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學|雲物如夢·老寨系列⑨拾柴記|黎世澤專欄

2021-01-09 瀟湘晨報

在我童年少年的記憶裡,少不了柴。柴,一捆捆一堆堆,堆在記憶和歲月裡,熊熊地燃燒,溫暖著記憶,照亮著歲月。

柴,長在莊稼地裡。收了麥子,就收麥稈;收了油菜籽,就收油菜稈;收了玉米籽,就收玉米稈;收了水稻,還收稻草……

收拾這些柴往往是在炎熱的酷暑季節,這些柴塵屑多,特別是玉米葉、稻草葉的細刺密實而尖利,很容易刺傷皮膚,如果一旦被刺傷了,在汗水的浸泡下傷口便奇癢奇痛,苦不堪言。因此,收拾這些柴時務必穿上長衣長褲,把身體、手臂和腿腳都嚴實地包裹起來,即便是經過肩挑背磨、太陽暴曬後的男人,皮膚粗厚如銅錢,油亮如牛皮,仿佛百毒不侵、刀槍不入,還是不敢只穿一條「火把」,打著「光胴胴」晃來晃去。

每家每戶都有一間柴屋,這些柴收集攏來先堆在柴屋裡,柴屋堆不下,就整齊地碼在屋前屋後的屋簷下。屋簷下碼不了,就在野外堆積柴火堆。

麥稈、油菜稈、玉米稈就堆積在屋前屋後或土邊的空地上。先在土裡立一根粗粗的木樁,木樁立直立穩、不偏不斜,柴就圍繞木樁豎直堆放,圍一圈就用粗寬的篾條在四周紮緊,防止崩塌傾倒。這樣一圈一圈地扎大,一輪一輪地堆高,最後頂上面用麥稈或稻草做成斜坡防水。

稻草就堆積在屋前屋後或田邊的大樹上,這有個特殊的稱謂叫「踩草樹」。先在大樹樹幹兩三尺高的地方捆綁十字木架,稻草就在十字木架上一層一層地踩積,一紮一紮的稻草踩緊踩平踩順,以防散塌和滲水。草樹漸漸踩高了,大人在上面踩,我們細娃在下面遞,遞不上,就甩,甩不上,就用長長的竹竿頂上去,漸漸地便踩成了上下小、中間大而潤滑的圓錐。

收拾這些柴,我們細娃雖然穿上了長衣長褲,但無數的塵屑和細刺仍在手背、臉頰劃出一條條紅紅的傷痕,還鑽進衣服裡,身上生起細密的紅疙瘩,渾身癢痛,便脫掉衣服,跳進池塘,緊密搓洗,恨不得搓掉一層皮膚。而大人在柴堆上,整個身體幾乎都淹沒進去,手背、臉頰和身上也沾滿塵屑細刺,劃痕累累,汗流涔涔,滿臉通紅,但他們臉色執著,目光堅定,讓柴堆慢慢地變大升高,像在堆砌一個長長的夢。

就這樣,一堆堆柴堆,在田野裡、土坡邊、房屋旁,淡黃色一團,大大的高高的圓圓的,像十月懷胎的孕婦,走過盛夏,走過深秋,來到冬天,釋放著熱,抵禦著寒,溫暖村莊,讓人間煙火生生不息。

人說,自古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這七件事裡把柴放在了第一位,這是因為或缺了柴,人間煙火或將無從談起吧。但在那貧乏的年代,山地到處都是光禿禿的,柴也是緊缺的。於是,拾柴成了我們細娃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我們背著大大的背篼,拿著彎彎的鐮刀,扛著長長的抓耙,遊蕩在山坡上、溝灣裡,像大人堆積柴堆那樣,臉色執著,目光堅定,追尋一個長長的夢。

我們幾個細娃結伴而行,喧喧嚷嚷熱熱鬧鬧的,但又擠挨著奔跑著,都想衝到前面,搶佔屬於自己的果實。

我們在一塊坡土上看見幾棵葉子枯黃了的桐子樹,這是我們難以遇見的好柴。我們興奮得「呀呀」地叫,眼尖腿快的,衝到前面抱住大點的樹,銳聲叫「這是我的」;稍後的只有抱住小點的樹,也高叫「這是我的」;再後面的就沒樹可抱了,搖頭嘆氣,罵咧著去別的地方尋找。

抱著了樹的,嘻嘻呀呀地笑著,趕緊用抓耙把地上的落葉摟攏來,裝進背篼,背篼裡還少少的,抬頭望望樹上還有許多枯葉,就支起抓耙踮起腳尖蹦跳著拍打,樹枝高的地方夠不著,便抱住樹幹,呼呼呼,三兩下躥上去,雙腳腳趾緊摳樹枝,隨著片片黃葉飄然而下,身體也搖搖晃晃似乎就要跌落。樹上葉子打完了,又三兩下滑下來,摟攏葉子,裝了嚴實的一背篼,汗漬漬紅彤彤的臉上咧開滿足的笑。

