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志願,選學校還是專業?選學校還是城市?選文科還是理科?

2020-08-25 子民好好說

選學校還是挑專業——高考志願填報要搞清楚系列


在高考志願填報時的諸多問題中,是優先選學校還是優先挑專業可謂老生常談,一直是家長和學生關注的焦點。

  從中國歷史傳統上看,受教育始終是謀生手段,是進身之階,可以看成是教育功利化的深層次的特有文化要素。本質上是由於中國巨大人口基數擠壓下的就業壓力,以及生怕「選錯行」的職業選擇焦慮。在大多數家長心目中,隱隱還存留著「專業與工作正相關」這種前工業時代的模糊印記。當然,政府一再提倡的職業教育類各層級學校仍然是所學專業與畢業後工作密切相關,其他類型的本科院校,由於後續的學習層級以及大多數學校提倡博雅教育,大學本科所學專業與今後可能從事的工作相關性越來越鬆散。

  在當前社會、經濟和科技以及國際關係等進入高速嬗變通道,可以預見,各行各業發展極其不穩定,並處於解構或重構的情況下,這種專業與就業的壓力和焦慮都將愈演愈烈,成為一種「新常態「。很多家長寄希望於專家對於未來行業發展的預測,但如果稍微翻閱一下過往來自於社會、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專家「預測史」,往往結果都慘不忍睹,大概率的預測失敗。因此,我們不要迷信預測,而是要關注趨勢,更重要的是通過大學的學習,養成有應對變化的能力。這就體現在是優先學校還是優先專業的選擇上。

  在這樣的認知前提下,我們下面按照高考成績拔尖考生和絕大部分考生兩個層次來談一下志願填報優先選擇學校還是專業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方面兩者既有不同也有可以互通借鑑的地方:

  對於高考成績拔尖的考生來說,他們基本上是各頂尖高校爭搶的對象,因此學校選擇相對容易,只需要根據大學所處地域、特點(比如清華偏重理工北大偏重人文)選擇即可;相對有些躊躇的是學科和專業,不過就既往的經驗來看,這類考生的愛好和興趣相對鮮明,只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特色專業即可。

  對於絕大部分考生來說,有以下幾個因素需要考慮:

  第一,家庭經濟狀況。

  如果你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好,應首選好學校。讀大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一門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樹立和培養自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價值觀念和生活理念,養成科學精神、良好品質,即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獲得精神層面的成長。好大學是優秀才俊聚集的地方,你的圈子裡藏著你的未來,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如果你家庭現在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應首選專業。術業有專攻,行行出狀元,由於中國的專業設置有非常明顯的就業傾向和指導意義,因此選擇相對好的專業,紮實掌握一門技能,會對未來的就業產生比較優勢,良好的就業和職業可以改善家庭今後的經濟狀況。

  第二,個人志向和興趣愛好。

  個人志向與個人愛好有一定關聯,但並不相同。志向是相對宏觀的一個方向,即未來你在社會中的定位,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和義務。比如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經濟學家等。個人愛好相對微觀而且易變,常常與時俱進,在你未來的發展中,興趣有可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可能永遠只是非常私人化的東西。

  在志願填報中,志向和興趣有點像大類和專業的區別,比如你的志向是經濟學家,那麼你可以選擇經濟大類,在專業上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經濟類、財政類、金融類和貿易類等專業。

  第三,就業方向和職業發展。

  這部分是本文重點要談的。在就業市場和職業發展方面應該注意到三種趨勢:

  首先,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從近幾年的數據看,就業問題正在持續放大。特別是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874萬人,增量、增幅均為近年之最。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較大壓力。同時,國際經濟及政治形勢越來越複雜多變,我國的對外開放受阻,大量的留學生回流已成定局,再加上未來出國留學人數的可預見性減少,未來就業市場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其次,中國高等教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大調整,將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美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除了當時意識形態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以新中國建設的急需專業崗位人才和就業為導向進行的頂層設計,客觀上對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當前的「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的模式則正在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就業導向的培養模式,培養路徑更加寬泛,這也就意味著,高等教育對畢業後就業工作的顯性幫助將會日益降低,也許對今後職業發展有利。

  第三,科技日新月異所帶來的行業變革。我們正身處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臨界點上,各行各業,各種領域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將導致傳統行業就業崗位減少,當然也會增加新的行業崗位。僅以金融業為例,五年之前金融還是全球最火的領域,中國大量優秀學生都在往金融專業裡面鑽,甚至讓不少專家痛心疾首,然而如今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科技的衝擊下,金融業人力資源市場正在進入史無前例的蕭條期並呈現一種典型的金字塔式的「末位淘汰」狀態,位於塔尖的需求少而精,處於塔中以下位置的人員都開始面臨失業的風險。

