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志願填報時的諸多問題中,是優先選學校還是優先挑專業可謂老生常談,一直是家長和學生關注的焦點。
從中國歷史傳統上看,受教育始終是謀生手段,是進身之階,可以看成是教育功利化的深層次的特有文化要素。本質上是由於中國巨大人口基數擠壓下的就業壓力,以及生怕「選錯行」的職業選擇焦慮。在大多數家長心目中,隱隱還存留著「專業與工作正相關」這種前工業時代的模糊印記。當然,政府一再提倡的職業教育類各層級學校仍然是所學專業與畢業後工作密切相關,其他類型的本科院校,由於後續的學習層級以及大多數學校提倡博雅教育,大學本科所學專業與今後可能從事的工作相關性越來越鬆散。
在當前社會、經濟和科技以及國際關係等進入高速嬗變通道,可以預見,各行各業發展極其不穩定,並處於解構或重構的情況下,這種專業與就業的壓力和焦慮都將愈演愈烈,成為一種「新常態「。很多家長寄希望於專家對於未來行業發展的預測,但如果稍微翻閱一下過往來自於社會、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專家「預測史」,往往結果都慘不忍睹,大概率的預測失敗。因此,我們不要迷信預測,而是要關注趨勢,更重要的是通過大學的學習,養成有應對變化的能力。這就體現在是優先學校還是優先專業的選擇上。
在這樣的認知前提下,我們下面按照高考成績拔尖考生和絕大部分考生兩個層次來談一下志願填報優先選擇學校還是專業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方面兩者既有不同也有可以互通借鑑的地方:
對於高考成績拔尖的考生來說,他們基本上是各頂尖高校爭搶的對象,因此學校選擇相對容易,只需要根據大學所處地域、特點(比如清華偏重理工北大偏重人文)選擇即可;相對有些躊躇的是學科和專業,不過就既往的經驗來看,這類考生的愛好和興趣相對鮮明,只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特色專業即可。
對於絕大部分考生來說,有以下幾個因素需要考慮:
第一,家庭經濟狀況。
如果你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好,應首選好學校。讀大學不僅僅是為了掌握一門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樹立和培養自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價值觀念和生活理念,養成科學精神、良好品質,即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獲得精神層面的成長。好大學是優秀才俊聚集的地方,你的圈子裡藏著你的未來,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如果你家庭現在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應首選專業。術業有專攻,行行出狀元,由於中國的專業設置有非常明顯的就業傾向和指導意義,因此選擇相對好的專業,紮實掌握一門技能,會對未來的就業產生比較優勢,良好的就業和職業可以改善家庭今後的經濟狀況。
第二,個人志向和興趣愛好。
個人志向與個人愛好有一定關聯,但並不相同。志向是相對宏觀的一個方向,即未來你在社會中的定位,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和義務。比如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經濟學家等。個人愛好相對微觀而且易變,常常與時俱進,在你未來的發展中,興趣有可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可能永遠只是非常私人化的東西。
在志願填報中,志向和興趣有點像大類和專業的區別,比如你的志向是經濟學家,那麼你可以選擇經濟大類,在專業上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經濟類、財政類、金融類和貿易類等專業。
第三,就業方向和職業發展。
這部分是本文重點要談的。在就業市場和職業發展方面應該注意到三種趨勢:
首先,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從近幾年的數據看,就業問題正在持續放大。特別是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874萬人,增量、增幅均為近年之最。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較大壓力。同時,國際經濟及政治形勢越來越複雜多變,我國的對外開放受阻,大量的留學生回流已成定局,再加上未來出國留學人數的可預見性減少,未來就業市場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其次,中國高等教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的院系大調整,將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美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除了當時意識形態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以新中國建設的急需專業崗位人才和就業為導向進行的頂層設計,客觀上對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當前的「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的模式則正在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就業導向的培養模式,培養路徑更加寬泛,這也就意味著,高等教育對畢業後就業工作的顯性幫助將會日益降低,也許對今後職業發展有利。