抱著了樹的總有累累的收穫,而沒抱著的像無頭蒼蠅一陣東遊西蕩,背篼裡還是空空如也,回去肯定要遭媽老漢兒的「荊條子」,便哭喪著臉。「一個勻點吧」,在一個細娃的帶頭下,有滿滿收穫的人在自己背篼裡「賞」去一把兩把,哭喪著臉的連連道謝。「以後要聽我們的喲」,接受別人的東西是有條件的。哭喪著臉的連稱「要得,要得」。

這讓我逐漸明白了,世界上沒有平白無故的給予,人生也處處充滿著挑戰。

我們還喜歡撿青岡葉,這個樹葉好燒,火大灰少。但青岡樹少,又高,有幾丈十幾丈高,抓耙夠不著;想爬上去,樹滑,爬不上;用手搖,樹粗,搖不動,只得在樹下撿些少量的落葉,而仰望興嘆了。

我們還在竹林裡撿筍殼葉,它一點就燃,是引火的好柴。這種葉片背面長滿細細絨毛,一旦沾在手上就發紅髮癢,十分難受,不能用手直接撿拾,我們便手持火鉗,一張一張小心地夾起。

在沒有其他柴可撿時,就割草,把草曬乾,也很好燒。我們背著可以裝下幾個細娃的背篼去割,我們人小,背個空背篼還行,但要背馱滿滿一大背篼草,就不行了。到了中午或傍晚,我們就在山坡上大聲喊「爸爸媽媽」,爸爸或媽媽一邊大聲應「么兒吔,來了,來了」,一邊跑也似的趕來。

我們撿的幾乎都是柴草,是小柴,不經燒,到了冬天農閒時節,大人就去撿拾大柴。大柴就是樹木樹枝、樹疙篼等,把它們用斧頭劈成小塊,整齊地堆在屋簷下,透風乾透後,在寒冬臘月裡燒來燉肉,或過年過節燒火。這種柴耐燒、火大、灰少,燒過的木炭還可用來烤火,夾一堆煨在烘籠裡,一個通夜或半天都有灼灼熱氣。

在寒風呼嘯、霜霧隆重的時候,許多人家就在自家柴山地裡掏挖砍伐樹木後留在地裡的樹疙篼。掏樹疙篼時先用鋤頭刨去周圍的泥土,再用斧頭宰斷粗粗的樹根,這種體力活一般是男人幹。有幾年,我父親去百裡之外修水電站了,母親在家就幹這男人幹的活路。她沒有這麼大的力氣宰樹根,卻會使用巧力。她站在陡峭的巖坎上,身體搖晃,我驚叫著怕她跌下來,但她始終穩穩的。她交換使用鋤頭和鐮刀,很有耐心地一點一點地刨空樹疙篼周圍的泥土。雖然天寒地凍,但她刨挖一會兒,就大汗淋漓,脫下厚厚的棉衣,薄薄的單衣在霜霧裡一扇一扇。當樹疙篼完全處於臨空狀態了,她抱起大大的石頭,呲牙咧嘴,幾下狠砸,咔嚓咔嚓,大大的樹疙篼乖乖地脫落而下,咕嚕咕嚕地滾下巖坎。她擦擦額上的汗,暢快地籲口粗粗的白氣。

過年時,灶前堆滿了大柴,灶裡塞滿了柴塊,大火烘烘地燃燒,在小小的灶臺上,在窄窄的廚房裡,飄浮嫋嫋的塵煙,飄繞夏天般的熱浪,飄逸麥粑味、米飯味、蔬菜味,飄散醬香四溢的炒肉味、香濃不膩的燉雞味、清淡醇美的燜鴨味、麻辣鮮香的燒魚味,還飄溢刺鼻辣眼的姜味、蔥味、蒜味、花椒味和許許多多誘人的味,一齊奏響鼓譟喧鬧的人間煙火的樂章。