  根據這三種趨勢再來思考,本科通識教育階段學什麼並不是十分最重要的,學習能力的培養、人格和心理的塑造、知識維度的提升和人際圈層的增強、處事能力的提高等才是最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學業規劃方面的知識構架,這當然與自身的興趣和特長的基礎上,通過學科交叉架構自己的知識譜系。比如學習歷史要注重社會學、地理學和民俗學等,學習人工智慧應重視數學、計算機和邏輯學等,進一步還需要神經科學、腦科學等知識的支撐。這其實也涉及到了個人掌握知識的升維過程,即從一維的知識點到二維的知識面再到三維的知識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通往四維甚至五維知識的前提。

  從這個角度來說,好學校遠遠要比好專業重要的多,校園文化如同空氣、土壤、環境,對人才培養具有潛移默化作用,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和思想行為選擇。只要高考分數夠得上,儘量選好的學校,上好大學並不是為了面子,選對的地方,與對的人交往,才能激發你的潛力,發揮你最大的價值。大學的學術精神、校風傳統、人文氣息、學習氛圍……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才是大學生可以獲得的最寶貴財富,更不用說當前大部分大學都會為學生提供無門檻更換專業以及大類招生下選專業機會了。


選學校還是選城市——高考志願填報要搞清楚系列

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給學校教育所帶來的短暫混亂,隨著學校教育秩序的逐步恢復,推遲至7月份的2020年的高考腳步越來越近,關於考生個人的高考志願填報也應該提上「議事日程」。

  高考報志願,優先選擇學校還是選擇城市,一直是學生和家長關心的問題,本文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些參考。

  一、大城市的好處

  我國的大學提供住宿條件,都要上大學了,一般情況下,離家和父母遠近不應該在報志願考慮之列,如果你們還糾結在上大學離家的遠近,說明心智不夠成熟,千萬不要用「愛」作說辭。

  相對小城市,大城市的優勢非常明顯,比如那裡的文明程度更高;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先進,交通更加便利;因大學多而產生的文化集聚效應非常明顯,輔修學習機會多,可以到其他學校蹭課;大城市的校園生活更加便利,娛樂活動也多;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體育設施比較完善,相對的有了更多發展個人業餘愛好的空間;能接觸到的信息和新鮮事物更多,認識的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機會更大,從而拓寬了個人的見識、眼界和格局;畢業後選擇就業機會多,發展機會大等等。

  相應的,由於大城市對於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可避免的造成包括學業、就業方面的競爭壓力大,包括日常生活、消費方面的物價高,各種娛樂活動所帶來的巨大誘惑等種種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國外諸如牛津、耶魯等名校都建在小城市甚至小城鎮的重要原因。

  二、好大學的優勢

  首先,好大學有優良的歷史積澱、文化傳承和優良學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學是一個穩定的學術共同體,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大學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出現的,需要歷史的積澱、學者之間的薪火相傳以及優秀管理制度的支撐。就學習而言,好大學所能提供的優良學風和氛圍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其次,好大學的學科門類相對齊全,學科的知識支撐體系完整。近年啟動的「雙一流」建設更加注重學科的發展,客觀上會使高校更注重學科群的相互依託。這樣的規模效應有助於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觸類旁通,也可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改變專業或者輔修第二學位的空間。

  第三,好大學體現在頂尖的教授和優秀的學術資源。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好大學必定有好教授,沒有好教授也稱不上好大學,跟對好教授,就能學到真本領。同時,好大學會提供更加豐富的學術資源,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輔助。

  最後,好大學必定是優秀才俊聚集,大學期間除了學業外,較少受到功利誘惑,是人生最容易交到真心朋友的時間段。優秀的同學、校友資源,無論國內外,好大學的校友關係永遠是稀缺的資源,這也是美國富豪們拼了命,哪怕花大錢捐資也會將孩子塞入頂尖名校的原因。

  當然,隨著「雙一流」建設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會持續不斷發展,但是大學的分化會加劇,有些曾經的好大學由於優秀人才的流失也會落後,這裡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大學。

