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在課堂上常常會遇到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怎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將課堂知識傳授出來呢?明老師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一個提高學生注意力的好方法——應用「雞尾酒效應」,助你優化你的課堂效果~
作為一名老師,
有沒有學生感覺你上課枯燥沒意思?
在你上課時,學生有沒有犯困、睡覺、走神兒?
更嚴重的,有沒有孩子因你而討厭你所教授的學科?
這些現象在我作為新老師時都多多少少出現過,我也曾因此感到困惑、自責甚至自我否定過。
老師需要成長,每一個「老教師」都是從新老師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但當我們能夠看清問題出現的本質的時候,可能會成長得更快,能夠在「我本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避免或減少以上現象的發生,讓學生能從我們這裡儘可能獲得更多的知識。
下面我就依據「雞尾酒會效應」來談談怎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甚至因為你而愛上你所教授的學科,實現學習效果最大化、最優化。
什麼是「雞尾酒會效應」?
當人們處在雞尾酒會上時,情形總是這樣的:觥籌交錯,人聲嘈雜。但是如果你正專注於和一個富有魅力的人交談,即使周圍噪聲很大,你仍然能聽得到對方的輕言細語。
這種情況下,你對周圍人談些什麼是聽不清的,但假如哪個角落突然傳來你的名字,你馬上就會警覺起來。有時候,你還能聽到某個熟人的聲音,會不由自主地朝那個方向看一下——你的耳朵似乎能過濾聲音啊!
在這個雞尾酒會上,你聽到了你要聽的:交談雙方的聲音、自己的名字與熟人的聲音。這種現象被稱為「雞尾酒會效應」。
所以所謂的「雞尾酒會效應」就是:交談雙方的聲音是你在雞尾酒會上的注意對象,其他聲音不過是一種背景。
人在交談時,交談雙方互為對方的注意中心,其他人的聲音只是雙方的感知背景,成為非追隨的聲音對象。此外,雙方還會不時地做些手勢、表情之類的身體語言以提供話語理解的線索。
從「雞尾酒效應」及解釋,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出在真實的課堂上,作為老師,我們就要成為那個「交談者」的聲音、「喊出學生名字」的聲音、「自己人」的聲音,會更有效地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
01 「交談者」的聲音
老師應該拿出「交談」的狀態去上課,用提出有效的問題與學生互動,來推動課程的進行,而不是自己喋喋不休、師生間毫無交流。
為了增加學生與你「交談」的感受,你還要做一個富有魅力的人:整潔乾淨的穿著,生動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和豐富的身體語言,原則就是「動筆體現靜態、動手體現動態變化」。
與有魅力的人交談,才能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注意對象,不讓自己成為學生交頭接耳時的背景聲音。
02 「喊出學生的名字」
自己的名字之所以能被聽到,是因為關係到自己的事兒,當然會感興趣。就像任何人在看集體照時,都會首先去看自己在照片中的樣子和位置一樣。
所以,作為老師,我們在進入一個新班級後,除了精熟授課,記住每個孩子的名字也格外重要。在老師的聲音變成學生的背景聲音時(學生走神時),他的名字可以變成把他拉回課堂的聲音。
在老師舉例時,可以將常用的「David」、「Mike」換成他們的名字,於是一個個和他們有關的故事就生動地呈現了。跟自己有關,那當然會更加專注。
老師如果能夠喊出學生的名字、學生的暱稱、不帶姓的名字,在很多時候都會促使學生把你當成「自己人」,當然對你更加專注。
03 「自己人的聲音」
其實比「熟人的聲音」更好的聲音就是「自己人的聲音」。不得不提的是「互悅機制」:喜愛引起喜愛。當你喜歡一個人時,那個人也會喜歡你;當對方知道你真的喜歡他的時候,他也會更加喜歡你。「喜歡」與「被喜歡」互為因果。
作為老師,我們如果喜歡孩子們,而且能經常表達出對他們的喜愛,則孩子們也會更容易喜歡我們,把我們當作「自己人」。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師生是否「互悅」是能否順利傳道受業解惑的一大前提。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一個孩子因為討厭一個老師從此一蹶不振,一個孩子因為喜愛一個老師而一生發憤圖強的現象。
我希望你是點亮孩子的那團火,而不是澆滅火焰的那盆水。如果你沒那麼喜歡你的學生,那不妨經常發現每個孩子的細微的你喜歡的點,告訴他你喜歡他,慢慢地你會喜歡所有的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孩子也會喜歡你——也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我們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自己人」,是抓住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你可能成為他上課時的唯一焦點。他會關注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你所說的和所包含在肢體及表情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