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源於哪,又從哪去?生物有多少種,又叫些什麼?生物如何生存,又有哪些生活方式?未來,又會有多少生物誕生、又將有多少生物滅絕?古往今來,人類關於生物的研究從未停止,也從未找到唯一的答案。生物,一個簡單的名詞,蘊含了多少人類未知的秘密。
在多彩的雲南,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有跡可循。在玉溪市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人們可以通過一片片封存於寒武紀地層的化石中,找到生命起源的最初形態,人類的祖先竟然是一條魚;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中,一粒玉米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種子,通過一條小丑魚,便能觀測到珊瑚礁的生存與毀滅;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望天樹為了爭奪陽光和雨露,不惜長高40米,昂首望天,藤蔓植物以「先寄人籬下,再出人頭地」的生存方式,形成絞殺奇景……
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只有在雲南才能看到。為迎接COP 15大會,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以積極行動回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春城之約」,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COP 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於2020年11月30日—12月6日舉行,本報記者跟隨採訪團深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澄江化石地博物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探訪雲南生物多樣性之美,原來,生物如此多嬌。
生物如此豐富
雲南有多少種生物?答案是,還未統計清楚。
雲南是「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和「世界花園」,動植物種類居全國第一。在已經查明的數據中,雲南的高等植物便有440科3084屬19333種,物種數佔世界6.4%,佔中國50.1%;雲南有原生脊椎動物2242種,佔中國51.4%。其中:雲南的鳥類有944種,佔中國68.8%,中國目前已查清的2.5萬種昆蟲中,雲南就有1萬多種,光一直作為雲南飲食名片的「雲南野生菌」,便佔了中國大型真菌植物的57.4%,此外,還有眾多的特有物種。
「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的立體氣候,造就了雲南的生物多樣性。雲南省還是全球花卉觀賞植物主要起源和分布中心,約有1/3的高等植物種類具有花卉和觀賞園藝價值,約有全球花卉1/3的野生種和近緣種,杜鵑、報春、龍膽、山茶、木蘭和綠絨蒿等名花名列其中。世界上大部分的動植物都能在雲南找到適宜的生存環境。
即便如此,近年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部分物種瀕危或喪失速度未得到有效緩解和控制。許多動植物因棲息地(生境)被侵佔或破壞,處於瀕危狀態,部分土著物種消失,外來物種的侵擾,也給雲南的生物生存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據了解,雲南省19,333種高等植物中,屬於滅絕等級的有9種,受威脅的物種有1,577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8.16%。2,285 種脊椎動物中,屬於滅絕等級的有9種,受威脅的有503種,佔評估物種總數的22.01%。受威脅率遠高於中國動植物的受威脅 率。雲南已查明紫莖澤蘭、飛機草、薇甘菊、小管福壽螺等入侵物種441種及4變種,其中植物321種及4變種、無脊椎動物84種和脊椎動物36種。雲南成為外來物種入侵重要通道和重災區,入侵物種對農林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嚴重威脅生態安全。
早在1999年,在雲南工作的中科院院士吳徵鎰便看到了保護野生生物物種的急迫性和必要性,他提出了建立雲南野生種質資源庫的建議,並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2004年,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牽頭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簡稱「種質資源庫」)項目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批准,我國第一座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四年後在昆明投入使用,野生植物從此有了第二個「家」。
如今,種質資源庫已擁有有效保存野生植物種子、植物離體材料、DNA、微生物菌株、動物種質資源的先進設施;建立了種質資源資料庫和信息共享管理系統;建成集功能基因檢測、克隆和驗證為一體的技術體系和科研平臺;具備強大的野生種質資源保藏與研究能力,保藏能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截止2019年12月,共收集保存了植物種子、植物離體材料、植物DNA、動物細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類種質資源23546種248593份/株/條。其中,野生植物種子佔中國種子植物總數的35.2%,對於保障我國的生物戰略資源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種質保藏中心主任蔡傑博士表示:雲南省乃至全國的野生生物如今在種質資源庫種保存良好,科研人員每4年就對種子做一次萌發試驗,保障了物種的繁殖能力和再利用價值。
蔡傑博士猜想,隨著國家科技水平的進步,即將滅絕的植物未來或可通過種質資源庫保留的野生植物種子獲得「重生」。
生物如此堅韌
1984年7月1日,侯先光教授在澂江縣帽天山發現了20個門類、280餘種的寒武紀珍稀動植物化石,且80%屬於新種,這一科學發現當即震驚了世界。幾乎所有現生動物門類的祖先都能在這裡找到,被國際科學界譽為「古生物聖地」「世界級的化石寶庫」。
2019年9月份,雲南澄江的高速上出現了一條「奇怪」的宣傳標語——「澄江小蟲蟲 你的小祖宗」。標語照片一被發到網上,就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該標語宣傳的是當地舉世聞名的化石群——澄江化石群。2020年8月10日,澄江化石地博物館開門迎客,僅3個月的時間就吸引了30萬群眾前來「尋祖」,一條埋藏於寒武紀地層的小小「昆明魚」成了世間所有脊椎動物的祖先。
據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館長陳泰敏介紹,澄江化石是現生動物的演化樹之根,之後這棵樹才開枝散葉,最後演化出了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以「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地球生命宏大的演化故事,突出澄江化石最重要的位置」。