  三、南方與北方的差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中心大幅度南移,現在文化教育開始逐步南移,南方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以深圳為例,不但自建的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進步神速,名聲在外,而且通過吸引外來高校在深圳建設分校、研究院、研究生院等形式幾乎將一半的985高校攬入懷中。如果僅僅只是引入也就罷了,但這些學術機構被引入後與深圳發生的「化學反應」卻不容小覷,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的高考錄取分數線甚至超過校本部,在過去幾十年的高考歷史中,這是一個反常現象,也顯示了某種軌跡和趨勢。

  當然,如果從整體趨勢上看,當前中國正在形成三大經濟中心區域:分別是以北京為驅動力的京津冀首都經濟圈,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圈和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這三大區域不但將成為我國北中南部最強力的經濟引擎,所產生虹吸效應無疑將對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一點也需要學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注意。

  南方與北方的選擇還涉及到氣候、飲食習慣和文化等諸多因素,需要進行綜合考量。

  綜上,在高考志願填報方面,在城市和學校選擇方面,應該在把握南北方未來大的發展趨勢和氣候文與化適應程度的情況下,結合高考分數,優先選擇儘量好的大學,再考慮城市因素。

選文科還是選理科——高考志願填報要搞清楚系列

雖然改革後的高考已經不再分文科理科了,而是採用3+3或者3+1+2模式使得考生有更多選擇機會。但是在高考報志願選大學所學專業的環節,依然要面對是報考理科專業還是文科專業的問題,我們試著討論討論該如何選擇。

  首先要避免一個誤區,認為語文好就要學文科。語文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語文對所有學科都重要,如果沒有良好的語文基礎,就沒有其他學科的教育。學理工科不可能孤立的限制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交流,工程報告、技術說明、科研論文等都要有良好的語文功底,因而學理工科同樣需要語文要好。語文是人類交流溝通的橋梁,是紐帶,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這也是每年高考必考語文的內在邏輯,每個人都要重視語文的學習提高。

  數學好就不選文科嗎?不一定!有些文科需要很強的數學基礎,甚至超過理工科,比如:社會學、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等(具體專業可諮詢當地教師),這些學科如果沒有較好的數學基礎,會影響今後學業的發展。數學是學習其他學科,特別是理工科的基礎,同時還是提高人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學科。學好數學很重要,數學是科學的基礎,重大科技進展無不與數學密切相關,沒有數學就沒有網際網路、高鐵、手機、飛機等,就沒有今天這麼豐富多彩的生活。

  一旦高考成績確定,也就意味著所能報考學校的層次已經確定,專業志願的選擇變量無非是考生個人的興趣、特長、理想或志向等。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無論選文科、選理科,興趣是第一前提,也是今後學習能出眾的基礎;特長是學習的助推器,以自己的特長選專業將會使考生在今後的學習中遊刃有餘,還可以把富餘出來的時間學習相近的學科,擴展知識面,考生的特長是選文科選理科的主要參考依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擇與自己的理想接近的學科並為之奮鬥,進入大學後的學習就可能更積極,更主動,學習成績也就可能更出色。

  對於那些情商比較高、記憶力比較強、有大量的閱讀基礎、語言文字運用和表達能力比較強,對文科興趣大的考生,建議選報文科類專業。選學習文科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文科專業屬於人文和社會科學,凸顯人文精神和氣質,會使得文科生相對感性,同理心較強;整體上它訓練的是宏觀思維,偏重形象思維,使得文科生能夠更好地顧全大局,見識比較廣博,見解相對獨到。

  對於那些愛思考、邏輯性強、做事講次序的人、動手操作能力強的考生更適合學理科。學理科其實與性格關係不是很大,興趣有一定的影響,但最主要是跟思維方式有很大關係,思維方式可以在大學學習中得到訓練。學習理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多年前社會上就流行著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從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理科的重要和「萬金油」屬性,它側重邏輯思維或者是抽象思維的訓練,對於未來學業發展和就業適應性強。

  就我個人認為,感性很重要,表達能力也很重要,但我們知道,在人生中諸多選擇包括學習和思考中,做出判斷的依據是要通過縝密的邏輯思維來支撐的,所以理性更重要。因此,如果不是有特別的理想,比如當作家;不是對文科的相關專業特別有興趣或者擅長,在本科階段,建議選擇理科專業,在大學期間重點訓練理性思維、思辨性思維。

  此外,現在大學的專業選擇範圍其實已經相當寬了,如果在大學期間發現自己確實對文科相關專業有興趣,無論是輔修「雙學位」還是考文科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對於理科學生來說都不是什麼難事。如果倒過來,大學本科學文科,再想考研究生時改考理工科,那就基本上沒有什麼可能了。

  寫在最後:近期本頭條號發布不了高考和志願相關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加關注及轉發,謝謝!

