歲的女兒縮在炕角,眼看水就沒上來了,賈彥輝衝進去把她們背到了房頂上,他的腳被就是在那時被劃了個大口子,可簡單包紮後,他又跑回了水裡。三天,他親手從水裡救出了3人,一刻也沒休息過。我問他,你都受傷了為什麼還堅持?他說一旦停下來我良心上過不去!
我在井陘奔波了兩天一夜,見證了無數生命的奇蹟,而締造這些奇蹟的都是再普通不過的村民,他們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災難能摧毀一切,但摧不誇人心!
第二個是關於浪子回頭的故事。這是我在今年4月採訪的一件事。在省會東安小區門口,有一個擺攤買燒餅的小夥,在他身邊,寸步不離的跟著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那是他父親。
小夥子22歲,叫朱天材。第一眼見到他的時候,我心底嘀咕,這一臉橫肉,怎麼跟個混混似的。他說,沒錯,我以前就是個混混,混到什麼程度呢?不務正業,走路都橫著,看誰不順眼就想揍人一頓。
他家裡以前是擺水果攤的,母親身體不好,全靠父親操持。2017年初,他父親突發腦幹出血癱瘓了。為了給父親治病,家裡背了沉重的外債,一下子就敗了。作為唯一的勞動力,朱天才必須要站出來。
為了養家,連炒雞蛋都不會的他跑到路邊攤跟人學會了打燒餅,在小區門口賃了個攤位,每天凌晨起來忙活,一直到深夜才休息。父親沒人照顧,他就把父親寸步不離的帶在身邊,每隔一會就給擦汗按摩。他在攤子旁邊還搭了個雙槓,有空就扶著父親在上面練習康復。他自己一天三頓清湯寡水,唯獨給父親隔三差五買肉吃。他打的燒餅又大又實在,有老人和生活困難的來買,總不忘多送幾個。
朱天材說,只要父親能重新站起來,他什麼苦都能吃!短短一年時間,這位桀驁不馴的浪子蛻變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孝子。也讓我體會到了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可貴。
如果說前兩個故事都是普通人演繹的感動,那第三個故事講的就是身為記者的擔當。
2018年五一,我開車去了趟北京,結果不小心上了二環主路,被當場開了罰單。當時我問能不能回去交罰款,交警說可以,而且罰單上也寫著,能在全國任意地點的12家銀行繳納。
結果回來後,我連跑了兩家銀行都說辦不了。我立刻意識到這其中有文章。我花了兩天時間,把這12家銀行全跑遍了,最後發現只有工商銀行可以繳納,而且還必須有卡才行。其他銀行有的說沒設備,有的更是連繳罰款業務都沒開通!有的工作人員甚至還說,本地沒有能辦的,你還是去北京吧!
不過是張百元罰單,而且還寫明可以在任意網點繳納,卻讓人跑到北京辦理,如此服務是實在讓人難難以接受!根據探訪經過,我連夜寫了篇內參遞到市裡,很快就得到了市領導的批示,金融辦對此也很重視,要求立刻採購設備並開通配套服務。
和普通人不同,記者時時刻刻都在用職業的眼光去審視身邊的每一件事,有人說這叫職業病,但我覺得,就需要這樣去較真,才對得起擔當二字。
這些年,我親歷過很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說,每寫下一個故事,就讓我在理想的道路上更進一步,我喜歡這種感覺。「用雙眼探尋事實,用文字傳遞感動!」我會在這條理想之路上繼續前進,講出更多屬於人民的好故事。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演講者 | 葉琳
◎職務 | 石家莊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記者
《我在參與報導「重大事件」中成長》
各位領導,各位同行,大家好:我叫葉琳,來自石家莊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
我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2018是我做記者的第八個年頭,也是我在新媒體中心工作的第二年。從一名傳統記者,轉為新媒體記者,不僅是報導方式的改變,更是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的全新轉變。這兩年來,我和石家莊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一起成長,共同經歷了無數重大事件的發生。
「兩會」報導,政治性強,任務重、強度大,這是對我們新媒體記者的綜合考驗,是對我們政治敏感性、業務能力、體力耐力等方面的一次集中梳理和考評,而且「兩會」報導時間集中,全媒體出擊,如何突出新媒體的優勢,在時政新聞中增加吸引受眾閱讀的元素,始終是我們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我和我的同事們,在報導前做足功課熟悉會議資料,設定採訪預案,能直播的,全部直播,同時還啟用了航拍報導,VR全景視頻,我在現場及時捕捉會議和代表們的亮點、金句,豐富報導內容。確保稿件和圖片的質量。把握好這三個環節,使自己圓滿完成了「兩會」報導任務。
2017年記憶最深刻是地鐵開通直播。最辛苦的是「正定旅發大會」直播。2018年,新媒體中心更是將直播當成了常態,今年上半年,我們已經做了將近140場直播,幾乎石家莊發生的所有大事,都可以在新媒體上看到報導。
著名攝影記者卡帕說,如果你拍的不夠好,那是你離的不夠近。新媒體,與新聞同步,我也是通過參與重大事件的報導,從中得到了鍛鍊,提高了素質,也為今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這一次次的臺前與幕後,每一次出徵都是一份積累與認可,同樣也是新媒體中心團結合作的體現,我也為自己能夠成為新媒體中心的一員而感到驕傲。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講好石家莊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石家莊,愛上石家莊!
謝謝大家。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接下來,「奮鬥新時代 我們一起來」主題活動還將陸續展開,繼續展示全市各行各業勞動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的風採,展示省會的新生活、新變化、新風貌。
石家莊發布(shijiazhuangfabu)
責編|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