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東華
據說,一個魚臺人,大老遠跑到四川,吃了一頓「麻辣火鍋」,回來到處諞,「乖乖!四川那個正宗的麻辣火鍋,真辣!」
嗯,這話得信,吃過四川麻辣火鍋的人,大概都領教過辣的頭頂冒汗,眼淚鼻涕譁譁流的感受。其實你不知道,你在四川成都的某個品牌店裡吃的正宗火鍋,那一汪紅彤彤的底料裡,就有咱魚臺的紅辣椒。
現在是冬天了,在魚城卜橋村的辣椒交易市場上,一車車運往辣椒主消費區的辣椒仍然沒有降溫,四川、貴州、重慶,這些愛吃辣椒的地方,越到冬天,催貨的電話越是打個不停。
魚城鎮卜橋村,目前是山東最大的辣椒烘乾地,年生產、加工、交易量在十萬噸以上。數學好的同學可以換算一下,十萬噸辣椒到底能涮多少個麻辣火鍋呢?
其實卜橋只是一個不足千人的小村莊,地處魚城西南,與金鄉縣接壤了,在地理位置上相對偏遠,唯一的優勢,緊鄰著348省道,這條省道,成了了卜橋村通往全國各地的紐帶。
卜橋村頭的標誌物,是兩隻妖嬈的小辣椒,小辣椒是這個村的迎賓禮儀,也是代言人,現在每個出入卜橋村的人,都禁不住受到她們的誘惑,就那火辣辣的顏色,火辣辣的身段,就很撩人。
村委辦公樓和樓前的小廣場,傍晚時候了,少有人來。這個村的村民大部分都在辣椒加工車間工作,見不到閒人。聯繫上村裡書記,幾分鐘,一輛電動車呼嘯而至,座駕雖然簡陋,速度還是挺快的。
村書記卜凡廷,一個看上非常精神的中年人。一問年齡,也60歲出頭了。卜書記是軍人出身,1979年部隊復員回到村裡,開始任村支部委員,從1986年接任村支部書記,至今已經30多年了。這30多年,正是卜橋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走經濟發展、產業興村之路,一步步做大做強的過程。所以,卜書記的「治村經」,就是一部村民們的「致富經」。
說起辣椒產業的發展,卜書記首先把功勞歸功於村民,這就是民間「初創精神」。80年代的卜橋村,以棉花種植為主,村裡先後興起多家棉花加工企業,但是隨著後來棉花種植面積的減少,棉花加工也難以發展壯大。
90年代初期,村裡有位叫卜祥雲的村民,因為家有欠帳,大膽地從外地引進了辣椒種植,當年實現每畝效益兩萬多元,不僅還上欠帳,還成了村裡的致富能人。於是村民們紛紛效仿,辣椒麵積持續擴大。產量有了,但開始愁銷路。那時候的銷售,就是一家一戶,車載筐裝,然後到處趕集出售,一是市場沒譜,二是價格不穩,辣椒發展前景不明朗。
於是,卜書記籌劃建設辣椒市場,面向全國招商,面向辣椒消費大省招商。
這位來找卜書記商量工作的小夥子叫程建,村裡的新生代辣椒經營者,有自己的公司和加工廠,銷售上了網際網路,每天與國內最大的辣椒交易平臺進行對話,隨時掌握市場動態。
卜橋的辣椒市場發展到今天,卜書記頗多感慨。90年代初期的市場,就是沿著省道而建,搬遷房屋,置換土地,招商引資,在大多數農民思想保守,不願承擔風險的情況下,卜書記背水一戰,拿出村裡僅有的公共用地,無償地讓辣椒市場經營戶使用。他說,只要把市場的渠道打開,讓農民能致富,集體窮,窮的理所當然。
這裡是村裡的電商服務中心,程建每天都會在這裡查看市場信息。這是村裡聯結外地客戶的公共平臺,村裡的多家經營戶,可以做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抱團發展。
產品展示,辣椒深加工產品。卜橋的辣椒在向精細化、分眾化發展,準備走出國門,辣遍世界。
卜書記說,現在老乾媽的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很火,掙外國人的錢,才是產業報國的目標。
村民小廣場的長廊,很醒目的大紅燈籠上,寫著「古韻魚城」,卜橋的辣椒市場,是古韻魚城品牌打造的重要組成元素。
卜書記陪我到村裡走走,村中的街道整潔、衛生,盡顯樸素、自然。
卜書記介紹,現在村裡除了老人,幾乎見不到閒人,六七十歲的人,都是加工車間的主力軍。現在村民們即是辣椒的種植戶,又是辣椒合作社的成員,還是辣椒生產的技術工人,全村一盤棋,當農民,當老闆,當工人,多種身份就是多種收入。
位於村中的「卜氏祠堂」。根據村史記載,卜橋村以卜姓為主,約佔村民總數的60%以上。卜氏是孔子學生子夏的後人,子夏名卜商,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其嫡系居於菏澤巨野縣,卜橋村由巨野縣遷入,距今300餘年。
子夏這個人具有創新精神,在孔子的學生中,他是最先摒棄克己復禮的思想,而提倡與時俱進。
這種精神,可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卜凡廷書記這一代人。
村中的一片魚塘,卜書記計劃將來把這裡改造成一個讓村民休閒、遊樂的場所,也像城裡人一樣,有自己的一片後花園。
辣椒烘乾車間,在這種環境裡,瀰漫著好聞的辣椒香味,讓人禁不住打幾個噴嚏。
工人們說,24小時工作,三班倒,仍然供應不上四川、貴州那邊的催貨。客戶住在城裡,等著裝車。
裝車外運。
村前,沿著348省道,就是村裡的辣椒集散市場,現在市場的範圍已經擴展到村外了,一直到魚城鎮西關。這是348省道一側的椒盛公司的產品展示與客戶接待處。
卜書記帶我參觀村裡的榮譽展室,「榮譽牆」,從中央倒地方,各級黨和政府對村裡的表彰,滿滿一牆的「軍功章」,應該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卜書記說,這些榮譽誰的都不是,要有歸零心態。
卜書記說,村裡先後接待過包括張高麗、李建國等多位省委書記和省市領導。看來,這個小村莊,平時有點太低調了。這是我翻拍的卜凡廷書記與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在村中的合影。
這一張,是卜書記出席省黨代會的大合影,兩米多長,這就是光榮與使命。
這面牆是村裡的光榮榜,程建站在「創業之星」的展示區,和自己的照片合個影,這個80後的年輕人,代表著村裡不同凡響的青年一代。
這樣的鏡頭,就是一個村支部書記工作的日常,與村民拉家常,談市場,說規劃,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潤物無聲。
這個小村莊,包括村莊的領頭人,沒有辣椒那樣火辣辣的性格,也沒有辣椒那樣火辣辣的表白,但這個村莊,就是一個把脈市場的「智者」,於無聲處聽驚雷。所以,他才有底氣向四川的麻辣火鍋喊話,才可能為四川的麻辣火鍋把把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