相關焦點

  • 文科還是理科?選文、選理,高考的專業選擇才是關鍵
    文科還是理科,傳統的文理分科高考模式曾是許多學生做過的選擇題。看似簡單的選擇,卻會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為了擺脫這樣簡單的選擇,一些省市推行了「3+1+2」或者「3+3」的新高考模式,新的高考模式,看似解決了單一的文理選擇。但不是不管怎樣的組合,一定程度上還是有著文科或者理科的側重。
  • 高考志願選大學還是選城市?答案是...
    最近大部分高考生的志願填報已經落下帷幕,選擇去哪裡,填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應該是那幾天他們還有家長最頭疼的事。>原帖如下:我自己來說,17年高考,那年文科一本線528,我600,高考之前我堅決的想,怎麼可能留在本省,當然要去遠一點咯,怎麼也不會留在本省,最後因為想和朋友在一個城市,所以報了武漢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最後她也沒去武漢…如果重來,我應該會填長沙的中南大學或者是北京那邊的學校,那可能人生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 選文科還是選理科?這個誤區要避免
    雖然改革後的高考已經不再分文科理科了,而是採用3+3或者3+1+2模式使得考生有更多選擇機會。但是在高考報志願選大學所學專業的環節,依然要面對是報考理科專業還是文科專業的問題,我們試著討論討論該如何選擇。
  • 選專業?還是選學校?
    對於莘莘學子,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高考後的志願填報尤為重要,考好是一方面,志願報好也是一方面。每年因志願填報不合適而從高校退學重考的學生大有人在。如果說高考的主角是學生,那麼填報志願則更多考的是家長了。到底志願怎麼填報?選學校還是選專業,小編就自己上學時的經歷和多年來的見聞提幾點建議,有不當之處或不認同的請略過。
  • 選文科?還是選理科?
    ,學生心理輔導,畢業學生志願輔導及專業方向選擇,大學生就業指導,研究生方向指導,中學生大學生出國留學指導,針對家長常年進行集體答疑座談,一對一家庭教育溝通,每年舉辦20多場自招及大學志願專業公益講座,每周二舉辦致慧讀書會,不定期舉辦北大媽媽講師團分享講座,互相成就的過程中,我們收穫的每一點進步都來源於你們,感恩!
  • 高考志願填報,到底是先選專業?還是先選學校呢?過來人告訴你
    還有幾天就是2020年高考成績公布的日子了,高考結束後,考生和家長就需要準備填報志願的事情了,今年由於受疫情的影響,很有可能填報志願的時間會被壓縮。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選擇好自己的專業和大學就顯得更緊張了,今天四月天老師就來說一說,填報志願的時候專業和大學哪個重要,該怎麼選的問題。
  • 高考填志願,專業還是興趣?學校還是城市?你會怎麼選?
    每年填報大學志願的關鍵時刻,考生們總會面對現狀猶豫不決,過來人回憶當年唏噓不已。是選學校還是選城市?除了對專業和學校的排名,高校的所在地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此,很多人認為——@小和尚(蘭州人,現居成都)城市還是學校啊?其實我都看重。
  • 填報高考志願,選專業還是選城市?
    注意,是看專業實力,不是看學校實力、名氣。5. 到 985 高校的腰部以下(不含腰部)專業,不如去 211 高校的頭部專業。學校都會對自己的王牌專業更看重,資源傾斜更多。而邊緣專業常常會不被重視,缺少氛圍,甚至專業領域的辦學條件不足。6. 專業和學校都篩選完了,再選城市。7. 城市的選擇,建議就遠不就近。
  • 高考志願怎麼填?選學校重要還是選專業重要?
    全國各省市高考成績陸續出爐,考生們即將開始填報志願,關於填報志願時優先考慮選專業還是學校,同學們看法不一,還有同學表示上大學的城市更重要,你覺得選專業和選學校哪個更重要呢?01選學校還是選專業填報志願是第一步2020高考成績開始放榜,各省相繼傳來喜訊。隨之而來的就是填報志願環節。在分數差不多的情況下,到底是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學校呢?
  • 高中選文科還是選理科?高考文理科一本錄取率能差3到4倍!
    現在開放了很多,甚至很多省份從2021年起高考不再分文理,實行3+1+2、3+3之類的。其實形式是不一樣了,可你選考科目的時候不還是有文理嗎?有選擇的空間,那填志願的時候就會有相應的專業限制範圍。總不能招土木工程的學生,去看你的歷史成績吧?所以,每一個考生都要選擇學文還是學理。
