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約瑟夫·奈:道德在外交政策中為什麼重要?

2021-02-22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歡迎關注數字經濟智庫

約瑟夫·奈:道德在外交政策中為什麼重要?

作者:約瑟夫·奈(Joseph S. Nye),哈佛大學教授,最新著作是《道德重要嗎?從羅斯福到川普的總統與外交政策》(牛津大學出版社,2020年)

來源: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Why Morals Matter in Foreign Policy」(2020);中美聚焦

微信平臺編輯:周悅

當我告訴一位友人,自己剛寫了一本有關道德與外交政策的書時,她調侃說:「那肯定是薄薄的一本。」這種懷疑再尋常不過。在網際網路上搜索一下就會令人驚訝地發現,關於美國總統的道德觀如何影響其外交政策的書少之又少。正如著名政治理論家麥可·沃爾澤描述1945年以後美國對國際關係畢業生的培養:「道德論證與學科規則的牴觸是司空見慣的」。

這種懷疑的理由顯而易見。雖然歷史學家對美國例外主義和道德主義多有著述,但是,美國冷戰時期「遏制」理論之父喬治·凱南這樣的現實主義外交家卻一直告誡說,美國將道德家和律法家集於一身的傳統存在缺陷。國際關係是無政府主義的疆域,在這裡不存在提供秩序的世界政府。各國必須自我防衛,當生存受到威脅時,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既然沒有有意義的選擇,也就無道德可言。正如哲學家說的,「理應即可以」。沒人可以指責你沒去做不可能之事。

按照這種邏輯,道德與外交政策的結合就是一個範疇錯誤。就像對一把刀,只關注它的聲音是否更悅耳,而不是鋒利與否。或者對一把掃帚,關注它被舞動時的美感,而不是價格是否更昂貴。也因此,在評判一位總統的外交政策時,我們只需問它是否奏效,而不必問是否合乎道德。

雖然這種觀點有一定價值,但它的過於簡單化卻令一些難題被迴避。世界政府的缺席並不意味著所有國際秩序也缺席。有些外交政策問題關係著民族國家的存亡,但絕大多數外交問題並不是這樣。例如二戰以後,美國捲入了幾場戰爭,但沒有一場是因為關係國家存亡而非打不可的。許多有關人權、氣候變化或網際網路自由的重要外交政策選擇則完全涉及不到戰爭。

其實,大多數外交政策問題都涉及需要做出選擇的價值權衡,而不應遵循國家至上的僵化公式。一位憤世嫉俗的法國官員曾對我說:「我定義的『好』就是對法國的國家利益有益,與道德不相干。」他似乎沒有意識到,他這話本身就是一種道德判斷。說所有國家都在按照國家利益行事,這等於廢話,至少沒有多大意義。重要的問題在於領導者如何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定義和追求國家利益。

另外,不管我們喜歡與否,美國人其實一直都在對總統和外交政策進行著道德上的評判。甚至在打那個請烏克蘭總統幫忙的出名電話之前,唐納·川普政府的所作所為就已經讓道德與外交政策的問題從一個理論問題變成頭版新聞。例如,2018年沙特持不同政見的記者賈邁勒·卡舒吉在本國駐伊斯坦堡領事館被殺害後,人們批評川普為了與沙特王儲保持良好關係而無視一項殘忍罪行的確鑿證據。

自由的《紐約時報》稱川普關於卡舒吉的聲明是「冷血交易,罔顧事實」。保守的《華爾街日報》則發表社論稱,「我們知道,沒有哪位總統,甚至是理察·尼克森和林登·詹森這樣冷酷無情的實用主義者,會寫這樣一份公開聲明,它甚至都不拿美國永恆的價值觀和原則裝裝門面」。石油、軍售和地區穩定是國家利益,但是對其他國家具有吸引力的價值觀和原則也是國家利益。怎麼才能把它們結合起來?

