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完成穀子基因組測序

2020-12-14 科學網

 

2012年5月14日,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穀子基因組研究成果於國際著名雜誌《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上在線發表。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成功構建了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為揭示穀子抗旱節水、豐產、耐瘠和高光合作用效率等生理機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高產優質、抗逆穀子新品種的培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水稻、玉米、高粱、短柄草等重要禾本科物種的基因組相繼被解密,科研人員更加迫切地希望能夠破解更多的重要禾本科作物基因組,以期能揭示重要禾本科作物的保守性及差異性、闡明禾本科作物的基因組進化過程、進一步挖掘作物重要性狀功能基因。穀子是重要的禾本科作物之一,其脫殼前被稱為穀子,脫殼後被稱為小米,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被稱為「五穀之首」,從南到北均曾被廣泛種植。穀子是二倍體自花授粉作物,其基因組較小(約470 Mb),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約6000個品種),種質資源保存較完整。此外,它還具有生育期短、單株籽粒多、適應性廣、抗旱、耐瘠、採用C4光合途徑等特點。這些特性使穀子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抗旱機理及C4光合系統發育與調控研究的新模式作物。

 

在本研究中,來自華大基因的科研人員通過新一代測序技術對一個來自中國北方的穀子品系(zhang gu)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獲得了穀子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組裝得到的基因組大小約為423Mb,N50達到了1.0Mb)。通過基因組注釋和分析發現,穀子基因組中的重複序列約佔整個基因組的46%,大約含有38,801個蛋白質編碼基因。

 

為了構建遺傳圖譜,研究人員對另一穀子品系A2進行了重測序(10X基因組)。研究人員利用兩個親本(zhang gu和A2)的F2代群體,繪製了高密度的遺傳圖譜。該遺傳圖譜不僅輔助了基因組的組裝,同時為穀子性狀研究奠定了基礎。例如,通過將穀子的基因組序列、遺傳圖譜及其後代表型等信息相結合,研究人員準確地找到了穀子中與抗稀禾定(一種除草劑)性狀相關的基因,印證了之前研究表明的一個單核苷酸突變位點(SNP)可能是導致植株對稀禾定敏感性發生改變的結論。

 

穀子和水稻大約在5000萬年前(50Mya)開始分化,二者分化之後的基因組結構仍存在明顯的共線性。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穀子的2號和9號染色體分別由水稻的7號和9號、3號和10號染色體融合而成,同時,他們發現這兩次融合事件也發生在高粱的染色體中,由此,研究人員推測這兩次染色體融合事件應該發生在穀子和高粱分化之前。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穀子獨立分化出來之後的一次特異性染色體融合事件,即穀子的3號染色體是由水稻的5號和12號染色體或高粱的8號和9號染色體融合而成。這些染色體重組事件是物種遺傳變異及物種分化的重要基礎。

 

穀子屬於C4植物,與C3植物(如水稻和小麥)相比具有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效率。為了揭示C4植物和C3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遺傳機制上的差異性,研究人員對穀子中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重要基因進行了分析,發現C4植物和C3植物均有與碳固定途徑有關的基因且相關基因在拷貝數目上的變化差異不大。由此,他們推測C4植物中的C4途徑可能是由於調控表達的差異所引起的功能上的改變導致的。

 

