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起,各省高考成績陸續公布,志願填報成了各家各戶的頭等大事!
填報志願對每位高考學子來說,是進入社會的首次重大選擇,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填報志願的第一標尺是大學排名?專業興趣?發展前景?城市生活?校園環境?觀點各異。
作為一個經歷過高考,密切接觸著高考的「前浪」,深知抉擇的重要,因為重要所以痛苦。很希望能通過自己和身邊人的經歷給「後浪」們一些幫助。
本文中,「大學專業如何選?」這個標題中的「學校」不是定語,而是與「專業」並列的名詞,這是一道選擇題而不是問答題。
如果僅想弄清楚如何選擇學校,建議結合個人高考成績,對照各類機構的高校實力排名。
如果僅想弄清楚如何選擇專業,建議選擇興趣專業而不是當前熱門專業。熱門利於你走得快,興趣幫助你走得遠。
文章希望能幫到一些分數處於中遊,無法做到選擇好學校好專業,但仍有二選一餘地的學生。
文章中沒有高深的理論,只有四個活生生的例子。
採用案例法的優劣勢非常明顯。缺點是樣本有限,所以普遍性很弱,優點是條件確定,精準性會很強。
男生A懵懵懂懂地從高一過到了高三,從沒對自己未來的方向做過仔細思考,自己適合做什麼也不清楚。老師建議他選擇了一所還不錯的綜合性大學,專業選擇了較冷門的哲學專業。入學後,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對法律專業漸漸產生了興趣,通過旁聽、考試等環節,完成了轉專業,如今在一家律所擔任合伙人律師。
前提:對於學校和專業均無明確意向。
建議:優先選擇好的綜合性大學。
理由:綜合性大學各專業實力相對均衡,加上很多大學實行大一通識基礎教育、提供便捷的轉專業通道,為順利「再就業」提供可能。
女生B嚮往一份穩定的工作,同樣選擇了一所分數所及的較好的綜合性大學,專業是較冷門的檔案學。進入大學後,一方面積極參加社團活動,一方面積極備考行測和申論,畢業前高分考上了省級公務員。
前提:傾向於公務員等體制內工作。
建議:優先選擇好的綜合性大學。
理由:有利於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一塊好的敲門磚。公務員考試是又一場「高考」,你有4年複習時間。
女生C從小就嚮往成為母親一樣的大學歷史老師,但高考分數沒把握填報上全國前十的高校歷史學專業。在母親的建議下,她填報了一所位於吉林的非全國前五十的大學,但世界史專業全國前十。進入大學後,專業優勢突顯,通過碩士考試進入名校歷史系,之後留學國外,如今在北京一所高校任教。
前提:傾向於學術類、科研類發展路徑,畢業後希望成為研究所研究員、高校教師、醫院醫生等從業者。
建議:優先選擇強專業。
理由:你選擇的專業很大可能性會伴隨你一生,本科強專業的訓練對於打好基礎至關重要。有了好的基礎,你將可以通過碩士、博士、留學完成轉型,你將可以跨過這些專業就業的高門檻,你將有一個較為長久、穩定向上的職業生涯。
男生D性格外向,愛好了解外部資訊,與外界打交道,但成績一般般,高考志願時,他填報了一所廣州的普通學校的普通專業。大學期間,不斷參加社會實踐,尋求各類實習機會,畢業後進入曾經實習過的一家外企,擔任銷售。
前提:傾向於快銷、傳媒、貿易、金融產業。
建議:優先選擇處於大城市的高校,推薦北上廣深杭。
理由:就業方向對於社會實踐經歷的要求高於學科成績,大城市為你提供了實踐的便利、就業的平臺、豐富的人脈資源,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
只選成功案例的原因——正應了那個老句式,成功的經驗都是相同的,不成功的各有各的不同。為了大家能適用,也希望大家能成功,文章不選擇失敗案例進行羅列。
對於成功的標準——以上案例的當事人至今沒有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如果再選一次,依然如是,這便是本文對於志願填報成功的定義。
案例數量有限,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就發生在身邊。
如果案例中能有一款讓你直接對號入座,是最好不過的。如果能有一絲借鑑幫助到你,目的也算達到了。如果沒有,或者有其他疑問,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