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應對金融危機中國缺席的談判沒有任何意義

2020-12-27 央視網
專題: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年會

  4月18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海南省博鰲會見前來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會」的美國前總統小布希。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中新社博鰲四月十八日電(記者 齊彬)美國前總統喬治·沃克·布希十八日晚在此間表示,國際社會在應對金融危機時,「中國缺席的談判沒有任何意義」。

  布希十八日晚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講。他表示,世界各國應緊密合作應對金融危機,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無助於克服困難。

  雖然卸任已有一段時間,不過這位世界最重要國家的前總統仍然備受矚目,能容納一千多人的會場座無虛席。當他入場時,與會嘉賓紛紛舉起相機,拍下這位已不常在媒體露面的昔日風雲人物。

  延續以往的風格,布希表情輕鬆,語言幽默。他用了很大篇幅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並愉快地回憶起近三十年前第一次訪問中國的情景,他表示,在過去這些年裡,中國的轉變「引人注目」。

  布希說,目前世界經濟的中心已經「從大西洋轉向亞太地區」,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引起世界矚目。美國和中國一直享有共同的經濟利益,兩國應保持緊密互動,推動美中關係不斷發展。

  布希表示,現在有人把中美兩國描述成對立的國家,這是一個錯誤。中美要加強協作才能成功,也符合兩國的利益。雖然兩國之間並非所有意見都能達成一致,但要保證協作。

  布希表示,美中關係毫無疑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相信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會認識到美中關係對兩國和世界的重要意義,繼續推進雙邊關係的發展。

  布希說,金融危機是目前全球問題的核心,世界各國都面臨困難的經濟時期,但各國要加強合作應對危機。他也強調,不能忘記發展中國家的作用,發展中國家經濟得到復甦,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復甦都有好處。

  博鰲之行是布希卸任美國總統後第一次出國訪問,當天,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還同他會面,讚賞他為發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作出的貢獻,歡迎他多來中國看看,繼續為促進兩國關係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完)

