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繪製完成世界首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2021-01-07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8日電(記者 於嘉、張雲龍)我國科學家繪製完成了全世界首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記者1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的「世界首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成果發布會」上獲得的消息。

    據項目總負責人、內蒙古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周歡敏介紹,這一研究成果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獨立完成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誌著我國的人類學、民族學、人類遺傳學及醫學健康研究進入了基因組水平。

    周歡敏表示,這項成果對於揭示蒙古族人的基因組結構、遺傳特徵和發展進化等遺傳信息,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疾病預測、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項目核心研究人員之一、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白海花說,在這個項目中,科研人員首先對蘇尼特王爺家系後代——成吉思汗的第34代、健康蒙古族男性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並繪製出一個較為完整的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圖譜,測序深度和水平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白海花說,項目組還將進行更多樣本的蒙古族人全基因組測序分析,構建蒙古族人遺傳信息資料庫,為今後的醫學及其他相關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數據支持。

    據介紹,目前已經完成的第一例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工作,是我國「蒙古族人基因組計劃」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個項目於2011年立項,將由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完成,該項目還包括「200個蒙古族人的基因組個性化研究」等內容。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
    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資助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並揭示其獨特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這是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
  • 我國科學家繪製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生物應用基因組研究中心、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共同實施的「鯉魚基因組計劃」成功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測序,並繪製了鯉魚基因組框架圖譜、基因組物理圖譜和高密度連鎖圖譜,為鯉魚基因組輔助育種研究、優良品種快速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礎。 鯉魚基因組有100條染色體,是目前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物種中染色體數目最多的動物。
  • 我國完成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
    2009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生物應用基因組研究中心、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攜手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啟動了「鯉魚基因組計劃」,目前完成了鯉魚基因組框架圖譜、鯉魚基因組物理圖譜和高密度連鎖圖譜等結果。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近日,牡蠣基因組計劃(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項目組宣布,歷時兩年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終於繪製完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譜標準。近年來,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 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被測序的大蒜品種二水早紫皮蒜     麻類所供圖 7月27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首個染色體水平大蒜基因組圖譜。被測序的大蒜品種是二水早紫皮蒜,其適用性廣,在我國種植地域最廣。這項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以下簡稱麻類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 論文通訊作者、麻類所研究員劉頭明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的年播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大蒜具有膨大的鱗莖,富含大蒜素,不僅可用作蔬菜和調味料食品,也被廣泛用於醫藥產業。
  • 首個全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遺傳圖譜發布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冰島基因解碼公司(deCODE genetics)、冰島大學和雷克雅未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首個使用全基因組序列數據開發出來的全解析度人類基因組遺傳圖譜。該圖譜提供了迄今為止關於人類進化的兩個關鍵驅動因素之間的位置、速率和關聯性的最詳細觀察:重組(recombination)---在卵子和精子形成中發生的基因組重組;並且新發突變(de novo mutation)---在我們的每個基因組中出現了幾十個通常很小的變異,而且我們沒有從父母那裡遺傳這些變異。
  • 揭示馴化歷史及遺傳分子機制 世界首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構建
    日前,《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兩篇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兩項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領銜開展的瓜類作物基因組研究成果。兩項研究分別構建了甜瓜和西瓜的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了兩種水果的馴化歷史及果實品質的遺傳分子機制。
  • 日本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繪製日本人基因組圖譜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基因組醫科學研究中心日前通過新一代DNA測序儀成功繪製出首份日本人基因組圖譜。
  • 首份個人DNA圖譜 60億對鹼基序列全破譯
    人類基因組由30億對鹼基組成,包含數萬個基因,分布於23條獨立的染色體之中。人類通常具有兩套這樣的染色體(46條),一套來自父親,一套來自母親,兩者間存在0.01%的差異,所以人的全基因組實際上應該包括60億對鹼基。「454」公司對沃森的兩套染色體的60億鹼基對都進行了測序。工作量雖然相當浩大,但只用了不到2年時間。
  • Science:發布首個全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遺傳圖譜
    2019年1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冰島基因解碼公司(deCODE genetics)、冰島大學和雷克雅未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首個使用全基因組序列數據開發出來的全解析度人類基因組遺傳圖譜。
  • 科學家完成世界首個梨基因組測序
    人類開始進行基因組學研究,短短二十幾年間已完成了許多物種的基因組圖譜繪製。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亞林所繪製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該研究首次繪製山蒼子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深入南方香樹有怎樣的價值?我國山蒼子栽培面積21.60萬畝,精油年產量14.01萬噸,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產生的經濟價值約20億元。
  • 中國啟動世界首個驢基因組測序項目:通過基因圖譜測序繁育優質驢
    驢是世界各國傳說和故事中運用頗多的一種動物形象,現代社會中,驢逐漸從農用轉為食用和藥用。如何繁育出更加「聰明」「實用」的驢?數十名基因學、畜牧學專家10日在北京啟動了世界首個驢基因組測序研究項目,通過基因圖譜測序繁育優質驢。
  • 科學家完成穀子基因組測序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成功構建了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為揭示穀子抗旱節水、豐產、耐瘠和高光合作用效率等生理機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高產優質、抗逆穀子新品種的培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本研究中,來自華大基因的科研人員通過新一代測序技術對一個來自中國北方的穀子品系(zhang gu)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組裝,獲得了穀子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組裝得到的基因組大小約為423Mb,N50達到了1.0Mb)。通過基因組注釋和分析發現,穀子基因組中的重複序列約佔整個基因組的46%,大約含有38,801個蛋白質編碼基因。
  • 科學網—小葉茶染色體級別基因組圖譜首次完成
    染色體級別的「碧雲」茶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高立志供圖 本報訊 近日,生物學預印本伺服器(www.biorxiv.org)在線發表了中美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採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技術,在20多個代表性小葉茶品種中選用雜合度較低的小葉茶良種「碧雲」,將組裝獲得的約2.85Gb 的基因組序列掛載到了15 條假染色體上,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茶樹中國茶變種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昆明植物所獲得首個染色體級別的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基因組學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歷經 6 年,與華大基因、美國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巴西橡膠樹優良品種 GT1的參考基因組序列。
  • 河南農大孫治強團隊公布絲瓜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這是全球首個栽培絲瓜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絲瓜(Luffa cylindrica(L.)Roem.;2n=26)是原產於印度的一種葫蘆科植物,廣泛栽分布於世界溫帶及熱帶地區,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是華中、華南等地的大眾蔬菜。
  • 穀子基因組單倍型圖譜繪就
    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8家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穀子單倍體型圖譜的構建和
  • 一種大型腸蛔蟲遺傳圖譜繪製完成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華大基因等處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種大型腸蛔蟲:Ascaris suum的遺傳圖譜繪製,從中發現了有助於防治長時間破壞性寄生蟲疾病的新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