不幸的是,對於道德與當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許多評判都是隨意的,或是欠考慮的。而且,當前太多辯論的關注點是川普的個性。我的新書《道德重要嗎?》試圖糾正這種狀況,表明川普的一些行為在二戰以來的美國總統當中並非沒有先例。正如一位頗有眼光的記者對我說的:「川普並非獨一無二,他只是極端。」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人很少明白我們評判一項外交政策的標準。我們讚揚隆納·雷根這樣的總統,因為他的講話道德觀清晰,就像良好意圖被正確表達,便足以讓人作出道德判斷。而伍德羅·威爾遜和小布希則證明,良好意圖沒有足夠手段去實現的話,就有可能導致不道德的結果,例如一戰後的《凡爾賽和約》,或是小布希的入侵伊拉克。要麼是,我們只簡簡單單地根據結果來評判一位總統。一些觀察人士稱讚理察·尼克森結束了越南戰爭,然而,他為製造一個挽救顏面的「適當間隔」犧牲掉2.1萬美國人的性命。而結果說明,這個「適當間隔」不過是走向失敗的一次短暫停頓。

好的道德推論應該是從三維角度來權衡意圖、結果及手段,一項外交政策的評判也應當據此考慮。此外,合乎道德的外交政策必須看它所產生的結果,比如除了採取特別有新聞價值的行動,如幫助其他國家的某個持不同政見者或某個受迫害的群體,還要維持一種鼓勵道德利益的制度秩序。重要的是也要看「不作為」在道德上的後果,比如韓戰期間,哈裡·杜魯門總統寧願接受僵持局面和國內政治懲罰,也不願採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使用核武器的建議。正如夏洛克·福爾摩斯那句名言,一隻不叫的狗可以讓我們知道許多東西。

認為道德觀念在今年接下來的外交政策辯論中不會發揮任何作用,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當承認,我們一直是在用道德推論來評判外交政策,我們應當學著做得更好。

