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特·施韋澤:敬畏生命就是要揚棄生命的自我分裂,實現全體生命的休戚與共

2021-02-23 東方學習讀書會

對疫情的恐慌漸漸平靜之時,人們都在反思我們做錯了什麼?著名學者馮天瑜先生在《中華讀書報》撰文,從生態角度反思,生態是人類直面的緊迫問題,切關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其中,他談到了阿爾貝特·施韋澤著《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一書。

敬畏生命是施韋澤提出來的,也是他的倫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敬畏生命》闡述了他的敬畏生命思想的由來、踐行和意義,這也是施韋澤最基本和最深刻的道德要求。「生命」包括人、動物和植物等在內的一切生命現象,「敬畏」有「崇敬」和「畏懼」的雙重意義,表達對生命的一種虔敬態度。

施韋澤認為,自然作為一個自發過程不懂得敬畏生命,它最有意義地產生著生命,又毫無意義地毀滅著它們。但是,自然作為生命在人那裡達到了自覺。人一方面受制於利己主義的生存競爭,另一方面則能對生命施加各種影響。人所有的德性的根據在於:「只有人能夠認識到敬畏生命,能夠認識到休戚與共,能夠擺脫其餘生命苦陷其中的無知。

敬畏生命的人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拯救其他生命,把這種奉獻給生命的行為當作自己最大的幸福。此外,對施韋澤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是:敬畏生命不僅要求敬畏人的生命,而且要求敬畏動物和植物的生命。他不滿足於歐洲哲學否定善待動物和善待人類是絕對相同的倫理要求的傳統,強調要「把愛的原則擴展到一切動物」,以實現倫理學的革命。這就是說,「敬畏生命的倫理否認高級的和低級的、富有價值的和缺少價值的生命之間的區分」。因為「作為這種區分的結果是這樣的看法,似乎有毫無價值的生命,傷害和毀滅它沒有什麼關係。而對什麼是毫無價值的生命的理解,在不同情況下可以是各種昆蟲和原始部族。」

植物、動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先於人類而存在,他們是人類共生共存的朋友,與人類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敬畏自然界的植物和動物是「敬畏」的應有之義。無論為人為己,都不能成為傷害和毀滅其他生命的理由。當然,生活中的人儘管認為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但還是無法避免為了保存這一生命而犧牲其他生命的必然性。例如,人類為了生存,必然要把一些動植物作為食物。那麼,該怎麼辦呢?對此,施韋澤的回答是:「敬畏生命的人,只是出於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傷害和毀滅生命,但從來不會由於疏忽而傷害和毀滅生命。」人應該儘可能擺脫以其他生命為代價保存自己的必然性。

敬畏生命就是要揚棄生命的自我分裂,實現全體生命的休戚與共。生命的休戚與共在實踐上體現為人為生命進行的一切救助活動,包括慈善行為、保護動植物、反對戰爭和核武器、保護環境,等等。最能說明敬畏生命內涵的是:「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敬畏精神的生命。」當你對自然界的全部生命有了敬畏之情,你就會承擔起對一切生命的責任,為實現人的最高價值而努力。

施偉澤身體力行敬畏生命的原則,儘可能尊重和不傷害生命,他在非洲無償行醫50多年,他的自傳《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感動了無數人,世界各地的志願者都是施韋澤的追隨者。

《文化哲學》是施韋澤哲學和倫理思想的代表作,他產生的社會影響主要基於這部著作。而且由於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和視角的獨特性,《文化哲學》成為20世紀西方一部獨創性的倫理學著作、尖銳的文化和社會批判著作、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奠基性著作。因此,研究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一般說來通過閱讀這部著作就可以了。


1875年出生於法國上阿爾薩斯,神學博士和哲學博士,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和巴赫音樂研究家。38歲時獲醫學博士,取得醫生執照,1913年攜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蘭巴雷內(現在屬於加彭),在那裡創建了自己的診所,義務為當地居民治病,五十年如一日,歷盡艱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敬畏生命:阿爾貝特·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研究》

《阿爾貝特·施韋澤的敬畏生命:倫理思想主義與自我實現》


學習讀書會利用高端智庫資源,以接地氣、有溫度的形式向公眾開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開闢新的路徑。

主辦單位 | 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文體旅遊局)

特別合作單位 | 上海市作家協會 SMG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承辦單位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浦東新區陸家嘴圖書館 東方財經·浦東頻道