責編:趙德禮

相關焦點

  • 偉大的「布希報告」與華為的意義
    布希報告中明確指出,政府只有支持科學的責任,而沒有控制科學的權力。這份報告完成了對未來美國科學的暢想,以及制度上的建議。任何觀點總有時代特點,布希報告不是一份完美的報告,報告中確實有一些論證不充分的部分,但是布希報告正式推開了美國建立科學探索制度大門,也成為美國學術自由的基石。
  • 中國應對金融危機路線清晰 萌發出復甦「綠芽」
    第2頁:4萬億投資評價頗高的「救市良藥」  全面回升中國應對路線圖清晰  一年前,隨著雷曼兄弟公司的宣布破產,金融危機演變成了金融風暴。中國今年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該指數已經連續四個月同比增速加快。除此之外,不斷攀升的製造業經理人採購指數以及持續升溫的房市、車市都在印證中國經濟回暖的事實。  用溫家寶總理的話說,「這場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巨大的。我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從容應對,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他重申,政府有信心實現今年8%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話語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人們的安全認知,甚至塑造新的安全問題,建構安全危機,影響相關政策。本文明確提出話語危機這一概念,旨在系統研究話語危機的成因,語言如何產生話語危機以及話語危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思考中國近年來所經歷的一些主要話語壓力和話語危機,以加強對話語危機的認識和理解,並思考中國應如何應對。
  • 社論:金融領域道德不能缺席
    回顧現金貸畸形生長的這幾年,尤須認定:倫理道德不能在商業、金融中缺席;金融業與人為善、創造價值的本質,不可偏離。誠然,道德判斷是需要極度審慎的,因為它極易被濫用,而且中國傳統社會的治理中「以道德代替法治」的苦頭也已經吃過太多太多。但今時今日對金融行為加以道德判斷,並非不合時宜。現金貸業務是一個在商業倫理上頗有瑕疵的領域。
  • 什麼是金融危機?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危機?
    所謂的金融危機,就是當出現時,幾乎所有的資產都會受到其衝擊。因為在金融危機的狀況下,金融體系已經不如以往的穩定和有規律,各種資產的價格都有可能產生暴跌,比如股票會下跌、房價也可能跳樓式下跌、甚至連公認有避險作用的黃金,都可能受到牽連而有跌幅。
  • 於學軍:以史為鑑 吸收亞洲金融危機經驗以應對當前形勢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充分掌握和吸收亞洲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以及對中國經濟的傳導和影響,研究弄懂全球宏觀大勢的運行規律,才能更好地應對我們現在所面臨的風險和問題,更好地把握未來。對國際金融危機大家談論得很多,但是對亞洲金融危機則相對談論得較少。
  •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查爾斯·金德爾伯格的《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梳理了近400年來金融危機的起源、過程與影響,並以簡潔通俗的語言呈現金融危機的模式、規律、起因和影響,以及金融危機中的非理性因素。每逢經濟危機時,公眾必然經歷「瘋狂、驚恐和崩潰」的三階段,而這種非理性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勝過任何精確的計算。
  • 王岐山英報撰文:中英兩國需聯手應對金融危機
    王岐山外報發文:中國與歐盟應共同反對保護主義  中新網5月8日電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7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撰寫題為《中英兩國需聯手應對金融危機》的文章,表示中國和英國應該聯手採取更有效措施應對挑戰,儘早促使兩國以及世界經濟恢復。
  • 看IT巨頭們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福建新華都實業集團總裁兼CEO唐駿這次金融風暴,中國沒有想到被拖下了水。
  • 被美國人評為「最差勁總統」的小布希,卻「幫」了中國一個大忙
    讓小布希和美國民眾更加猝不及防的是,就在美國因為伊拉克戰爭的高額花費後,為美國的經濟苦惱的時候,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來了! 「911」恐怖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種種事件使得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十分乏力。美國地產經濟拉動,造成房貸經濟危機,進而影響到了美國整個的金融市場。
  • 俄總統建議遵循《道德經》教誨應對金融危機
    遵循中國哲學家的遺訓「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據俄羅斯媒體昨晨報導,當地時間19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向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與會者建議,遵循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誨來應對世界金融危機。
  • 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出版業:積極調整 迎接挑戰
    然而,過去的歷史尤其是外國的經驗恐怕難以照搬到中國。    「中國出版業的冬天已經來臨。」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周立偉是這一觀點的堅定支持者。「雖然國際金融危機並沒有直接衝擊中國的書業,但是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下行、市場疲軟、企業家和消費者信心的下降,對近年來已經不夠景氣的中國書業產生了重大衝擊。」
  • 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機:起源、導火索、傳導機制、影響及應對(下)
    2020年,疫情全球大流行,一度導致美國流動性危機爆發,全球經濟深度衰退,QE、零利率、MMT、新基建等引發熱議。本文從五大維度分析框架探討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機,旨在系統研究全球金融危機的內在邏輯、演變機制及應對方式。
  • 關於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事件金融應對的長效機制探索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場重大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事件。在有效的聯防聯控機制下,我國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基本阻斷,防控形勢逐步向好。但當前,全球範圍內的疫情蔓延之勢仍在升級,我國也存在一定境外輸入風險。從長遠看,突發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事件日益頻發,需要從各個方面建立應對長效機制。
  • 任澤平:美國又想趁金融危機剪羊毛、甩鍋?
    這一次全球疫情大流行和金融危機,對中國可能蘊藏重大戰略機遇。中國國運真好,本來中美貿易摩擦,美國開始遏制中國,新冷戰。但現在,美國一開始麻痺大意,現在疫情爆發,金融市場恐慌,自顧不暇,川普這次大選自身難保。油價暴跌打擊美國頁巖油產業,而中國作為最大的原油進口國,最受益。美聯儲大放水,中國搞新基建,高下立判。你說,這時候要不要賣點美債,間接幹預一下美國大選?
  • 灰犀牛來臨,直擊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
    為了儘可能減少金融危機對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衝擊,監管層需要建立金融危機的預警和監測系統,充分理解金融風險的傳染機制,並準備好應對危機事件的預案。 《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從這三個方面出發,對金融危機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它構建了一組以宏觀指標為基礎的金融危機預警模型,開發了用於監測金融市場系統性壓力的「中國金融壓力指數」(中國CISS)。
  • 澳門警方舉行危機談判演習 模擬劫匪劫持學生
    中新社澳門7月31日電 (記者 龍土有)為加強談判人員處理突發事故的應變能力,澳門司法警察局31日舉行「2020居安思危大型危機談判演習」。演習歷時6小時,過程順暢,達到預期目的。演習模擬社區接連發生多宗搶劫案,司警在廣大中學附近截查可疑人士時,發現3名劫匪並展開追捕,期間制服1人,其餘兩名劫匪劫持兩名學生逃進學校廣播室。
  • ...產業鏈被阻斷比金融危機更難應對,投資要抓住結構性機會
    不同於2008年,這次危機由疫情引發,引爆的是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現實則是物理中斷產業鏈,不是單純的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報》:您認為,美股最近的持續暴跌,是對美國經濟的前景缺乏信心,還是短期受疫情影響的因素更大一些?與2008年相比有哪些不同?美國經濟的復甦步伐,會就此終止嗎?
  • 按揭凱恩斯主義:美國金融危機之源?
    緊接其後的歐洲債務危機、中國2015股市震蕩、2018金融去槓桿衝擊波……一次次刷新國人對金融的體認,也格外警惕有關金融的一切。不過,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在危機發生之初的兩三年間雖一度意見紛紜,之後便似乎煙消雲散了。最近在國內翻譯出版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新財稅社會學」代表人物莫妮卡·普拉薩德的《過剩之地:美式富足與貧困悖論》,則重新引發了對這一議題的關注。
  • 美媒稱金融峰會將可能幫薩科齊成世界「國王」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斯報導 11月15日,承載著終結全球金融危機眾望的20國集團(G20)金融峰會將在華盛頓召開。伴隨著以法國為首的歐盟集團要求「建立以歐美主導的新布雷頓森林體系、改變遊戲規則」的表態和讓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國際社會上獲得更多發言權的呼聲,此次G20金融峰會將意味著全球權力中心的轉移。美國《紐約時報》的文章說,此次全球峰會將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金融危機將如何改變全球經濟地圖——以二戰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為基準的「西方舊有的權利俱樂部」將被徹底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