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總懷疑我得了新冠肺炎......」
「我好累,扛不住了......」
「只有聽到你的聲音,我才安心......」
1月23日,武漢封城。即日起,一條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熱線正式開通。湖北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秘書長杜洺君成為首批心理諮詢師之一。
據杜洺君向紅星新聞介紹,截至13日,該團隊202位心理諮詢師共接聽了800多通求助電話,每次通話時間約從15至90分鐘不等。其中95%的求助者為非醫護人員。同時,求助者多為健康人群,疑似和確診病人約佔20%。
杜洺君說,他們的心理危機工作實行三級工作制,一級為在線幹預,幹預內容為因疫情而起的直接心理應激反應,實施比例約為50%。問題比較簡單,基本上15分鐘左右的熱線就可以給到他想要的支持。
在一級幹預的基礎上,如果發現求助者還有因疫情引發的既往心理問題、與疫情有關的身體不適反應,則由另外的心理諮詢師回撥給求助者,進入30-90分鐘的二級幹預。實施比例約為40%。
「在這當中,如果諮詢者需要長期跟進,就進入三級幹預。」杜洺君說,「比如他們碰到一些實質性的問題:有沒有就醫、家人的情況有沒有得到緩解等,我們會提供持續的心理支持。比例約為10%。」
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常務秘書長杜洺君。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這202名心理諮詢師是該協會從報名的900多位心理醫生中選出。「兩個標準:一是年齡40歲左右。因為會面對各種年齡段的求助者,有人生閱歷的中年人比較適合。二是要有200個小時以上面對面的諮詢經驗。」杜洺君說。
不到5%的醫護諮詢 「傾訴對醫護非常必要」
「我不能大聲講話,因為我的同事熬了夜在休息。」
這天,來電求助的是一位武漢的呼吸科醫生,電話那頭聲音低弱,「我現在就在休息室裡,我只有幾分鐘的休息時間,但是我很難受,所以我想打電話過來跟您聊一聊。」
杜洺君了解到,求助者和丈夫都是一線醫生。疫情當前,夫妻倆把幾歲的孩子送到父母家,投入到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當中。
「她一方面要履行自己的職責,一方面要面對內心的害怕。我給了她一些支持、理解和肯定。她聽了很感動,嘆口氣說,是的,我們也會盡全力去做。」杜洺君說,「實際上他們需要的是傾訴。通過安全和專業的輔導,她也能得到想得到的支持。」
短暫的交流後,這位醫生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但即使是短短幾分鐘的諮詢,對不少醫護人員來說,都是難得的機會。「其實大家都是自己在扛,也不允許鬆懈下來。等疫情結束時,他們才是需要我們去面對面輔助的人群。」
資料圖。1月24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醫護人員為病人治療。新華社發
杜洺君坦言,目前醫護人員最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為醫療資源不足,二為超負荷的壓力。她認為,在此情形下,「他們太需要整個社會對這個行業的尊重、褒獎和認同。」而這,關乎他們的生命安全、職業尊嚴、社會價值。
另一個讓杜洺君印象深刻的求助者,是一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90後護士。
這位護士大學畢業後,在武漢某醫院ICU工作。「她非常內疚。密切接觸者全部是她的戰友,他們也有被感染的危險。同時,也可能把感染帶給室友。她說,如果我真的去世了,父母怎麼辦?不能跟父母講。她先想到別人,再想到自己。這時她是很迫切地需要心理支持的。」
杜洺君安慰這名護士說:「你本身在醫院,可以得到非常及時的照顧。同時,你的身份是護士,你護理過那麼多病人,你平時怎麼教他們營養、怎麼樂觀,現在就調轉一個方向面對自己。現在也許是一個好的機會,你太累了,要用這個時間來休息一下。」杜洺君回憶說:「然後再給她一些方法,她就相對來說穩定下來了。」
回憶起那些曾經求助心理熱線的醫護人員,杜洺君喟嘆,「他們平時是隱者,現在是勇者。他們的自律、他們對職業的信仰,他們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非常讓人敬佩。」
確診患者的求助 48小時的心理支持
