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休戚與共

2021-03-02 中華書局1912


只有人能夠認識到敬畏生命,

能夠認識到休戚與共,

能夠擺脫其餘生物苦陷其中的無知。


 

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如果我們擺脫自己的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性,與我們周圍的生命休戚與共,那麼我們就是道德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一種特殊的、不會失去的、不斷發展的和方向明確的德性。

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中的大事。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它以最有意義的方式產生著無數生命,又以毫無意義的方式毀滅著它們。

從外部看,自然是美好和壯麗的,但認識它則是可怕的。它的殘忍毫無意義!最寶貴的生命成為最低級生命的犧牲品。例如,一個兒童感染了結核病菌。接著,這種最低級生物就在兒童的最高貴機體內繁殖起來,結果導致這個兒童的痛苦和夭亡。在非洲,每當我檢驗昏睡病人的血液時,我總是感到吃驚。為什麼這些人的臉痛苦得變了形並不斷呻吟:我的頭,我的頭!為什麼他們必須徹夜哭泣並痛苦地死去?這是因為,在顯微鏡下人們可以看見10‰~40‰毫米的白色細菌,即使它們數量很少,以至於為了找到一個,有時得花上幾個小時。

由於生命意志神秘的自我分裂,生命就這樣相互爭鬥,給其他生命帶來痛苦或死亡。這一切儘管無罪,卻是有過的。自然教導的是這種殘忍的利己主義。當然,自然也教導生物,在它需要時給自己的後代以愛和幫助。只是在這短暫的時問內,殘忍的利己主義才得以中斷。但是,更令人驚訝的是,動物能與自己的後代共同感受,能以直至死亡的自我犧牲精神愛它的後代,但拒絕與非其屬類的生命休戚與共。

受制於盲目的利己主義的世界,就像一條漆黑的峽谷,光明僅僅停留在山峰之上。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於黑暗之中,只有一種生命能擺脫黑暗,看到光明。這種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只有人能夠認識到敬畏生命,能夠認識到休戚與共,能夠擺脫其餘生物苦陷其中的無知。

這一認識是存在發展中的大事。真理和善由此出現於世,光明驅散了黑暗,人們獲得了最深刻的生命概念。共同體驗的生命,由此在其存在中感受到整個世界的波浪衝擊,達到自我意識,結束作為個別的存在,使我們之外的生存湧入我們的生存。

危及我們休戚與共的能力和意志的是日益強加於人的這種考慮:這無濟於事!你為防止或減緩痛苦、保存生命所做的和能做的一切,和那些發生在世界上和你周圍,你又對之無能為力的一切比較起來,是無足輕重的。確實,在許多方面,我們是多麼的軟弱無力,我們本身也給其他生物帶來了多少傷害,而不能停止。想到這一點,真是令人害怕。

你踏上了林中小路,陽光透過樹梢照進了路面,鳥兒在歌唱,許多昆蟲歡樂地嗡嗡叫。但是,你對此無能為力的是:你的路意味著死亡。被你踩著的螞蟻在那裡掙扎,甲蟲在艱難地爬行,而蠕蟲則蜷縮起來。由於你無意的罪過,美好的生命之歌中也出現了痛苦和死亡的旋律。當你想行善時,你感受到的則是可怕的無能為力,不能如你所願地幫助生命。接著你就聽到誘惑者的聲音:你為什麼自尋煩惱?這無濟於事。不要再這麼做,像其他人一樣,麻木不仁,無思想、無感情吧。

還有一種誘惑:同情就是痛苦。誰親身體驗了世界的痛苦,他就不可能在人所意願的意義上是幸福的。在滿足和愉快的時刻,他不能無拘束地享受快樂,因為那裡有他共同體驗的痛苦。他清楚地記著他所看見的一切。他想到他所遇見的窮人,看見的病人,認識到這些人的命運殘酷性,陰影出現在他的快樂的光明之中,並越來越大。在快樂的團體中,他會突然心不在焉。那個誘惑者又會對他說,人不能這樣生活。人必須能夠無視發生在他周圍的事情,不要這麼敏感。如果你想理性地生活,就應當有鐵石心腸。穿上厚甲,變得像其他人一樣沒有思想。最後,我們竟然會為我們還懂得偉大的休戚與共而慚愧。當人們開始成為這種理性化的人時,我們彼此隱瞞,並裝著好像人們拋棄的都是些蠢東西。

