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完美收官,這個決賽我給滿分。3個小時的節目真的讓人笑裂了。6個演員沒有一個「垮」的,領笑員比選手更好笑,最搞笑的還是那個無釐頭的頒獎典禮,非常過癮。
這才是喜劇,誰拿冠軍重要嗎?
不重要,重要的是看過、笑過。
每次心情不好,打開這節目,放空大腦,什麼都不想,就是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候。
決賽嘉賓都很「秀」,說是喜劇屆的一壁江山一點都不離譜。沈騰、徐崢、羅永浩、大張偉坐在那渾身都是戲,張口就讓人樂。尤其是老羅,不愧是脫口秀屆從沒說過脫口秀的超級元老,首秀就炸了,擱在決賽也是能奪冠的實力。
不知你們發現沒有,決賽6名選手:王勉、李雪琴、王建國、呼蘭、楊蒙恩、楊笠六個人中,有5個來自東北,除了楊笠是河北人,其他全是東北人。加上負責開場的沈騰和羅永浩,都快成《東北脫口秀專場了》。
東北這片土地,不知道為啥,特別盛產喜劇演員,尤其是脫口秀演員,本季前三清一色東北人,王建國、王勉、呼蘭,全都長在我笑點上,還有一個李雪琴,往那一站,喪不拉幾的讓人忍不住想笑。
曾經跟一個東北朋友聊,我說:東北人為啥這麼搞笑?她說:有個東北名人說因為東北冬天太冷,大伙兒不出門只能圍坐炕上嘮嗑。說話搞笑才有人聽,不然誰聽你扯犢子。
我大笑,但這應該不是全部原因。(以下帶有主觀臆測,如有冒犯,付諸一笑)
我有一次聽我這朋友跟我抱怨她媽,說她從小就在她媽跟前說不上話。
她說想吃包子,她媽說:我看你就像個包子!
她說想吃肯德基,她媽說:你看我像不像肯德基?
她小的時候練舞蹈,練到腰疼,跟她媽抱怨,她媽說:小孩哪有腰?
還有次她看見1歲半的侄子穿開襠褲,委婉地跟她媽說:別給孩子穿開襠褲,不衛生又容易著涼。她媽立刻回:小孩屁股三把火,還(第四聲)能凍著他?
孩子說啥,父母都能用反問句給彈回來。孩子的表達欲每每剛冒個頭就被一盆冷水給澆滅了。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孩,一般都會發展成兩個極端,要麼像個鋸嘴葫蘆,因為從小一表達就被掐斷,習慣了。
要麼特別貧嘴,因為不貧插不上話。受得打擊多了,孩子也學會了這樣的表達方式。只要不是當事人,這種對話聽起來還蠻好笑的。畢竟大部分段子,除了黑人就是自黑。
還有第三種,平時不愛表達甚至有些社恐,卻能用段子和抖包袱的形式把所想要表達的東西寫出來,再在特定的環境下講出來。這種人就是天生的脫口秀好苗子。
大張偉有句話說得特別好:脫口秀演員都是深挖自己的傷口,再從自個的傷口裡長出花來給大家欣賞。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人類的悲歡唯一相通的時候,就是在看別人倒黴的時候。別看脫口秀演員們在臺上一個個地嬉笑逗罵,惹人發笑。其實骨子裡大部分都有一個悲涼的底色。
一般人都會選擇將傷口都深埋心底。他們不同,他們是把傷口一遍又一遍挖出來,再用搞笑的方式展示給觀眾看。
比方說呼蘭,呼蘭看起來是這一群脫口秀演員裡最正常的一個了。
然而他對待工作態度很奇異。身為金融精算師,在美國有一份錢多、事少、老闆好的工作,可他覺得沒有挑戰性就回國了。回國後,呼蘭經歷了減薪和加班的痛苦,好不容易新的工作也上了正軌,他又辭了。自掏腰包出路費分文不取搞脫口秀。
真令人非常擔心呼蘭哪一天厭倦了脫口秀又去幹別的了。
這種可能性很大。反覆換工作其實是一種迴避行為。這樣的人雖然對新工作充滿了期待,也喜歡迎接挑戰,但只要第一波挑戰過去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他們喜歡徵服,卻無法面對徵服過後的空虛。人在一個地方久了,總會有一些不滿,一般人衡量過後,會選擇改變自己或改變環境,兩樣都做不到就忍著。
而迴避型人格的人完全不能接受環境和人際方面的任何不適,當環境改變後,他們會有一種如同上癮般的滿足感。可惜的是這種滿足持續不了很久。迴避型的人一般很難在某方面取得特別大的成就,哪怕他們真的很聰明。
呼蘭在段子裡曾經自曝小的時候經常被父親打,有時候挨打完全沒有什麼理由。
他小的時候已經是方圓百裡最優秀的孩子了,可他媽看了《哈佛女孩劉亦婷》,還是如獲至寶,讓呼蘭學裡面的方法,徒手握冰,訓練注意力。呼蘭一握就是半個小時,把冰都給握化了。
呼蘭的媽還是個特講不通理的老太太,經常數落兒子翅膀硬了,學會跟她頂嘴了。老太太還總是一邊無視兒子留美精算師的職業身份,一邊受騙上當買各種理財產品,被呼蘭戲稱為「東北金融女魔頭」。
可以想見,呼蘭的童年絕不會過得太愉快。
李雪琴就更慘,小時候父母離異,她被迫成了「媽媽的媽媽」。小小年紀她就負擔起了調節、照顧媽媽負面情緒的任務。因為媽媽容易焦慮,李雪琴不得不每次考試都考第一,最後一路被焦慮的媽媽送進了北大。
學歷當然是光鮮的,但李雪琴這個人特別得喪,除了應付母親的負面情緒,她似乎找不到其他生活的動力。以至於在紐約大學讀碩士的時候因為抑鬱症而休學回家。成為網紅之後還用水果刀割過手腕。
喪就是李雪琴的基調。每當她有氣無力站在臺上的時候,她都有辦法把自己那些不愉快的經歷講得非常搞笑。
還有王建國,如果我沒記錯,王建國沒怎麼剖白過自己的家庭。但他的自卑和喪同樣寫在臉上。他有嚴重拖延症,行動力極低。
他的人生一直處於一種擰巴的狀態。一方面很想迴避,一方面又不想就此放棄。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三個東北我最喜歡的脫口秀演員和我那東北朋友都有不同程度的迴避型人格。心理學研究表明,迴避型人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個體認為父母討厭自己,對自己缺乏感情造成的。
這種想法深藏於潛意識裡,他們不一定能覺察到。這大概跟東北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方式有關係吧。
不過脫口秀是一種很好的治癒抑鬱的方式。
於觀眾,唯一能讓光腳的人感到安慰的,大概就是看有人沒有腳。當這些演員笑著揭開自己傷疤的時候,觀眾也樂了。人生本哪有什麼起起落落,不就是一個坑接著一個坑嘛。跟他們比起來,自己那點破事也沒啥大不了的。
於演員,脫口秀就像心理學中的「衝擊療法」。(就是通過直接使病人處於他所恐懼的情境之中,以收物極必反之效,從而消除恐懼。)
他們通過講段子,反覆直面自己感到恐懼和焦慮的場景。慢慢地,這些痛苦的過往就再也影響不到他們了。
期待下一季的脫口秀大會。
也期待王建國能把更多的創傷翻出來講,這才是他能真正從過去的陰霾中走出來的證明。
最後祝賀王勉奪冠。他的段子都非常好,實至名歸。等以後多了解他一些,再來講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