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期盼已久的現金貸整治終於靴子落地。12月1日,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P2P網貸風險專項
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
統籌監管,開展對網絡小額貸款清理整頓工作。
面對「現金貸」的畸形生長,監管果斷出手十分必要,我們此前的社論中也曾如此呼籲。回顧現金
貸畸形生長的這幾年,尤須認定:倫理道德不能在商業、金融中缺席;金融業與人為善、創造價值
的本質,不可偏離。
誠然,道德判斷是需要極度審慎的,因為它極易被濫用,而且中國傳統社會的治理中「以道德代替
法治」的苦頭也已經吃過太多太多。但今時今日對金融行為加以道德判斷,並非不合時宜。
現金貸業務是一個在商業倫理上頗有瑕疵的領域。現金貸在工薪族、高校學生等人群中異軍突起,
成為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發展最為迅猛的業務類型之一。統計顯示,我國現金貸整體規模在6000億到1萬
億元之間,2017年前7個月全國短期消費貸款新增1.06萬億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很大一部分
就是現金貸,初步估計現金貸平臺至少有2000家,不少是此前的P2P公司轉型。一些調查顯示,超過
千家現金貸平臺在2016年誕生,潛在的市場規模達到4萬億到5萬億。高盛的一份報告也能提供佐證
,在中國,P2P網貸的貸款餘額在2013~2016的三年間擴張逾3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30%。與之相
伴隨的是,利率過高、野蠻催收、濫用個人信息等問題層出不窮。
極短的時間裡,新生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在不斷試探著客群的信用水平的下限,與之對應的是利息水
平的迅速抬升,30%甚至更高的「砍頭息」並不鮮見。與此同時,借款條件極為寬鬆,甚至具有誘導
性。此前有報導援引借款人的話說,自己是被現金貸毀了,沒有那麼多授信,興許自己也不會走到
這一步。「以債養債」幾乎是一條不歸路,固然,借款人對自己不負責任是首要原因,但現金貸業
務又豈能擺脫推波助瀾之嫌?
當然,現金貸業務絕非一片漆黑,其中很大部分對社會、對借款人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需要關注
的是其中的惡性部分——現金貸的畸形生長中,不光是部分放貸方缺乏良知,許多借錢者亦然:放
貸者貪婪嗜血,借錢者以債養債。雙方相互坑害,這絕不是金融的本質。道德缺位,則金融變形。
假如這種觀念橫行天下,則不僅尤努斯的窮人銀行不可能生根發芽, 任何良性商業秩序也必將破壞
無餘。
執法和監管,當然是整治現金貸亂象的首要武器,但並非一禁了之就萬事大吉。小微借款需求普遍
存在,如何以普惠的方式提供金融服務,既涉及到商業,也涉及到倫理道德。
偉大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曾指出,現代經濟學至少具有兩個源頭——道德與政治哲學。但經
濟學發展到現代越來越側重於「實證」研究,道德評判與道德說教屬於價值判斷範疇,以至於逐漸
淡出主流視野。
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無視倫理道德的重大意義。滙豐集團前主席史蒂芬·葛霖在他名為《金
融的王道》的著作裡,探討了金融危機的種種成因,同時這本書的很大篇幅,跳出了金融領域技術
性的命題,探討起金錢與道德、金錢與哲學。在葛霖看來,這些人性深處的問題如果無解,全然只
靠制度,難以真正擺脫循環往復的危機。很多人振振有詞,市場當中拒絕談論道德。但當貪婪之心
充斥在市場中時,談論人性與道德的漏洞,仍然充滿了必要性。金融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只有倫理
道德堅實,這個偉大發明才不會偏離初心、遺禍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