這人間煙火的樂章,就是我們撿拾而來的歲月,在濃濃烈烈的草木灰氣息裡,有滋有味,多姿多彩,飄蕩在歷史的進程中,鑲嵌在人類的記憶裡……

【來源:七一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村中素描:拾柴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用了電磁爐、煤氣灶後除了老年人還喜歡燒柴在大鐵鍋裡炒菜做飯,年輕人幾乎都不用這老傳統的東西。 我也有二十多年不太用大灶臺做飯,偶爾想吃大鍋蒸的饅頭,才動用一次。一是嫌燒柴麻煩,而是洗鍋刷碗弄得髒兮兮的。 今年一場疫情,有種回歸田園的感覺。
  • 【尋龍訣二十六】柴飯不柴酒,「柴」怎麼讀你真不知道!
    《說文解字》:「柴,小木散材。」《禮記·月令》:「乃命四監,收秩薪柴。」注云: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柴」由名詞轉為動詞,意思是編木以維護四周,《淮南子》:「(周武王)乃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閭,柴箕子之門。」宋代徐鉉奉旨校定《說文解字》,在「柴」字條後面注到:「臣鉉等曰:師行野次,豎散木為區落,名曰柴籬。後人語訛,轉入去聲。又別作寨字,非是。」這段校注說明,至少到宋代,「柴」已做動詞用了,意為豎散木為藩籬,讀為去聲,且明確指出用「寨」字代替是錯誤的。
  • 布衣天子作品:風雨兼程話縴夫 朗誦/拾柴女生
    作者/布衣天子  朗誦/拾柴女生文審/豆粒丸
  • 酒仙橋「七一」雲學習&雲會議——憶崢嶸歲月,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激勵黨員幹部牢記革命歷史,堅定理想信念,街道機關黨總支以「抓黨建強治理、戰疫情顯擔當」為主題發起黨建「雲學習」活動,利用「同心e橋」微信公眾號同上一堂課,在線學習「時代楷模」人物系列視頻,機關各支部、社區黨委、社會工作黨委積極響應,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志願者共同參與雲端學習。大家積極用多種方式表達心情,同上一堂雲黨課,留下一段雲寄語,分享一句雲祝福。
  • 七一觀察|和孩子關於祖國的一場討論|餘勝前專欄
    |要想領導農民,先要成為「農民」|餘勝前專欄七一觀察|小議「扣扣子、擔擔子、釘釘子」|餘勝前專欄七一觀察|為「環保宣言」宣言|餘勝前專欄七一觀察|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貴在「知行合一」「纖惡必克」|餘勝前專欄七一觀察|反對形式主義的關鍵不在形式本身,而在於形式所包裹的內容 |餘勝前專欄七一觀察|奮鬥的時代,找準「拼爹」的正確姿勢|
  • 高盈量化雲「拾柴計劃」公益項目:你的舉手之勞=他們的全部未來
    高盈量化雲「拾柴計劃」公益項目:你的舉手之勞=他們的全部未來 有這麼一些村落,遍布湘西的偏遠的山窩窩裡,那裡只有滿是泥濘的道路、破舊不堪的房屋和漫山遍野的荒草,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手機電視
  • 點燃「晉焰」的「拾柴者」
    點燃「晉焰」的「拾柴者」——記山西長治市晉焰公益協會秘書長陳健    日前,山西長治市太行中學舉行了第二屆「晉焰慈善陽光班」開班儀式。截至目前,陳健已捐贈善款善物超過100萬元。    陳健是一位年輕的個體經營者,不比億萬富翁,不比千萬大款,但他時刻用心領悟慈善,以愛關注社會、關注貧困、關注民生,從而贏得了社會的讚譽。陳健先後榮獲長治市慈善總會「慈善工作先進個人」、山西省慈善總會「慈善優秀志願者」等光榮稱號。    陳健對《慈善公益報》記者說:「做人要有一顆感恩之心。
  • 七一文學|驀然轉身,與你相握|梅萬林專欄
    「喜歡文學,比較的不容易犯罪。」多年前,我記住了作家畢淑敏這樣的一句話。原本也有一個豔麗的理想,到大學當一名老師,教授文學。然而,幾乎有那麼整整八年的時光,因為俗念,因為他鄉,我的文字被擱淺在一段被人景仰而色彩斑斕的捷徑上,樂此不疲。
  • 拾柴網攜手眾圓廣場PARTY讓紅包飛!!!
    楚天都市報副刊訊 武漢眾人拾柴商貿有限公司 (拾柴網)為感謝大眾的支持厚愛,定於2015年2月8日攜手武商集團建二眾圓廣場主辦「眾籌免費裝修現場盛大PARTY」,當場捐贈30000元現金給湖北經視歡樂送「談笑愛心基金」,用於幫助更多困難家庭。眾人拾柴火焰高,武漢每天不一樣!拾柴人,武漢人不忽悠武漢人!
  • 七一文學|美食系列⑥ 酸菜魚的地理密碼|程華專欄