這是對我們的三大誘惑,它不知不覺地毀壞著產生善的前提。提防它們,首先,你對自己說,互助和休戚與共是你的內在必然性。你能做的一切,從應該被做的角度來看,始終只是滄海一粟。但對你來說,這是能賦予你生命以意義的唯一途徑。無論你在哪裡,你都應盡你所能從事救助活動,即解救由自我分裂的生命意志給世界帶來的痛苦;顯然,只有自覺的人才會從事這種救助活動。如果你在任何地方減緩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和畏懼,那麼你能做的即使較少,也是很多。保存生命,這是唯一的幸福。其次,共同體驗發生在你周圍的不幸,對你來說是痛苦,你應這樣認識:同甘與共苦的能力是同時出現的。隨著對其他生命痛苦的麻木不仁,你也失去了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儘管我們在世間見到的幸福是如此之少,但是,以我們本身所能行的善,共同體驗我們周圍的幸福,是生命給予我們的唯一幸福。最後,你根本沒有權利這麼說:我要這麼生存。因為你認為,你比其他生命幸福。你必須如你必然所是地做一個真正自覺的人,與世界共同生存的人,在自身中體驗世界的人。你是否因此按流行的看法比較幸福,這是無所謂的。

 

本節選自《敬畏生命》,標題為編者所擬。作者阿爾貝特·施韋澤(1875—1965),法國神學家、哲學家,同時是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和巴赫音樂的研究家。

施韋澤寫下了大量有關文化和倫理學的著作,他創立的以「敬畏生命」為核心,把倫理的範圍擴展到一切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倫理學,是當今世界和平運動、環保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敬畏生命」的基本含義是:不僅對人的生命,而且對一切生物和動物的生命,都必須保持敬畏的態度。

施韋澤一生致力於非洲國家的醫療服務事業,在非洲創建了診所,義務為當地居民治病,幾十年如一日,歷盡艱辛,百折不撓,直到與世長辭,被非洲人稱為「非洲之父」,一直被視作行動的人道主義的象徵。1953年,他在奧斯陸接受了諾貝爾和平獎,隨即把全部獎金用來增蓋蘭恩巴涅的麻風病院。愛因斯坦評價道:「像施韋澤這樣理想地集善和對美的渴望於一身的人,我幾乎還沒有發現過。」


(選自《月讀》2010年第5輯,中華書局)



(統籌:陸藜;編輯:小鹿)


