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是陸生最愛報考的臺灣高校之一(資料圖)
東南網6月2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高考分數日前出爐,怎麼填報志願成為莘莘學子當下最關心的問題,也有一些學生把目光投向海峽對岸的臺灣。島內高校多達160所,辦學水平良莠不齊,對這些大學做一個簡單的梳理顯得尤為必要。
兩岸五所交大是一家
今年4月,交通大學迎來120周年華誕,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臺灣新竹交通大學等兩岸五所交大,今年首度聯合舉辦校慶。提到兩岸同名大學,不能不講交大,它們同根同源,共同為兩岸培養一流人才。位於新竹的交通大學,發端於1958年,起初只有一個電子研究所,後來設立大學部,時至今日,新竹交大已成為島內排名前三的頂級高校。從校徽看,上面「1896」的字樣以及齒輪的形狀,反映了該校與早年國立交通大學之間的歷史傳承。
跟新竹交大類似,新竹清華大學跟大陸的清華大學也是同名同源,兩岸清華校友都聆聽著同樣的校訓,吟唱著同樣的校歌。新竹清華要比新竹交大「老」,它成立於1955年,開始僅有一個原子科學研究所,後來又成立了大學部。同北京清華一樣,新竹清華目前也是一所以理工科見長的頂尖高校。
相比,位於高雄的中山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的淵源要弱很多。高雄中大建校於1980年,幾乎是一所全新大學,不過在該校官方宣傳中,仍提到建校於1924年的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是歷史源頭,其校歌、校訓也與現在的廣州中山大學大體一致。
此外,臺灣也有東華大學、南華大學,不過與大陸的同名學校沒有任何淵源。大陸的東華大學位於上海,創建於1951年,前身為中國紡織大學。而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建於1994年,是臺灣東部第一所公立綜合性大學;兩岸的南華大學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大陸「南華」是在湖南,創立於2000年,由原中南工學院和原衡陽醫學院合併組建。臺灣「南華」則位於嘉義市,創辦人是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是一所有宗教背景的高等學府。
科技大學的實力未必就很弱
翻開臺灣高校名錄,會發現這裡「科技大學」扎堆。與大陸各地的「科大」不同,臺灣的「科大」一般由技職院校體系轉制而成,高中尖子生一般不會將這類學校作為首選志願。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島內所有「科大」實力都很弱。前不久,亞洲大學排行榜出爐,臺灣科技大學排50名,在島內僅次於臺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位列第五。此外,臺北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等也都頗受高三畢業生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臺北市有一所「中國科技大學」,簡稱「中科大」,不過它與合肥的「中科大」(全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沒有任何關係。臺灣「中科大」是私立院校,創建於1965年,前身是「中國市政專科學校」,直到2005年才改為現名,其辦學水平在島內科技大學中位列中遊。
此外,臺灣還有很多「技術學院」,如大同技術學院、吳鳳技術學院、致理技術學院等,它們屬於技職體系,不過綜合實力比不上「科技大學」。近些年來,島內「技術學院」呈兩極分化態勢,有實力者紛紛拼升格,像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已更名為「臺北商業大學」、金門技術學院則更名為「金門大學」,而眾多「技術學院」卻在生存線附近徘徊。
名字帶「臺灣」的多是公立院校
臺灣高校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不少聽上去相當「高大上」,像環球科技大學、亞洲大學,它們分別位於雲林鬥六、臺中霧峰;也有不少大學冠以「中國」、「中華」,像中國醫藥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華大學、中華科技大學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看起來「高大上」的高校,基本上都是私立的。
而以「臺灣」以及島內各縣市命名的高校,則大多屬於公立,如臺灣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臺中技術學院等都是如此。
此外,臺北有臺北大學、高雄有高雄大學、臺南有臺南大學、臺東有臺東大學、宜蘭有宜蘭大學……島內很多縣市都有這類公立大學,它們受到地方政府的重點扶持,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
至於其它五花八門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管理學院」,一般則屬於私立院校,隨著「少子化」加劇,這些高校普遍生存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