2月8日深夜11時許,杜洺君接到朋友留言,她和丈夫都確診,當時尚未就醫。「她非常焦慮和緊張,說她喘不上氣來,快休克了。在最初的48個小時裡,每隔半個小時她就會給我打電話。」到第二天早晨,杜洺君接了她近20個電話。朋友對杜洺君說,「我沒有人可以講,只有聽到你的聲音,才能稍微讓自己平靜下來。」
除了接受電話諮詢,杜洺君還幫她聯繫了媒體及政府相關部門。第二天上午,「她接到了當地衛健委打來的電話。這一天開始她就穩定一點,同時也一直在給我電話,比如問,『他們什麼時候來接我?到樓下了嗎?』我說你做好準備,你這根本就是輕傷。放下電話後,你去煮口稀飯行不行?」
煮飯,看似一個尋常舉動,卻是恢復日常生活節奏的開始,也是逐漸建立內心秩序的開始。「在心理學上叫『打破狀態』。」杜洺君介紹,「現在她已經入住了方艙醫院。不發燒了,咳嗽也好多了,穩定下來了。」
資料圖。2月9日,醫務人員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為新冠肺炎患者做CT檢查。新華社發
相比這位朋友,其丈夫沒有這般焦慮。「其實最初她丈夫的情況比她嚴重,但心態比她好一些。現在她丈夫是已經查出來是轉陰性,平時在家,治療時去醫院。」
疫情期間諮詢注重求助者是否有危險
針對疫情,1月27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緊急籌備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在疫情期間為全國民眾提供專業心理支持服務。1月28日,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各省級教育部門組織高校相關力量,組建專門隊伍,開展心理支持服務。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和全國示範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單獨進行心理支持服務。
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百餘所高校開通了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心理支持服務。
雷光輝是華中科大大學生發展研究與指導中心副主任、校心理諮詢師。他告訴紅星新聞,1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開通了面向全校師生的免費心理諮詢電話及QQ諮詢。雷光輝介紹,目前心理求助大部分和疫情有關,恐慌和焦慮的主題比較多,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擔心生病;二是難以適應長期不外出的生活方式。
據雷光輝介紹,他接觸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嚴重」,目前還沒有遇到本人或父母確診的案例,也沒有遇到想自殺等極端個案。他認為這和求助對象有關,「學生本身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強」。
華中科技大學大學生發展研究與指導中心副主任雷光輝。受訪者供圖
讓雷光輝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本科生楊某。幾年前,楊某以高分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後,成了村裡的名人。而這次疫情,卻讓他受到了委屈。原來,回到老家後,楊某主動給村裡上報自己的行蹤,14天隔離期後並無症狀。然而,第16天,村裡一位女性村民感冒了。據該村民回憶,自己感冒前,和楊某說過幾句話。
「對方到處說被他感染了,很快村裡、鄉裡領導到他家了解情況。但一些不實的傳言,給了他和家裡人很大的壓力,他非常委屈,奶奶也因此和鄰居吵了一架。」雷光輝說。
當日,楊某和雷光輝在電話裡交流了30多分鐘。事後,楊某看書、做菜,「轉移了一些注意力,沒有最初那麼強的情緒反應。」第二天,楊某再次與雷光輝溝通,表示自己現在情緒好多了,那位村裡感冒的女性也查明是普通感冒。
「疫情期間的諮詢,跟普通意義上的心理諮詢是兩個概念,」雷光輝告訴紅星新聞:「平時的諮詢可能會涉及內在的創傷,或者人格的重建。但目前更多的是聚焦於求助者當前有沒有什麼實際問題、有沒有危險?如果對方情緒穩定或者得到平復、沒有危險的話,諮詢就相當於結束了。」
雷光輝進一步解釋說,這類似於一個包紮傷口的動作,「至於包紮好之後,要三五天能夠康復,這個(後續的)事情我們一般都不會有太多關注。如果有需要,開學後來找我們就行了」。「當然我們先是評估了求助者的危險性。」他說。
紅星新聞記者 王春 彭莉
編輯 張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