    鄒開喜靈機一動,抓出泡菜罈裡的陳年老蘿蔔,切絲,與鯽魚同烹,竟意想不到的鮮美酸爽,司機們大呼過癮,「酸菜魚」點卯聲此起彼伏。其實,重慶人的泡菜罈子由來已久,幾乎家家戶戶都趴著幾隻。也是鄒開喜有心,他拿嫩脆少纖維的泡青菜替代了久泡易酸軟的老蘿蔔,用刺少肉滑的草魚替代了多細刺的鯽魚,改良後的酸菜魚徹底徵服了人們挑剔的味蕾,成了店裡的爆款招牌菜。
  • 【雲帆薦讀】 憶雪堂:新《詩詞醫案拾例》(四十五)
    慣看蕉鹿渾如夢,惟有詩心總是春。 吟到興來歌對酒,可堪風起月含顰。 欲呼真宰蒼天老,不盡恨隨孤憤人。 【評】結二句怨氣太盛,略加收斂為好。換一種說法會有味得多。 昨夜群星拱北辰,窗前幾度小逡巡。
  • 南瓜先生2九龍城寨攻略
    南瓜先生2九龍城寨是一款非常好玩的解謎遊戲,這款遊戲講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的大型貧民窟九龍城寨普通人的生活,玩家在遊戲中體驗普通人的開心和憂傷,非常的有意思,下面來看看南瓜先生2九龍城寨攻略! 南瓜先生2九龍城寨攻略大全
  • 七一文學|心中,燃燒著鐵軍的色彩|陳剛專欄
    流淌著最美的圖畫心中,燃燒著鮮豔的色彩所有的色彩燦爛著鐵軍的魅力見證中國建築工人的偉大肩扛日月,手轉乾坤軍魂匠心,築夢中華【來源:七一網
  • 廬山天下悠:廬山管理局領導「七一」走訪慰問老黨員
    廬山天下悠:廬山管理局領導「七一」走訪慰問老黨員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廬山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廬山市委副書記、市長李甫勇率隊開展「七一」走訪慰問活動,深入基層看望慰問廬山老黨員李甫勇強調,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國家的面貌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離不開老一輩黨員的辛勤付出,老黨員是黨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老黨員作出的巨大貢獻。
  • 【百人寫樅陽】鳳凰洲,故裡風情素描:扒柴記
    ▼ 題記 ▼   我們這些60後的農家娃,雖沒有現在的孩子煩重的課業負擔,也沒有他們焦灼的升學壓力,但我們兒時的成長歲月並不輕鬆:寒暑假裡、農忙時節,我們拔草施肥、整枝摸叉、拾棉割稻、挑堤放牛……一年四季,幹不完的農活,為家裡掙二三分工;上學期間、農閒時節,上課前,馱著糞筐
  • 文學巨匠馬克·吐溫的《苦行記》
    拾珍譯叢|灕江出版社   《苦行記》原序(節選)   山姆·克萊門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從前的排字工人,引水員,這時的淘金者,正是在科穆斯託克礦區才最終轉向寫作,並且取了馬克·吐溫這個筆名。
  • 攝影說丨我們都是人生的拾柴者
    炊煙來的地方,是灶,是柴。中國人淳樸,愛敬神,灶有灶神,每逢建新房,開灶儀式總是很濃重的一道程序。想起小時候守著高高的灶臺,看著大鐵鍋裡翻滾的食物而垂涎欲滴,那時油是買來肥豬肉自己煉,油渣兒算得上童年裡的頂級美味,哪裡需要像現在一樣去辨別植物油是否轉基因。
  • 廣欽老和尚雲水記
    同學中有一位素以博學多聞自居者說:『一字不識的老和尚,能開示什麼嘛!'無知的我們,在心裡上也認為——沒錯,就像有眼的向沒眼的問路,當然問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翌年,參加懺雲法師在臺北念佛團打佛七,懺公非常敬重老和尚,於佛七圓滿後,浩浩蕩蕩七、八十人,上土城承天寺拜訪老和尚。當時,承天寺建築簡陋,只有幾棟寮房,沒有現在這麼輝煌壯麗。
  • 讀者專欄:《幹校六記》讀後感
    後來錢鍾書說,那狗也許「早變成了一堆大糞了」,楊絳則認為,「也許變成一隻老母狗,揀些糞吃過日子,還要養活一窩又一窩的小狗。第五記是「冒險記幸」,記三次冒險的經歷。其中一次,楊絳在滿地爛泥的雨天隻身奔去看錢鍾書。荒天野地四水集潦,幾經磨難,冒險過河,總算到了錢鍾書的宿舍門口,錢鍾書大感驚訝,急催楊絳回去,楊絳也只是逗留一會,又隻身而返,路上的危險也就自不待言了。
  • 那年那月之拾柴火
    莊稼秸稈根本不夠用,做飯和冬天煨炕用的燃料只得依靠拾柴火、鏟野草、掃樹葉來補充。大人們要參加生產隊組織安排的統一勞動,掙取工分,養家餬口,拾柴火的事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孩子們的身上。對我家來說,拾柴的任務當然就由我這個在弟兄姊妹中排行老大的小學生來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