在這裡,人們可以聽到諸多關於生命演化的精彩故事。
通過VR技術,參觀者可看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生動場景,在汪洋大海中,渾身長刺的怪誕蟲和撫仙湖蟲愜意的趴在海底,或停滯、或遊弋,尋找著飽腹的食物,身長2米的奇蝦有一對帶柄的巨眼,一對分節的用於快速捕捉獵物的巨型前肢,美麗的大尾扇和一對長長的尾叉。它雖不善於行走,但能快速遊泳。25釐米直徑的巨口可掠食當時任何大型的生物,是一種攻擊能力很強的食肉動物,當時海中的原始生物幾乎都可能成為它腹中的美餐。
同樣,澄江奇蝦化石的發現也十分具有傳奇色彩。100多年前,人們在加拿大發現了奇蝦的前肢,但由於缺少其他化石證據,科學家們猜想這是一隻沒有頭沒有腿的奇怪的蝦。1992年,我國科學家陳均遠及其助手在澄江化石群中發現了一塊有著一對完整的「鉗子」似的前肢和頭部的奇蝦化石。這塊化石的出現使他的助手想起了實驗室裡一塊被「冷落」了兩年的另一塊類似的化石。沒過多久,一隻40多釐米長,有著一對威風凜凜的巨大前臂和一對長長的尾叉的奇蝦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隨著VR、AR、OLED 柔性屏幕等現代光電技術和先進的多媒體設備的不斷引入,使得澄江化石「活」了起來,生動詮釋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和地球生命的演化歷程。
「如果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壓縮成一天,最早的生命可能出現在凌晨4點,最後1分多鐘人類才出現。而在晚上9點一刻,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用地球發展史1%的時間,演化出地球90%以上的動物門類。」每次講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陳泰敏在解說過程中,一直提醒觀眾,抱著敬畏之心去看待澄江古生物化石,因為通過了解原始生物的起源和演變,人們會發現,我們的「蟲蟲祖宗「們活得是如此的堅韌,它們與天鬥、與地鬥、與競爭對手鬥、在競爭中不斷完成進化,不斷充實著如今豐富多彩的世界。
未來,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將通過舉辦生命探尋之旅,「生命隧道——化石博物館之行」等活動,讓更多的遊客帶著孩子來到澄江探尋生命爆發與演化的奧秘,最終將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打造國際一流的科普研學基地。此外,也希望更多的人通過這次COP15大會,對生物多樣性有更多的思考和啟發。
陳泰敏表示,雖然我國的古生物研究起步較晚,鮮為人知,但經過幾代「古生物人」長久的努力和堅守,我國的科研水平已經自信地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希望更多人認識和關注古生物學家,他們同化石為友,與寂寞為伴,這份枯燥甘之如飴,用一個個驚人的發現來表現對祖國對事業的熱忱。
生物如此和諧
到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需要一雙善於探奇、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葫蘆島上,四季都有不一樣的風景。西雙版納土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0.2%,目前卻擁有約5000種高等植物、102種哺乳動物佔全國、427種鳥類、98種兩棲爬行動物和100種淡水魚,有153種本地種和56種珍稀瀕危物種。
葉片上的一簇粉紅,可能不是蘭花,是偽裝成蘭花的蘭花螳螂在等待時機,尋找食物;看似無害的見血封喉樹,枝葉之間布滿了可愛細小的絨毛,可它樹幹內的白色汁液入眼則致盲、入血則致死,看似柔弱的藤曼植物終日寄人籬下,但熬到出頭那天便可以將巨大的榕樹活活絞死,為了在這個熱帶雨林中生存下去,昆蟲練就了偽裝絕技、動物練就了獵殺本領,就連在其他地方慣於生長在地面的植物,也逼著自己長出氣生根,長出板狀根,從「矮胖子「長成了」高富帥「。
在這裡,每一種生物都有姿態,每一種生物都活得很努力,每一種生物都有奇特的生活習慣,在熱帶雨林裡,生物的生存之道多種多樣,強弱相剋、互惠共生、鬥爭互助,競爭十分激烈,但物種種群之間卻也有意無意地維繫著微妙的平衡,使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得以保持穩定與和諧。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環境教育中心科普專家劉光裕介紹道, 雖然身處我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開展研究工作多年,但園內的生物多樣性仍然是個謎。
多年來,西雙版納植物園致力於保護瀕危物種。園內收集保存了國內、外的龍腦香科植物8屬30餘種,成為了國內收集、保存龍腦香科植物最大、最全的單位。望天樹、東京龍腦香、羯布羅香等園內深受大家喜愛的樹種就屬於龍腦香科。此外,園中還有「一葉當舟誰敢比?凌波馭浪頌王蓮」的西雙版納王蓮等譽滿中外的「明星植物」。
在西雙版納的暖冬,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的瀕危植物白旗兜蘭花開正盛,預計花期將持續到12月中下旬。據劉光裕介紹,這一於2003年在雲南普洱首次發現野生珍稀物種,當時僅有10餘株成年植株,經過科研人員多年的努力,西雙版納植物園已經掌握了白旗兜蘭種子共生菌萌發技術和種苗快繁技術,擴繁的種苗已回歸野外。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還推出了版納植物園的「烏蘭魅影,夜遊版納植物園」項目,在夏季,漫天的螢火蟲將植物園裝點成一個「童話世界」,遊客們在黑暗中通過感官,在園中探奇探秘,別有一番風味。
據悉,截至2019年9月,在西雙版納植物園專類園區中有各類熱帶植物約1400種,130科,1000餘種植物。植物園還設有熱帶森林生態學和熱帶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2個院級重點實驗室、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和哀牢山森林生態系統2個國家級野外臺站。建有綜合保護中心、元江乾熱河谷所級野外臺站、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標本與種質保存中心等支撐系統。在這裡,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研究,從未停下腳步。
雲南,作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早已做好了準備。目前,雲南省COP15籌備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力爭把大會辦成中國氣派、雲南特色、春城風貌、驚豔世界的國際盛會。未來,雲南將以COP15大會為契機,充分展示雲南形象、昆明形象,讓世界了解雲南、了解昆明,讓雲南、讓昆明走向世界,助推雲南生態文明排頭兵、最美麗省份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