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多人都會感嘆:30年前就是是萬元戶,現在還是萬元戶。
這句話的背後,接著會說出的是「錢不值錢了」,現如今,家家都有個幾十萬,因為家裡的房產,和其他固定資產都不少了。還有一些人算下來就是上千萬也有了。那麼,有人可能要問了現在的100萬,放在過去會是什麼水平呢?
那麼,我們怎麼推算現在的一百萬相當二十年前的多少錢呢?
我們來看看公開的歷年通脹率,以1978年為基數:78年1萬相當於現在50.63萬,88年1萬相當於現在15.12萬,98年1萬相當於現在3.38萬,08年1萬相當於現在1.85萬。照這樣推算,那麼現在的100萬,換在20年前(1998年),那就是29.5萬。
如果某個人當時有100多萬,那放到幾十年前是什麼情況呢?就以房價作比,1988年時,國內房價500元/平,北京1600-1900元/平,深圳約1200元/平,上海約2300元/平。如果當時在上海,需要23萬能買到一套100平的房子,這是說的買房。100萬就可以買到近4套上海的房子了。
再來看看投資理財,1998年時,國內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在5%左右,如果某人把100萬存入銀行,年利息有5萬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就是放到現在,相當於大城市金領人員一個月的收入。
而現在的100萬自然不能和當時的100萬相比了。現在100萬在大城市是買不到一套房子的,存在銀行一年的利息也只有1萬多元。
可是,人們還是在一個勁地喊「什麼都在漲」?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是貨幣發行量。
貨幣發行量不是通脹的根本原因,但是是主要原因之一。貨幣發行量,必須和財富增長相對應。比如國內廣義貨幣,已從1990年1.5萬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167.7萬億元,可是在同期GDP增長只是從從1.89萬億元增長至82.7萬億元。這樣的結局就是出現創造出的財富無法消耗發行的貨幣,出現貨幣泛濫問題,產生通脹。
其次是經濟飛速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十分迅速,但是經濟增長的同時會伴隨著通貨膨脹。同時,產品升級換代,產品多元化也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現在的電器設備有二三十年前相比,外形,款式功能已大大改變。
但是我們也看到,並不是所有的商品價格都上漲了,也有的價格跌了,比如1990年左右,一個的全年的工資,只夠安裝一部固定電話,2000年左右,一個人一個月的手機費就要佔到全月工資的五分之一,一部手機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夠。但是現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現在包手汽車、小家電,伴隨著科技和工業水平的進步,價格變得越來越便宜。
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觀念在進步。我們今天比較現在的100萬,在20年前能辦的事情,也發現有些方面比現在辦得多,有些方面也不如現在辦得多。
不過,現在有錢了,可以辦的事,確實要比20年前更加豐富。當時有錢了,除了存銀行,買國庫券,就沒有增值保值的其他途徑了。而現在,理財、保險、股票,投資渠道也五花八門。
但是,我們也還是要記住那句話,投資渠道知萬條,投資風險也是千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