相關焦點

  • 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1986年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正式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一概念。此後30多年來,我們根據形勢變化和任務要求,先後提出和實踐全方位外交布局、走和平發展道路、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政策、主張,實現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時俱進。
  • 發展主義與中國外交政策的困境
    Commercially dependent on the West, China bases its foreign policy on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此處為原作的中譯文文本從1949年人民共和國成立直至1972年,意識形態優先於國家利益主導著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
  • 林宏宇:從解僱博爾頓看川普外交政策的「理性」
    林宏宇:從解僱博爾頓看川普外交政策的「理性」 2019-09-17 12: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描述美國的外交政策?美媒:災難性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6月2日發表題為《理解美國外交政策的失敗——奧爾布賴特主義》的文章,作者為美國凱託學會高級研究員、裡根總統特別助理道格·班多。文章稱,如何描述近20年來美國的外交政策?首先想到的就是災難性這個詞。
  • 要點問答:如何落實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戰略任務
    今日推出「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點問答。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國外交的特色、優勢、傳統,凝聚著新中國成立70年來外交理論和實踐探索成果,必須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有利於我們廣交朋友、開放發展,維護延長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 張清敏:外交轉型與全球衛生外交
    這樣的界定在強調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對外政策目標、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的同時,更加突出了外交是主權國家對外行使主權的行為,即外交是主權國家的標誌,必須是政府的對外行為,授權有限。國內出版的多數外交學教材大同小異,都持這種觀點。再次,外交的形成和發展依賴於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形成的一套被公認和普遍接受的規範,從而結束了原始時期那種萌芽和混亂無序的狀態。
  • 【美國外交】周鑫宇:美國外交中的本土主義:歷史傳統與新發展
    一、本土主義與美國外交傳統本土主義在美國源遠流長,從殖民地時代起就成為美國政治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美國國家和民族精神構建中發揮了特殊作用。本土主義的政治主張也自然影響到美國各個時期的外交政策,甚而融入到其獨特的外交傳統之中,對美國外交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文化本土主義對美國例外主義外交傳統的影響。
  • 拜登宣布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團隊
    來源:央視網當地時間11月23日,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拜登團隊宣布了其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團隊的高級成員名單。其中拜登確認亞歷杭德羅·馬約卡斯為國土安全部部長,馬約卡斯將成為該機構首位拉丁裔美國籍部長。
  • 夾在亞洲巨鄰之間:緬甸外交政策更加成熟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翁山蘇姬此次接受李克強之邀再度訪華,被視為這位『全球民主事業標誌性人物』轉型為『國家務實政治家』進程中的又一塊界石」。「德國之聲」18日報導說,作為目前緬甸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翁山蘇姬需要在本月31日召開21世紀「彬龍」和平大會首次會議之前得到北京的幫助。
  •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與英國戰後外交政策
    鑑於當時的身份及相應的工作任務,可以推測,湯因比此時從事如此巨大篇幅的《歷史研究》的寫作,若沒有國家人力財力支持是難以——與馬克思寫作和出版《資本論》比較——完成和出版的,而要得到國家的支持,那就不可能不服務於英國外交的「特別文化使命」。歐洲政策是英國外交政策的最重要的部分。
  • 《外交政策》雜誌:美國的政治免疫系統對中國反應過度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9月8日文章,原題:美國的政治免疫系統對中國反應過度川普政府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以及對美國霸主的核心挑戰。美國對華接觸在塑造中國國內和外交政策方面的收穫,要比主張脫離政策的人願意承認的更多。對華接觸是擴大美中公共衛生合作的關鍵。H7N9暴發期間,兩國疾控機構密切合作,分享數據並展開聯合研究。伊波拉暴發期間,兩國首次合作應對第三國疫情。建設性接觸還鼓勵北京籤署了以前不願加入的多個多邊協定。
  • 美智庫文章:Z一代將如何重整美國外交政策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網站12月3日刊載題為《Z一代將如何重整外交政策》的文章,作者為塞繆爾·巴尼特、納塔莉·湯普森和桑迪·阿爾庫塔米。文章稱,Z一代是美國的未來,在美國外交政策的拐點,這代人應該充分地發聲。
  • 【軟實力研究】楊悅:中國對美文化外交:政策、實踐與挑戰
    新型大國關係的提出是中國對美文化外交的新起點,同時確立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美文化外交的指導思想。目前,中美關係由於美方對中國戰略定位的變化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處在兩國建交後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加強對美文化外交顯得尤為重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推動中美建交過程中發揮過獨特作用的文化外交需要繼續扮演兩國關係「潤滑劑」的角色。
  • 在誰決定美國未來外交政策這個問題上,研究員哈納尼亞有話說
    在誰決定美國未來外交政策這個問題上,華盛頓智庫「國防重點」研究員哈納尼亞有話說!11月24日,NBC刊登了哈納尼亞標題為《美國外交政策將由中國決定,而不是拜登挑選的布林肯和沙利文》。哈納尼亞認為,與川普外交政策團隊中蓬佩奧等偏激的成員相比,多次批評川普對外政策的拜登提名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新政府國務卿布林肯略有不同,他們支持在某些領域開放合作,主張與盟友聯手同時,更喜歡向競爭對手展示美國的實力,特別是正在崛起的中國。在《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的眼裡,拜登獲勝,被視為川普「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政策即將終結。
  • 波蘭反對黨候選人贏得大選 外交政策或現變化(圖)
    中新網5月26日電 據外媒26日報導,波蘭總統選舉結果正式揭曉,反對黨法律和正義黨候選人安德澤傑·杜達獲得52%的多數,擊敗現任總統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  此前,投票站民意調查已經顯示,杜達將獲得選舉的勝利,科莫羅夫斯基隨後承認選舉失敗。杜達發表勝選講話時表示,投票支持他的人實際上是投票給了變革,他們將一起改變波蘭。
  • 李光滿 | 拜登首次全面闡述美國外交政策,釋放五個明確信號!
    2月4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國務院發表上任後首次外交政策演講,拜登在演講中全面闡釋了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這一政策的核心是讓美國重新回歸美國的傳統價值觀,重新回歸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重新回歸聯盟集團戰略,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和俄羅斯對美國地位的挑戰。
  • 清華大學舉辦「疫情影響下的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專題政策報告
    彭剛與姜學斌會談交流會談中,彭剛代表學校感謝姜學斌在疫情特殊時期來校為全校外事隊伍作政策報告。相信清華大學能夠繼續發揮自身優勢,拓展對外交往,強化智庫建設、國際關係和外交政策研究等,為國家對外開放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 「中國制度十三講」第十二講: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十二講: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主講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外交部公共外交諮詢委員會委員阮宗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
    日前,記者就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對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進行了專訪。記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我國外交外事工作具有什麼重要意義?如何認識四中全會對外交外事工作提出的各項要求?
  • 美國外交中的本土主義:歷史傳統與新發展
    一、本土主義與美國外交傳統本土主義在美國源遠流長,從殖民地時代起就成為美國政治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美國國家和民族精神構建中發揮了特殊作用。本土主義的政治主張也自然影響到美國各個時期的外交政策,甚而融入到其獨特的外交傳統之中,對美國外交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文化本土主義對美國例外主義外交傳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