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平,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
前文談了如何引用文獻,引起了一些討論,這很正常也很必要。本文想再談談引言的寫作,因為我以前在科學網已經發表過類似的博文,但是感覺那篇博文太過於簡單,因此再花點時間來敘說一下。
那麼怎麼寫引言(Introduction)?簡而言之,引言應該回答「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選擇該主題進行研究;為什麼?為什麼重要?為什麼您採用特定的研究方法;等等。您也可以將「引言」視為指出本文其餘部分將填補的知識空白的部分,或者是您在廣闊的研究領域中定義和主張自己的領地的部分。
引言的另一項工作是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並設置上下文。您可以通過描述您考慮的研究問題或提出的研究問題來做到這一點(在本文的主體中,您將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或問題的答案)並簡要回顧任何過去已經嘗試過的其他解決方案或方法,以及這些方案對學術文獻的貢獻(切記太簡單,比如,有些作者說某某和某某對圖書館數位化做了研究【XXX, 2011,XXX, 2012】,一句話就完了。這等於沒說,要稍微展開一下,他們的主要貢獻是啥,和本研究有啥關聯,或對本研究有啥啟發?)
英文期刊的論文通常都有一個單獨的章節,名為「文學評論「(literature review),或」相關研究「(related works), 這在英文期刊中幾乎已成規定的內容,但某些研究論文沒有這樣的章節;那麼在簡介中就要包含這樣的簡短的評論。
給出了背景並設置了上下文後,引言的最後一部分應該指定論文中描述的實驗或研究分析的目標。引言的最後部分應包括具體細節或確切的稍後在本文中予以回答問題或假設。
這裡要再談一下引言寫作技巧。前文講到引言敘說要客觀有邏輯(所謂客觀,就是要引用現有研究成果來組織敘說,最好每句話都有出處,有已經得到驗證的學術理論支持,而不是自己在那裡主觀敘說,見本文所附實例),倒三角敘說從大的主題範圍(general background and broad topic)逐步縮小到你的主題(specific background and topic), 相關研究回顧和目前的知識差距(related work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ture, knowledge gap),最終引出自己要研究的問題(research question(s))或假設(hypothesis or hypotheses)以及本文將如何展示這個研究結果。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引言將讀者從一般主題領域引向特定的研究主題。通過總結當前對該主題的理解和背景信息,確定研究的範圍,背景和意義,以假設或一組問題支持的研究問題的形式陳述工作的目的,並簡要說明用來研究研究問題的方法論方法,突出顯示您的研究可以揭示的潛在結果,並概述論文的其餘結構和組織。
引言寫作非常重要,某些學者把引言稱作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往往被某些作者特別是剛步入研究行列的作者忽視,有些作者的引言就寥寥兩三段文字,而且以主觀敘說為主,以圖情領域為例,我審稿遇到的引言往往是作者從某個大的領域開始(這很好)比如大學圖書館數位化,喜歡引用國家出臺了啥啥政策某某協會(喜歡大的,如國際圖聯,美國圖書館學會)頒布了大綱指南(這不好,這不是學術的東西,政策和指南是面向公眾的),然後就國外怎麼做的,他們很有經驗,然後就是分析某個大學喜歡舉例世界名校比如哈佛,然後就會就說對我國很有啟發(往往是對他們的網站進行分析,而沒有關於哈佛數位化的文獻回顧)。這幾個部分有必然的邏輯聯繫嗎?政策法規和指南和本文研究的主題關係是啥沒講清楚,似乎暗示國家已經頒布法規,行業協會有指南了,就一定和本文研究的主題有關。哈佛的做法一定就對我國有啟示?邏輯關係是啥?這樣的寫法和思路還停留在改革開放階段,那時候覺得國外的一定好,一定適合我們借鑑。這種邏輯在學術上是講不通的。哈佛的做法一定適用於國內大學嗎?特別是非985大學甚至職業技術大學(如果作者來自職業技術大學)?沒有理論和已有研究來佐證這樣的邏輯。有些作者雖然簡單引用某某在圖書館數位化方面做了研究,但幾乎是一句話帶過,這樣的敘說給人一種主觀拼湊的感覺。
啥叫客觀敘說,舉個例子,作者從」圖書館數位技術」(digital technology)這個大的主題的應用開始介紹(注意引用事實和文獻),圖書館數位技術應用的領域有哪些(注意引用事實和文獻),縮小範圍到「數字學術」(digital scholarship,主要研究和文獻貢獻有哪些),然後縮小範圍到「研究數據管理」(research data management)較小的主題(主要研究貢獻和文獻,有哪些差距gaps),然後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題或假設(範圍更小,比如研究數據管理對我校圖書館的服務(research data service),假定目前來說對我校是空白或處於初始階段,現狀如何?可以從哪些方面開始,期望解決怎樣的問題?比如研究問題是能不能把已經建立的機構庫用作開放數據保存和管理供其他研究人員重複使用(research question)?或已經這麼做了,做個假設(hypothesis),假設效果很好,那麼搞個研究方法比如做問卷調查和採訪(research methods),做個實施後評估post-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看看效果如何支持假設嗎)。這樣寫至少看起來像學術文獻。至於那些國家頒布的政策,行業指南,我的個人呢看法沒有必要引用(往往太籠統general)。
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作者:傅平,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
研究領域:
管理綜合->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圖書館學
來源/傅平科學網博客
iGroup信息服務已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方便手機閱讀,版面和內容有調整。想要了解更多,請訪問傅平老師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gFuc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