相關焦點

  • 敬畏生命,休戚與共
    由於生命意志神秘的自我分裂,生命就這樣相互爭鬥,給其他生命帶來痛苦或死亡。這一切儘管無罪,卻是有過的。自然教導的是這種殘忍的利己主義。當然,自然也教導生物,在它需要時給自己的後代以愛和幫助。只是在這短暫的時問內,殘忍的利己主義才得以中斷。但是,更令人驚訝的是,動物能與自己的後代共同感受,能以直至死亡的自我犧牲精神愛它的後代,但拒絕與非其屬類的生命休戚與共。
  • 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倫理學思考
    這些觀點,也引起了西方學者的高度關注,德國哲學家阿爾貝特·施韋澤提出:「中國倫理是人類思想的偉大成就。較之其他任何一種思想,中國思想都走在了前面……並且賦予了愛還要涉及生靈及萬物的內涵。」他認為中國的倫理學者早就確定了人對動物的義務和責任。
  • 關注|馮正霖: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
    在這個關鍵時期,民航安全工作決不能鬆勁兒、忙中出亂,要將「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作為民航作風建設的內核,增強「三個敬畏」意識,把作風建設推向深入。一是要深刻把握「三個敬畏」的內涵,在作風建設中明確價值追求。在作風建設中倡導「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有助於為作風建設、隊伍建設植入厚重的人文內涵,為確保民航持續安全打下更為堅實的思想基礎。
  • 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人生如戲, 歲月無情,生命易逝,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戲劇裡扮演的都是主角
  • 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痛定思痛,也需要深刻反思: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否缺失生命教育,是否教會孩子們如何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如何與自然,與人和諧相處?之前看過不少相關報導,這些孩子們在面對病魔纏身的病人時,戰勝自我,戰勝內心的恐懼與不安,盡其所能地搶救每一個生命,甚至參加所謂的「敢死隊」,冒著隨時可能被感染的風險,全力以赴搶救每一位「危重病人」,絕不輕言放棄!在他們眼裡,每一個生命都是自己的同胞骨肉,都是自己的親人,都值得被尊重與善待,都有權利好好活下去!
  • 敬畏規則,便是敬畏生命
    原標題:敬畏規則,便是敬畏生命   1月29日下午,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發生老虎傷人事件,致一人死亡。   同情心泛濫的網友少,敬畏規則、維護規則的網友佔據了話題討論的主流。畢竟,在當今社會,規則當道。人性無法治理一個國家,規則卻可以。人存在於社會中,好比齒輪在運轉的機器中,每一枚齒輪都按照既定的規律軌跡運轉,遵守和共同維護統一的標準及規則,這臺機器才能運轉良好、生生不息。
  • 人為什麼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當今時代,雖然醫學昌隆、科技發達,物質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但人類在自然面前,依然像咿呀學語的幼童,許多未知的、未明的、未曾見識過的現象和謎團,還佔據著絕大部分,等待探索和發現。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
  • 敬畏生命 敬畏職責
    2020年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醫務人員衝在了第一線,用生命詮釋職責,以實際行動捍衛「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他們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是我身邊的平凡英雄。回憶起這位李大爺,即使路過鎮子也要到醫院來看看C,每次看到C醫生都像哄小孩一樣,兜裡不是掏出個青杏就是給兩個李子,而為了李大爺的身體C也是沒少操心,幾個月前大爺發著燒來到醫院,聽診完c察覺大爺的病情比較嚴重,就建議家屬帶著大爺到上級醫院就診,可倔強的李大爺就是哪都不去,一心就認為c能幫他「掃除」病痛,倔脾氣上來誰的話也聽不進去,c心裡很是著急,大爺的病一分一秒都耽誤不得,情急之下c借來輪椅:「大爺您別著急也別生氣
  • 生命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聖經》上說「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積極正向的思考,能使我們在信心中活出生命的盼望。 積極的重要性 選擇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環境,造就出的世界也迥然不同!選擇權在我們身上,不同的選擇將帶來全然不同的結果:選擇主動積極,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就能創造實現目標的可能性;選擇被動消極,就會被負面情緒困擾,愛責怪別人,最後將一事無成。 態度的選擇 拿兩瓶透明的塑料瓶,一瓶裝清水,一瓶裝汽水。
  • 敬畏生命不辱使命,敬畏規章只爭朝夕,敬畏職責不負韶華
    今年四月,馮正霖局長在民航安全運行形勢分析會上強調指出,要將「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作為民航作風建設的內核,結合「抓作風、強三基、守底線」安全整頓活動,增強「三個敬畏」意識,弘揚當代民航精神,推進安全從業人員作風建設,確保民航運行安全和健康發展。
  •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敬畏和尊重
    生命對我們來說,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敬畏和尊重。尊重世間生命,珍惜萬物生命,尊重一花一草的生命,因為有了他們世界才得以清新。有些人,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隨意踐踏,對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不珍惜,這些人更不要指望他對這個世界有什麼作為,更不要指望他去善待世間萬物的生命。生命的最後的歸宿,是死亡,但要知道死亡的前提是要我們好好活著,珍惜當下的每一天。好好活著,就是讓我們每天活得有意義且有價值。
