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形式
以單選題為主,有時也考判斷題。
二、考點分析及備考建議
本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對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主要包括疏通文意、標點運用、語法結構、實詞虛詞掌握、特殊句式的掌握。
考生後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備考:
1.加強積累,主要針對實詞虛詞。積累注意把握技巧,如分類記憶。
2.掌握相應的做題技巧,如學會抓標誌,語句排序應充分利用排除法。
3.多做題,尤其是重難點知識多加練習。
三、斷句方法引導
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
對文言文斷句,最基本的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所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藉和語境(上下文)的關係,作出相應調整。切忌一邊看一邊點,這很可能產生誤讀、曲解。此外,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體裁、語言風格等。如需加標點,則標點的使用、書寫要規範。在日常練習時,應該加強誦讀訓練,增強語感。
(一)名詞斷句法。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後考慮:什麼人,辦什麼事情,採用什麼方式,取得什麼結果等。
(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藉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後結構關係,確定主幹,從而斷開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逕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師。
例2:(趙困於秦)齊人、楚人投趙。趙人乏食,粟於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2.虛詞斷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③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錶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④有些虛詞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⑥複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例: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遊褒禪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