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疫情的恐慌漸漸平靜之時,人們都在反思我們做錯了什麼?著名學者馮天瑜先生在《中華讀書報》撰文,從生態角度反思,生態是人類直面的緊迫問題,切關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其中,他談到了阿爾貝特·施韋澤著《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一書。
敬畏生命是施韋澤提出來的,也是他的倫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敬畏生命》闡述了他的敬畏生命思想的由來、踐行和意義,這也是施韋澤最基本和最深刻的道德要求。「生命」包括人、動物和植物等在內的一切生命現象,「敬畏」有「崇敬」和「畏懼」的雙重意義,表達對生命的一種虔敬態度。
施韋澤認為,自然作為一個自發過程不懂得敬畏生命,它最有意義地產生著生命,又毫無意義地毀滅著它們。但是,自然作為生命在人那裡達到了自覺。人一方面受制於利己主義的生存競爭,另一方面則能對生命施加各種影響。人所有的德性的根據在於:「只有人能夠認識到敬畏生命,能夠認識到休戚與共,能夠擺脫其餘生命苦陷其中的無知。」
敬畏生命的人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拯救其他生命,把這種奉獻給生命的行為當作自己最大的幸福。此外,對施韋澤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是:敬畏生命不僅要求敬畏人的生命,而且要求敬畏動物和植物的生命。他不滿足於歐洲哲學否定善待動物和善待人類是絕對相同的倫理要求的傳統,強調要「把愛的原則擴展到一切動物」,以實現倫理學的革命。這就是說,「敬畏生命的倫理否認高級的和低級的、富有價值的和缺少價值的生命之間的區分」。因為「作為這種區分的結果是這樣的看法,似乎有毫無價值的生命,傷害和毀滅它沒有什麼關係。而對什麼是毫無價值的生命的理解,在不同情況下可以是各種昆蟲和原始部族。」
植物、動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先於人類而存在,他們是人類共生共存的朋友,與人類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敬畏自然界的植物和動物是「敬畏」的應有之義。無論為人為己,都不能成為傷害和毀滅其他生命的理由。當然,生活中的人儘管認為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但還是無法避免為了保存這一生命而犧牲其他生命的必然性。例如,人類為了生存,必然要把一些動植物作為食物。那麼,該怎麼辦呢?對此,施韋澤的回答是:「敬畏生命的人,只是出於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傷害和毀滅生命,但從來不會由於疏忽而傷害和毀滅生命。」人應該儘可能擺脫以其他生命為代價保存自己的必然性。
敬畏生命就是要揚棄生命的自我分裂,實現全體生命的休戚與共。生命的休戚與共在實踐上體現為人為生命進行的一切救助活動,包括慈善行為、保護動植物、反對戰爭和核武器、保護環境,等等。最能說明敬畏生命內涵的是:「人越是敬畏自然的生命,也就越敬畏精神的生命。」當你對自然界的全部生命有了敬畏之情,你就會承擔起對一切生命的責任,為實現人的最高價值而努力。
施偉澤身體力行敬畏生命的原則,儘可能尊重和不傷害生命,他在非洲無償行醫50多年,他的自傳《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感動了無數人,世界各地的志願者都是施韋澤的追隨者。《文化哲學》是施韋澤哲學和倫理思想的代表作,他產生的社會影響主要基於這部著作。而且由於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和視角的獨特性,《文化哲學》成為20世紀西方一部獨創性的倫理學著作、尖銳的文化和社會批判著作、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奠基性著作。因此,研究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一般說來通過閱讀這部著作就可以了。
學習讀書會利用高端智庫資源,以接地氣、有溫度的形式向公眾開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開闢新的路徑。
主辦單位 | 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文體旅遊局)
特別合作單位 | 上海市作家協會 SMG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承辦單位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浦東新區陸家嘴圖書館 東方財經·浦東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