  • 高中選文科還是選理科?高考文理科一本錄取率能差3到4倍
    現在開放了很多,甚至很多省份從2021年起高考不再分文理,實行3+1+2、3+3之類的。其實形式是不一樣了,可你選考科目的時候不還是有文理嗎?有選擇的空間,那填志願的時候就會有相應的專業限制範圍。總不能招土木工程的學生,去看你的歷史成績吧?
  • 日本留考選文科還是選理科呢?
    到日本留學選文科好還是選理科好呢?想要知道日本留學選文科好還是選理科好,我們要先明白日本的文理科和我們國內的文理科有什麼區別?日本的文科專業有商科(經濟學)語言方向,歷史,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國際關係學,傳媒學,文學專業,法學,教育學等。
  • 藝術生到底是選文科還是選理科好?
    2019年普考文理科錄取比例 2019年安徽省共有高考考生513274人,本科錄取221041人,較上年增錄1983人。 這也意味著,今年安徽省每10個高考生中就有4人錄取本科院校。也因此,我們要提醒,高中學生在選擇文、理科類時,高中學校、授課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選擇理工類。」胡雨生表示。從這個數據上看普通的文理科選科可能會傾向於理科藝術類的學生該如何選擇文理科呢?
  • 高考志願填報工作全面開啟,選專業還是選學校?
    高考成績和各省份分數線一出,千萬考生懸著心終於落下來了,接下來就是填志願、選學校、選專業啦!那麼在志願填報的過程中,一直困擾歷屆考生的難題又來了:到底是以專業優先填報志願還是以學校優先填報志願呢?考生之所以會有這種疑問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學校不同專業的分數線設置上有巨大差異,除非分數遠遠超越學校分數線,一般情況下學生都要在學校和熱門專業上二選一。
  • 哈嘍,你的高考志願,是選學校還是選專業?
    因為對大多數企業單位來說選學校就是選智商,一般來說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學生,企事業單位都要進行再培訓才能上崗,任何單位的老闆都要選學生的智商,這就是很多單位只招985,211之類大學生的原因。 為了降低招聘的人力資源成本,許多單位和企業在招聘時或明或暗對學生畢業學校是非常看重的,一些大的企業基本是非985、非211學生不要。
  • 城市、學校還是專業?親歷者在知乎講述高考志願那些事
    正值2019年高考志願填報階段,萬千莘莘學子面臨著非常重要的一個抉擇。不少人陷入猶豫和糾結:城市、學校和專業,到底應該更看重什麼?如果心儀的學校、專業,恰恰位於一個二線城市,該不該為了它放棄去往北上廣深的機會?如果將來就打算在家鄉小城就業,是否還需要衝向遙遠的一線城市,且只能選擇一個相對弱勢的學校和專業呢?
  • 理科生高考志願填報:選專業選理科還是選工科?
    每年考生選擇志願時,都會出現各種信息漫天飛的現象。在填報志願時,我們希望考生和家長頭腦冷靜,在關注各類信息的同時,抓住選擇志願的主要因素。   對於高分理科考生來說,選擇學校和專業要考慮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成績能否達到自己想去的重點院校的分數線;二是選「理」、選「工」,還是選文理兼收的文科專業。
  • 高考志願填報:選專業重要還是選院校重要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要高考了,相信參加今年高考的同學們一定都在緊張地備考。俗話說得好,考得好不如志願報得好!在全力以赴高考的同時,志願填報也是重中之重。下面是一些有關填報志願的乾貨總結,希望能夠對家長和孩子有一定的幫助。
  • 校聘網:多省高考分數線公布,到底先選學校還是先選專業?
    高考成績出來了,各省報考分數線也陸續公布。報考就成了眾多考生和家長最為關心的事兒。高校如何選擇?優先選專業還是學校?是選熱門專業還是新興專業?多省高考分數線公布自6月22日起,全國多地陸續公布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
  • 2020年高考結束,選學校還是選專業誰說的算?
    2020年高考結束了,雖然已經晚了一個月,但家長們還是比較欣慰,畢竟全國疫情形式一片大好,不用為孩子健康擔憂。這個間斷期,相信很多家長和同學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選學校和專業。要看看往年的錄取分數線,看看學校的招生計劃,看看學校專業排名,看看學校A類學科,總之就是一件事,準備報考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