在全球氣候劇烈變化、耕地資源不斷減少、水資源日益短缺的情況下,大力培育和推廣優良穀子品種將有助於提高土地利用率,節約灌溉用水,增加糧食產量,合理膳食結構,改善人民健康。華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長張耕耘表示:「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完成是進行禾本科比較基因組學研究和功能基因挖掘的重要進展。此外,穀子基因組數據為穀子的生物學研究和新品種選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支撐平臺。」(來源:華大基因)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完成世界首個梨基因組測序
    僅就水果而言,繼2007年葡萄、2008年番木瓜、2010年蘋果和2011年草莓的基因組公開發表,2012年5月梨的基因組精細圖譜也由南京農業大學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張紹鈴教授學術團隊牽頭領銜完成。 因此,完成的梨基因組遺傳信息不僅為其他梨品種的生物學研究積累了良好的數據基礎,同時也為開展薔薇科果樹的比較基因組學、系統進化以及基礎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信息資源。
  • 穀子基因組單倍型圖譜繪就
    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8家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穀子單倍體型圖譜的構建和
  • 科學家完成迄今最大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如今,火炬松正在書寫一段與眾不同的歷史:火炬松的基因組有221.8億個鹼基對——約為人類基因組的7倍多,是目前已完成測序的最大基因組。 火炬松原產於美國東南部,是美國南方松中重要的速生針葉用材樹種。在基因測序工作伊始,火炬松就被確定為研究對象。然而,火炬松基因組的龐大規模給傳統的全基因組「鳥槍法」測序(只能對短的基因組片段進行測序)出了一道難題。
  • 科學家首次完成對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據外媒報導,儘管科學家已經完成了整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但仍有一些空白。現在,遺傳學家在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新研究中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基因序列,即對整個人類X染色體從頭到尾進行測序並覆蓋了300多萬個此前沒有被繪製出來的鹼基對。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科學事業之一。
  • 我國科學家繪製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生物應用基因組研究中心、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共同實施的「鯉魚基因組計劃」成功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測序,並繪製了鯉魚基因組框架圖譜、基因組物理圖譜和高密度連鎖圖譜,為鯉魚基因組輔助育種研究、優良品種快速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礎。 鯉魚基因組有100條染色體,是目前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物種中染色體數目最多的動物。
  • 國際研究小組完成多細胞團藻基因組測序
  • 科學家第一次實現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測序
    X染色體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的缺口,是因為以前的基因測序技術一次只能讀取DNA的一個小片段,然後再將這些片段拼湊起來。問題在於人類基因組中有許多重複的片段,當讀取到許多重複小片段的時候,很難精確還原真正的基因組,畢竟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基因組是如何重複的。
  • Science:三大主要蚊子基因組測序完成
    科學家們已經測定了三大主要的致病蚊子中的第三種蚊子的基因組序列。 人們已經知道了伊蚊(Aedes aegypt)和按蚊(Anopheles gambiae)的基因組;此次新被測序的是庫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它也被稱作南方居所蚊蟲(southern house mosquito)。
  • 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攜英國電信強化基因測序能力
    計算技術能力不足的研究所經常面臨擴展性不足的問題,這會導致基因組測序新方法和新技術研究放慢。新加坡新技術研究局基因組研究所(GIS)通過與英國電信(BT)合作,增強了現有的基因組分析能力,以創建基於雲技術的新一代測序技術(NGS)環境。
  • 我國科學家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
    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資助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並揭示其獨特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這是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
  • 我國繪製完成世界首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8日電(記者 於嘉、張雲龍)我國科學家繪製完成了全世界首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記者1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的「世界首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成果發布會」上獲得的消息。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綜述 | 穀子(Foxtail Millet): 一個新的C4模式植物
    穀子有一個小的二倍體基因組約490 Mb和只有9對染色體。因此,穀子簡單基因組的研究和修飾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都比較容易。2.  最近的一項研究再次證實,穀子可以成為類似擬南芥的模式植物,用於研究植物遺傳學和農學的研究基礎和應用。
  • Nature:絲盤蟲基因組完成測序
    現在,絲盤蟲的基因組已經完成測序和分析。這種動物保留了與刺胞動物和兩側對稱動物最後共同祖先的很多特徵,它們存在於距今超過6億年前。但絲盤蟲也還有決定發育模式和細胞類型的基因,這些細胞類型從未在該動物身上看到過,說明在其生命周期中也許還有尚未被發現的階段。
  • Cell:華大基因主導的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組測序結果揭示獨特的病毒...
    產科醫院付錢讓華大基因進行這些測試,但獲得了每名孕婦的知情同意,以便為了研究目的對經過部分測序的基因組進行分析,此外每名孕婦都保持匿名。所有分析均在中國進行,而且這些數據存放在中國國家基因庫中。這種數據分析揭示出一個稱為NRG1的基因發生的變異與雙胞胎的發生率或多或少存在著關聯。
  • 基因組測序原理及其發展歷程
    本文將介紹當前的基因組測序原理及其發展歷程。
  • 科學家繪製菠蘿馴化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菠蘿馴化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 20:31:38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Ray Ming)、奧地利維也納大學Christian Lexer和美國喬治亞大學Jeffrey L.
  • 科學家研發出可高效組裝人基因組的方法
    科學家研發出可高效組裝人基因組的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6 14:22:10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Benedict Paten及其課題組,利用納米孔測序和Shasta工具包完成了對11個人類基因組的高效從頭組裝
  • 三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原理簡介
    測序技術的每一次變革,也都對基因組研究,疾病醫療研究,藥物研發,育種等領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裡我主要對當前的測序技術以及它們的測序原理做一個簡單的小結。在2001年,完成的首個人類基因組圖譜就是以改進了的Sanger法為其測序基礎,Sanger法核心原理是:由於ddNTP的2』和3』都不含羥基,其在DNA的合成過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鍵,因此可以用來中斷DNA合成反應,在4個DNA合成反應體系中分別加入一定比例帶有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ddNTP(分為:ddATP,ddCTP,ddGTP和ddTTP),通過凝膠電泳和放射自顯影后可以根據電泳帶的位置確定待測分子的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基因組序列圖首次在分子層面上為人類提供了一份生命「說明書」,不僅奠定了人類認識自我的基石,推動了生命與醫學科學的革命性進展,而且為全人類的健康帶來了福音。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完成時,僅42個物種完成了全基因組測序,但是,隨著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全基因組測序對生物科學研究重大影響的推動,全世界的基因組測序計劃數量快速增加。
  • X 染色體首度完全測序,距離擁有完整人類基因組序列也許已不遠
    雖然人類的參考基因組(human reference genome)是目前最準確、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基因組,但即使經過 20 年改進,完整的 DNA 序列始終存在缺口。現在,一組國際遺傳學團隊首次確定了人類 X 染色體從頭到尾(端粒到端粒)的完整序列,沒有空缺且準確性達到空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