  • 頻發的學生跳樓事件啟示我們:生命至上,請敬畏生命
    這些事件一次次給教育敲響了警鐘,同時也啟示我們:生命至上,請敬畏生命。生命至上,請孩子們敬畏生命。願所有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煩惱,都要勇敢地面對,自毀生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生命不是你一個人的,是父母創造了你,你無權擅自決定你的生死。你若離去,父母將萬分痛苦。善待生命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生命只有一次,請務必珍愛它。生命至上,請家長和老師們敬畏生命。
  • 都在追求自我實現,完全自我實現的人什麼樣,提出者馬斯洛這麼說
    馬斯洛研究了那些他認為的達到了完全的自我實現的人,這些人包括愛因斯坦、託馬斯·傑斐遜、珍妮·亞當斯、阿爾貝特·施韋澤等。儘管自我實現在很多方面是獨特的,但是也傾向於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首先是對現實更精確的洞察力。自我實現的人更免疫於沒有根據的樂觀、悲觀和其他對現實的扭曲,比如因為防衛心的扭曲。
  • 濰坊高新雙語學校開學典禮:敬畏生命需自律
    隆重典禮 催人奮進本次開學典禮的主題為「敬畏生命需自律第一篇章:敬畏生命篇由六年級五班柴培焱同學帶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為主題的演講,內容包含汶川地震的啟示,疫情防護、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多方面,通過講故事,話數據,深妙招等方式與同學們進行互動,從而與全體同學達成共識,引領同學門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感悟生命。
  • 博文小學多維度開展生命教育活動 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維度
    面對疫情,讓學生覺醒生命意識、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堅守生命,是當下學校教育必須應對的重要課題。杭州市博文小學不但高度重視學校疫情防控工作,而且加強全體師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對全體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增強學生對生命的認知,體會生命的幸福感。
  • 人生只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們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一,人生是向死而生的過程我媽曾說人生就如一盞點燃的燈,遲早都會熄滅而死亡,就是熄燈之時。總之,人生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生就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只有明白了生和死的關係才能勇敢的面對死亡積極的面對生活。死亡並不是人生的掠奪者,而更像是給予者,它能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如果你感到困惑和無聊,在這裡我給你最好的建議,就是立即與死亡建立起特別的關係,這樣一切都會很明了,可以說死亡教會了人一切。
  • 文綜: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談談對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的理解
    考題:(8分)[感悟生命敬畏生命]: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 有人因感染病毒而不幸離世,有人因戰勝病毒而重獲新生,有人因挽放生命而奮不顧身。全國人民為悼念生命而默哀,為守護生命而拼搏中。請結合以上材料, 談談你對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的理解。(8分)分析:其實,這類的文綜題,和閱讀理解是有點雷同的,最關鍵的是要結合題目的含義,再聯繫到思想品德課本中相關的章節來答題。
  • 敬畏生命: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
    近日,本號發布的某篇文章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紛紛私信小編,詢問事情的真實性及相關問題,就此小編對網友的關注表示衷心感謝,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小編每次發聲,都是本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經過反覆核實,嚴肅發聲,雖然有著種種變故,但是不忘初心始終是每一個自媒體工作者的初衷。
  • 德陽市第一幼兒園:敬畏生命護環境 抗疫教育不停歇
    四川行知教育網訊:2020年新冠肺炎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小小的病毒讓全國人民陷入生命危機。面對冬季新冠病毒反撲,德陽市第一幼兒園的防疫教育持續推進。近日,全體師生在國旗下進行了以"保護環境 敬畏生命"為主題的教育活動。
  • 孩子明白生死的意義,才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67年一組育兒知識宣傳畫,我看了眼前一亮,關於生命教育,關於死亡教育,未曾過時。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死」在我們很多人的字典裡是忌諱的,是禁忌的。當孩子提到「死」,往往遭到大人一頓訓斥。但是死亡卻無時無刻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