第三,科技日新月異所帶來的行業變革。我們正身處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臨界點上,各行各業,各種領域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將導致傳統行業就業崗位減少,當然也會增加新的行業崗位。僅以金融業為例,五年之前金融還是全球最火的領域,中國大量優秀學生都在往金融專業裡面鑽,甚至讓不少專家痛心疾首,然而如今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科技的衝擊下,金融業人力資源市場正在進入史無前例的蕭條期並呈現一種典型的金字塔式的「末位淘汰」狀態,位於塔尖的需求少而精,處於塔中以下位置的人員都開始面臨失業的風險。
根據這三種趨勢再來思考,本科通識教育階段學什麼並不是十分最重要的,學習能力的培養、人格和心理的塑造、知識維度的提升和人際圈層的增強、處事能力的提高等才是最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學業規劃方面的知識構架,這當然與自身的興趣和特長的基礎上,通過學科交叉架構自己的知識譜系。比如學習歷史要注重社會學、地理學和民俗學等,學習人工智慧應重視數學、計算機和邏輯學等,進一步還需要神經科學、腦科學等知識的支撐。這其實也涉及到了個人掌握知識的升維過程,即從一維的知識點到二維的知識面再到三維的知識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通往四維甚至五維知識的前提。
從這個角度來說,好學校遠遠要比好專業重要的多,校園文化如同空氣、土壤、環境,對人才培養具有潛移默化作用,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和思想行為選擇。只要高考分數夠得上,儘量選好的學校,上好大學並不是為了面子,選對的地方,與對的人交往,才能激發你的潛力,發揮你最大的價值。大學的學術精神、校風傳統、人文氣息、學習氛圍……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才是大學生可以獲得的最寶貴財富,更不用說當前大部分大學都會為學生提供無門檻更換專業以及大類招生下選專業機會了。
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給學校教育所帶來的短暫混亂,隨著學校教育秩序的逐步恢復,推遲至7月份的2020年的高考腳步越來越近,關於考生個人的高考志願填報也應該提上「議事日程」。
高考報志願,優先選擇學校還是選擇城市,一直是學生和家長關心的問題,本文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些參考。
一、大城市的好處
我國的大學提供住宿條件,都要上大學了,一般情況下,離家和父母遠近不應該在報志願考慮之列,如果你們還糾結在上大學離家的遠近,說明心智不夠成熟,千萬不要用「愛」作說辭。
相對小城市,大城市的優勢非常明顯,比如那裡的文明程度更高;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先進,交通更加便利;因大學多而產生的文化集聚效應非常明顯,輔修學習機會多,可以到其他學校蹭課;大城市的校園生活更加便利,娛樂活動也多;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體育設施比較完善,相對的有了更多發展個人業餘愛好的空間;能接觸到的信息和新鮮事物更多,認識的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機會更大,從而拓寬了個人的見識、眼界和格局;畢業後選擇就業機會多,發展機會大等等。
相應的,由於大城市對於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可避免的造成包括學業、就業方面的競爭壓力大,包括日常生活、消費方面的物價高,各種娛樂活動所帶來的巨大誘惑等種種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國外諸如牛津、耶魯等名校都建在小城市甚至小城鎮的重要原因。
二、好大學的優勢
首先,好大學有優良的歷史積澱、文化傳承和優良學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學是一個穩定的學術共同體,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大學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出現的,需要歷史的積澱、學者之間的薪火相傳以及優秀管理制度的支撐。就學習而言,好大學所能提供的優良學風和氛圍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其次,好大學的學科門類相對齊全,學科的知識支撐體系完整。近年啟動的「雙一流」建設更加注重學科的發展,客觀上會使高校更注重學科群的相互依託。這樣的規模效應有助於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觸類旁通,也可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改變專業或者輔修第二學位的空間。
第三,好大學體現在頂尖的教授和優秀的學術資源。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好大學必定有好教授,沒有好教授也稱不上好大學,跟對好教授,就能學到真本領。同時,好大學會提供更加豐富的學術資源,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輔助。
最後,好大學必定是優秀才俊聚集,大學期間除了學業外,較少受到功利誘惑,是人生最容易交到真心朋友的時間段。優秀的同學、校友資源,無論國內外,好大學的校友關係永遠是稀缺的資源,這也是美國富豪們拼了命,哪怕花大錢捐資也會將孩子塞入頂尖名校的原因。
當然,隨著「雙一流」建設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會持續不斷發展,但是大學的分化會加劇,有些曾經的好大學由於優秀人才的流失也會落後,這裡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大學。