相關焦點

  • 阿爾貝特·施韋澤:敬畏生命就是要揚棄生命的自我分裂,實現全體生命的休戚與共
    其中,他談到了阿爾貝特·施韋澤著《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一書。敬畏生命是施韋澤提出來的,也是他的倫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敬畏生命》闡述了他的敬畏生命思想的由來、踐行和意義,這也是施韋澤最基本和最深刻的道德要求。「生命」包括人、動物和植物等在內的一切生命現象,「敬畏」有「崇敬」和「畏懼」的雙重意義,表達對生命的一種虔敬態度。
  • 關注|馮正霖: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
    民航局局長馮正霖表示,民航人都是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逆行者,要大力弘揚和踐行當代民航精神,以「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為內核,切實增強敬畏意識,深入推進作風建設,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全力確保民航安全運行平穩可控,為取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貢獻力量。民航局副局長李健、董志毅、呂爾學、崔曉峰出席會議。
  • 敬畏生命 敬畏職責
    2020年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醫務人員衝在了第一線,用生命詮釋職責,以實際行動捍衛「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他們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是我身邊的平凡英雄。
  • 敬畏規則,便是敬畏生命
    原標題:敬畏規則,便是敬畏生命   1月29日下午,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發生老虎傷人事件,致一人死亡。   同情心泛濫的網友少,敬畏規則、維護規則的網友佔據了話題討論的主流。畢竟,在當今社會,規則當道。人性無法治理一個國家,規則卻可以。人存在於社會中,好比齒輪在運轉的機器中,每一枚齒輪都按照既定的規律軌跡運轉,遵守和共同維護統一的標準及規則,這臺機器才能運轉良好、生生不息。
  • 人為什麼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當今時代,雖然醫學昌隆、科技發達,物質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但人類在自然面前,依然像咿呀學語的幼童,許多未知的、未明的、未曾見識過的現象和謎團,還佔據著絕大部分,等待探索和發現。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
  • 敬畏生命不辱使命,敬畏規章只爭朝夕,敬畏職責不負韶華
    今年四月,馮正霖局長在民航安全運行形勢分析會上強調指出,要將「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作為民航作風建設的內核,結合「抓作風、強三基、守底線」安全整頓活動,增強「三個敬畏」意識,弘揚當代民航精神,推進安全從業人員作風建設,確保民航運行安全和健康發展。
  • 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人生如戲, 歲月無情,生命易逝,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戲劇裡扮演的都是主角
  • 風雨無阻向前進|"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
    第七期公益短片中,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借用《中國機長》中的經典臺詞「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來警示人們疫情期間更要堅守職責。點擊觀看第七期公益短片春秋航空董事長 王煜:在這個特殊時期,民航人永遠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
  • 好慷在家十周年:不忘初心,休戚與共
    好慷在家秉持安全和敬畏心態,響應政府防控疫情要求,以直播的形式完成此次慶典。由位於廈門的好慷在家總部發起,現場連線31城,一萬多名好慷在家的員工在各自所在城市,同步直播觀看慶典。全國各個城市的員工們,也通過視頻,向彼此送上祝福,共同慶祝十周年這一重大節日。同時,員工集體觀看的《好慷在家十周年紀錄片》,也感動了許多員工。
  • 《中國機長》「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
    最後成功讓飛機安全降落,保全住了機上119名乘客和9名機組人員的生命。創造了這個民航奇蹟的3U8633機組被授予「中國民航英雄機組」,機長劉傳健被評為「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最後借用一句電影中的一句話:「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
  • 照護者的光輝,敬畏生命,敬畏愛情,敬畏人性
    在瓊生命中最後的十年中,作者用了「黑暗時刻」這樣的描述。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就是「忍忍所不能忍」。艱難總是開始於某些不起眼的事情,挑戰會逐漸升級為絕望,徹底的疲憊來自於照護工作的繁重,以及看不到盡頭。凱博文認為,如果家庭照護者不曾接受過有關照護的訓練,就會輕易被照護擊垮。
  •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敬畏和尊重
    生命對我們來說,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敬畏和尊重。尊重世間生命,珍惜萬物生命,尊重一花一草的生命,因為有了他們世界才得以清新。有些人,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隨意踐踏,對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不珍惜,這些人更不要指望他對這個世界有什麼作為,更不要指望他去善待世間萬物的生命。生命的最後的歸宿,是死亡,但要知道死亡的前提是要我們好好活著,珍惜當下的每一天。好好活著,就是讓我們每天活得有意義且有價值。
  • 敬畏生命: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
    近日,本號發布的某篇文章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少網友紛紛私信小編,詢問事情的真實性及相關問題,就此小編對網友的關注表示衷心感謝,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小編每次發聲,都是本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經過反覆核實,嚴肅發聲,雖然有著種種變故,但是不忘初心始終是每一個自媒體工作者的初衷。
  • 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中國機長》
    讓我記憶特別深刻的是在電影結尾時,機長劉長健說到,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這也是這部電影的主題。3U8633航班機長劉傳健曾登上過《感動中國》的舞臺。
  • 敬畏生命,加油才子
    敬畏生命 有人說,今年的高考考生,堪稱改革開放40年,「最難」的一屆。
  • 心存敬畏,是一個人基本的修養
    意思是說,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能讓人自律與自覺,告誡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人,只有對生命、對規章、對職責心存敬畏,才能行穩致遠。敬畏,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更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啊,寶貝,你就是你,如此的特別、獨一無二,是父母的珍寶,為何草草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死生亦大矣,不可意氣用事,更不可令家人擔心與痛心。生命比任何事物都珍貴,因為它只有一次,所以生命是用來敬畏、疼惜的。
  • 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痛定思痛,也需要深刻反思: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否缺失生命教育,是否教會孩子們如何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如何與自然,與人和諧相處?之前看過不少相關報導,這些孩子們在面對病魔纏身的病人時,戰勝自我,戰勝內心的恐懼與不安,盡其所能地搶救每一個生命,甚至參加所謂的「敢死隊」,冒著隨時可能被感染的風險,全力以赴搶救每一位「危重病人」,絕不輕言放棄!在他們眼裡,每一個生命都是自己的同胞骨肉,都是自己的親人,都值得被尊重與善待,都有權利好好活下去!
  • 頻發的學生跳樓事件啟示我們:生命至上,請敬畏生命
    這些事件一次次給教育敲響了警鐘,同時也啟示我們:生命至上,請敬畏生命。生命至上,請孩子們敬畏生命。願所有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煩惱,都要勇敢地面對,自毀生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生命不是你一個人的,是父母創造了你,你無權擅自決定你的生死。你若離去,父母將萬分痛苦。善待生命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生命只有一次,請務必珍愛它。生命至上,請家長和老師們敬畏生命。
  • 濰坊高新雙語學校開學典禮:敬畏生命需自律
    隆重典禮 催人奮進本次開學典禮的主題為「敬畏生命需自律第一篇章:敬畏生命篇由六年級五班柴培焱同學帶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為主題的演講,內容包含汶川地震的啟示,疫情防護、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多方面,通過講故事,話數據,深妙招等方式與同學們進行互動,從而與全體同學達成共識,引領同學門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感悟生命。
  • 旅途中的小美好,彰顯著對生命的敬畏
    你們現在還有專門針對生命的考試呀」我看著試卷說到。「是呀,有專門一章是學習生命的,你們以前不學嗎?」女孩好奇的問道。我也好奇,我們的老師有專門教過關於生命的課程嗎,應該教過吧,不然我們怎麼會知道要用寶貴來形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