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出門上班,有風微冷。
「不穿!凍死你!」從身後刺耳的話。轉身一看,一個手拿外套的大姐,正訓斥孩子。
孩子大約十四五歲的模樣,一臉氣乎乎的表情,頭也不回,倔強地走開。剩下媽媽一個人站在原地,還是那句:「不穿!凍死你!」
清晨,應該是美好一天的開始,只是,這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卻聽著一句狠毒的話走向學校,他該是怎樣的心情。
那位說狠話的媽媽,全世界沒有人比她更愛她的孩子,可她卻說出聽起來有點狠毒的話。固然,這只是一句氣話,但給孩子的心靈帶來的傷害她可曾想到呢。
感情的世界裡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深愛,卻不會愛。
面對還在成長中的孩子,居高臨下,強塞硬灌,只會適得其反,愛換來的是厭惡和憎恨。
為何不換一種方式,把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放到一邊,體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你可以告訴他,你的想法,儘可能的語氣不要過於嚴肅和生硬。
溫柔和委婉比大發雷霆要省力氣,結果也會更好。
曾經看過一篇初三孩子寫的作文,他在文章中以控訴的語氣表達了對媽媽的不滿,其中有一句話是:我不要你想給的愛,我要我想要的愛。
愛的方式有時候比愛還要重要。
遺憾的是我們習慣了考慮如何與同事、同學、朋友等人交往,不惜花費力氣,費盡心思去處理同他們的關係,卻很少靜下心來想一想如何與家人更好地交流、溝通。
在家人面前,我們時常過於放鬆,因為親密,便沒有顧忌,說話做事具有「放肆性」。明明是關心,出口卻冷言冷語;明明是愛,卻暴風驟雨般表達。
有位同事,自己的孩子都7歲了,都說養兒才知父母恩,可她卻和父母時常吵架。原因就是父母不聽話。
買來的水果,沒及時吃完,有的已經壞了,父母捨不得扔。剩飯剩菜更是爭吵的導火索。
同事說,一開始她勸父母,不見效果,後來,她索性每天清理冰箱,看到那些時間長的剩飯剩菜就倒掉。
終於有一天,她扔半盒河粉時被母親看見,母親不讓扔,她說:「不扔!你們吃壞了身體,去醫院看病,得花多少錢?能吃多少頓飯?」
母親說:「花錢也不花你的錢!放心,我們不連累你!」
她不甘示弱:「不連累我!你們生病了,還不得我伺候你們啊,你們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嗎?」
母親聽到她這句話,怔了一會兒,然後轉身走進臥室,關上了門。
她說:「我清晰地看到我媽轉身時掉淚了,我特別後悔,為什麼要說那樣的話讓她傷心。我知道我傷了她的心,可卻不好意思去道歉。」
我們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愧疚呢?曾看到一個帖子,大意是說:明明是對他好,怎麼就得不到理解呢?總惹我生氣,是我錯了嗎?
下面有一個回答,非常扎心:是的,我也剛剛犯過這樣的錯,我很後悔,可是他睡著了,我好想叫醒他,向他說句對不起。我不想他帶著對我的恨意入睡。
自以為是對對方好,不講方式方法,似乎因為愛就可以理直氣壯。我們傷害最深的往往是我們最親的人,就是因為很少用最好的方式去表達最深的愛。
愛是一個家庭幸福的基石,尊重和理解則是支柱。未有和氣萃焉,而家不吉昌。未有戾氣結焉,而家不衰敗者。
在外面,我們對別人有尊重,有寬容,有理解,能保持耐心,說話委婉,回到家裡,也應該如此。最親近的人更值得我們用心對待。
李佳的老公有心臟病,可他還愛喝酒,還時常喝多。李佳為此沒少和他吵架,生氣之下,忍不住會說「你喝死算了!」老公回應:「不讓喝酒,那活著還有啥意思。」
後來,李佳改變了方式,他不會在老公喝酒後嘮叨他,指責他,而是把提前準備好的解酒的藥拿出來,為老公熬點小米粥。老公有應酬,她會叮囑組局的人,幫忙照顧,不要讓他多喝。
老公48歲生日,一家三口吃燭光晚餐。老公許完願後,李佳說,我也要許個願。她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我們一家三口都健健康康,尤其是老公你,一定要好好的。你是我們娘兒倆最大的依靠。你知道,每次聽說你有酒局,我在家裡都坐臥不安,總擔心,以後,少讓我擔心點,好嗎?」
老公聽了,沒有說話。但從那天以後,他幾乎戒酒了,只是偶爾在家裡喝上一兩。
一樣的愛,不同的表達,多用心,放下壞情緒,語氣溫柔一些,效果就完全不一樣。用溫柔的方式表達你的愛和感受,這樣的愛情才溫馨。
前些日子,聽到一個詞,叫「熟人生處」。就是說和熟悉的人相處有時候也要想和陌生的人一樣有分寸感。
最熟的人莫過於家人了,我想,有時候和家人相處也應該如此,能有一點分寸感,不會因為他家人我就可以無所顧忌,尊重、禮貌、寬容、溫柔,都應該保持。在家裡,同樣體現出令人尊敬的修養和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