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男子的審美標準 現在的「小鮮肉」可不受推崇啊!
時間:2017-04-29 16:3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古代對男子的審美標準 現在的小鮮肉可不受推崇啊! 當今審美觀方面出現一個專用詞「小鮮肉」,形容五官清秀、皮膚白嫩、衣著時尚的妙齡男子。而在中國古代早期文明中,「小鮮肉」並不推崇,那時「偶像」是要「身體鴻大」、「腰帶十圍」。 唐代《遊騎圖》局
原標題:中國古代對男子的審美標準 現在的「小鮮肉」可不受推崇啊!
當今審美觀方面出現一個專用詞「小鮮肉」,形容五官清秀、皮膚白嫩、衣著時尚的妙齡男子。而在中國古代早期文明中,「小鮮肉」並不推崇,那時「偶像」是要「身體鴻大」、「腰帶十圍」。
唐代《遊騎圖》局部(網上圖片)
當時,長得不夠威猛的男性,會刻意去找身材高大的女性生孩子,改善自家基因。《後漢書·馮勤傳》載,有個叫馮偃的人,身高不滿七尺,他兄弟卻個個高壯。馮偃感到自卑,於是為兒子娶了個身材高大的妻子,生下的孫子馮勤,長大後成功繼承了母親的基因,身高八尺三(當時尺寸單位與當今有差別)。至於皇室貴族更加講究,東漢時入選後宮女子的標準之一是又高又壯。當時,「小鮮肉」類型的男子沒有審美優勢。據指,春秋時有位貴族女子選夫婿,第一個追求者衣著講究、容貌美麗,另一個則孔武有力、善于田獵,她果斷選了後者。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對男性的審美幾乎180度轉變。當時的美男子首推潘嶽,當時乃萬人迷。當代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只說潘嶽「妙有姿容,好神情」,相當受女性歡迎,但就沒說他具體樣貌,但據與潘嶽同時代美男的普遍特徵推測,潘嶽應該是一個陰柔型的美男。那段時期,美男一大特徵是剃鬚,是史上破天荒,因為此前沒留須者為太監、和尚或人妖。
《世說新語》局部(網上圖片)
同時,魏晉美男追求臉部白淨,甚至在臉上傅粉增白,例子有「七步成詩」的陳思王曹植,據史書《魏略》記載,他洗完澡後,先要往臉上傅粉才出來接待客人。如果大家還記得,1994年電影《梁祝》,取材 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徐錦江飾演祝英臺父親,東晉時三品官家,喜歡搽「回春膏」、敷面膜,也是當時男子愛美的史實反映。
徐錦江飾演的梁父,打扮得油頭粉面(網上圖片)
我們現在說及當時的美男子有嵇康、蘭陵王、慕容衝、獨孤信、韓子高等等,都是家傳戶曉,都是陰柔型的男人,身材纖細、弱不禁風。為什麼這些人都成為了世代追捧的偶像指標?是因為漢末以來政局動蕩,許多士人因政治鬥爭遭殺戮,他們無法改變現實,於是不再那麼熱衷功名,轉而對自己的言談舉止和外貌修飾格外重視。
16世紀日本畫家繪《竹林七賢圖》(網上圖片)
到了南北朝時期,綺麗柔糜最終被北方鐵騎所踏破,及至唐代時,男子重現昂揚奮發的風貌,他們擁有強烈豪俠氣質,比如大詩人李白,一生夢想就是行俠仗義、安邦定國。在當時,很少出現以外貌著稱的美男。大眾文學當中寫及唐代民間傳奇,男性很多帶有俠客性質,即使如收入了《太平廣記》的民間故事——柳毅,他是一般書生,也一腔熱血,為悲慘龍女打抱不平,力拒龍王的強婚,不畏強暴,不失男子漢氣節。但唐代貴族男子也繼承了魏晉南北朝時的習慣,也會使用面膜、唇膏等化妝品。
《四庫全書》中的《太平廣記》(網上圖片)
另外,唐代還出現了男子簪花的記載,杜牧就曾賦詩寫自己「菊花須插滿頭歸」,簪花的風俗在五代後甚至成為官方禮儀制度。電視劇《水滸傳》顯然做了考據,北宋的梁山泊好漢,頭上簪了嬌豔鮮花。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