三、南方與北方的差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中心大幅度南移,現在文化教育開始逐步南移,南方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以深圳為例,不但自建的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進步神速,名聲在外,而且通過吸引外來高校在深圳建設分校、研究院、研究生院等形式幾乎將一半的985高校攬入懷中。如果僅僅只是引入也就罷了,但這些學術機構被引入後與深圳發生的「化學反應」卻不容小覷,比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的高考錄取分數線甚至超過校本部,在過去幾十年的高考歷史中,這是一個反常現象,也顯示了某種軌跡和趨勢。
當然,如果從整體趨勢上看,當前中國正在形成三大經濟中心區域:分別是以北京為驅動力的京津冀首都經濟圈,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圈和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這三大區域不但將成為我國北中南部最強力的經濟引擎,所產生虹吸效應無疑將對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一點也需要學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注意。
南方與北方的選擇還涉及到氣候、飲食習慣和文化等諸多因素,需要進行綜合考量。
綜上,在高考志願填報方面,在城市和學校選擇方面,應該在把握南北方未來大的發展趨勢和氣候文與化適應程度的情況下,結合高考分數,優先選擇儘量好的大學,再考慮城市因素。
首先要避免一個誤區,認為語文好就要學文科。語文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語文對所有學科都重要,如果沒有良好的語文基礎,就沒有其他學科的教育。學理工科不可能孤立的限制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交流,工程報告、技術說明、科研論文等都要有良好的語文功底,因而學理工科同樣需要語文要好。語文是人類交流溝通的橋梁,是紐帶,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這也是每年高考必考語文的內在邏輯,每個人都要重視語文的學習提高。
數學好就不選文科嗎?不一定!有些文科需要很強的數學基礎,甚至超過理工科,比如:社會學、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等(具體專業可諮詢當地教師),這些學科如果沒有較好的數學基礎,會影響今後學業的發展。數學是學習其他學科,特別是理工科的基礎,同時還是提高人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學科。學好數學很重要,數學是科學的基礎,重大科技進展無不與數學密切相關,沒有數學就沒有網際網路、高鐵、手機、飛機等,就沒有今天這麼豐富多彩的生活。
一旦高考成績確定,也就意味著所能報考學校的層次已經確定,專業志願的選擇變量無非是考生個人的興趣、特長、理想或志向等。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無論選文科、選理科,興趣是第一前提,也是今後學習能出眾的基礎;特長是學習的助推器,以自己的特長選專業將會使考生在今後的學習中遊刃有餘,還可以把富餘出來的時間學習相近的學科,擴展知識面,考生的特長是選文科選理科的主要參考依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擇與自己的理想接近的學科並為之奮鬥,進入大學後的學習就可能更積極,更主動,學習成績也就可能更出色。
對於那些情商比較高、記憶力比較強、有大量的閱讀基礎、語言文字運用和表達能力比較強,對文科興趣大的考生,建議選報文科類專業。選學習文科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文科專業屬於人文和社會科學,凸顯人文精神和氣質,會使得文科生相對感性,同理心較強;整體上它訓練的是宏觀思維,偏重形象思維,使得文科生能夠更好地顧全大局,見識比較廣博,見解相對獨到。
對於那些愛思考、邏輯性強、做事講次序的人、動手操作能力強的考生更適合學理科。學理科其實與性格關係不是很大,興趣有一定的影響,但最主要是跟思維方式有很大關係,思維方式可以在大學學習中得到訓練。學習理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多年前社會上就流行著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從某種意義上體現了理科的重要和「萬金油」屬性,它側重邏輯思維或者是抽象思維的訓練,對於未來學業發展和就業適應性強。
就我個人認為,感性很重要,表達能力也很重要,但我們知道,在人生中諸多選擇包括學習和思考中,做出判斷的依據是要通過縝密的邏輯思維來支撐的,所以理性更重要。因此,如果不是有特別的理想,比如當作家;不是對文科的相關專業特別有興趣或者擅長,在本科階段,建議選擇理科專業,在大學期間重點訓練理性思維、思辨性思維。
此外,現在大學的專業選擇範圍其實已經相當寬了,如果在大學期間發現自己確實對文科相關專業有興趣,無論是輔修「雙學位」還是考文科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對於理科學生來說都不是什麼難事。如果倒過來,大學本科學文科,再想考研究生時改考理工科,那就基本上沒有什麼可能了。
寫在最後:近期本頭條號發布不了高考和志願相關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多加關注及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