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究竟有沒有訣竅?父母培養孩子,到底培養孩子的什麼呢?

2020-12-20 悠一格

不知道有多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在孩子還是3、4歲,剛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讓孩子早早識字、背古詩、學算術,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早教班、才藝班,希望孩子早早學會更多的技能和特長。

父母希望培養孩子成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做,真的可以培養好孩子嗎?



日本文教大學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教授、小兒科專科醫生,同時也是腦科學研究學者——成田奈緒子指出: 許多家長熱衷於提前開發孩子的各種能力,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看似讓孩子領先在了起跑線,其實只是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最終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看到這裡,有些父母會感到困惑了:那麼,不培養孩子這些技能和才藝,我們培養孩子,究竟是培養什麼呢?

面對父母育兒的困惑和誤區,成田教授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寫成了《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育兒新書。

成田教授作為腦科學研究專家,她在《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書中指出: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孩子的身體和心靈」

而「培養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和「培養大腦」其實是一樣的。成田教授用了一個等式來表示:培養孩子=培養大腦。

只要父母尊重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就可以事半功倍,讓孩子成長。


成田教授為了讓普通讀者,特別是新手爸媽能夠更好地理解,她形象地把大腦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

其中,「身體腦」,負責吃飯、睡覺、呼吸等,滿足人類生存最低限度需要的機能。而身體腦的塑造主要發生在孩子0-5歲之間。

而「思考腦」,主要涉及語言發展、身體精細動作的發展以及智力發展。「思考腦」從1歲開始發育,到18歲都一直在發展,其中從6歲到14歲是「思考腦」發展的關鍵時期。

第三部分「心靈腦」,是用以連接「身體腦」和「思考腦」的部分,主要部位是大腦的前額葉。「心靈腦」同時也被叫作「社會腦」和「人類腦」。

「心靈腦」都有什麼功能呢?

原來,當我們被憤怒、不安等情緒控制的時候,考慮周圍的情況,並採取相應行動的高等心理機能就由「心靈腦」來掌管。

心靈腦的塑造時期主要在孩子9歲至15歲之間,到18歲前後一直還會持續發展。


經過這樣的形象劃分,父母就清楚地知道了孩子生長發育的先後次序,以及在某些特定時間階段的輕重緩急。

從這個劃分父母還可以看出:孩子從出生到8歲是大腦塑造的黃金時期。只要在這個寶貴的發展時期,父母能夠持續給孩子提供有益的刺激,就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健康、穩步、快速地發展。

成田教授特別提醒家長:孩子的「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它們各有其作用和發育的關鍵期。如果父母違背大腦發育規律,過早搶跑,表面看起來是佔據了短期優勢,但實際上卻阻礙了孩子未來的發展。

父母在培養孩子大腦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搞錯「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的培養順序,要保持好三者的平衡

更準確地說,培養孩子,就是從孩子出生開始,一直到孩子18歲這之間的時間裡父母要有序、平衡地培養孩子的大腦。


所以,當父母們學習和了解了培養大腦的順序,知道了孩子不同年齡階段大腦平衡的方法,就不會再為「孩子在什麼年齡該培養什麼內容?」這樣的問題而感到煩惱了。

通過閱讀《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書,我們父母會恍然大悟,原來,育兒可能真的並不需要什麼訣竅,需要的僅僅是常識。

特別是剛剛有了孩子的新手爸媽們,會驚奇地發現:原來培養孩子的辦法如此簡單,培養孩子的好方法原來就蘊含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孩子成長中的關鍵階段,只需要我們父母按照正常的方式生活就可以了。

用最簡單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培養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這些我們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呀!

很多父母會說:這還不簡單?

但是,現實會告訴這些新手爸媽:要讓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這可真的不簡單。

首先,父母要知道,也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需要好好吃飯?因為只有好好吃飯,才能讓身體和大腦營養均衡。

好好吃飯,特別是要讓孩子「開心吃飯」,當全家人一起開心吃飯的時候,這就是最好的親子時光,也是讓孩子的各種感官都得到刺激的時刻,更是家庭教育在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的體現。


另外,好好吃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能夠通過保證營養均衡的健康飲食,促進孩子大腦血清素分泌。

血清素是什麼東西?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血清素,是大腦中的一種神經遞質,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快樂荷爾蒙」。當身體分泌血清素的時候,個體會處於鎮靜、安定、身心平衡的狀態。

血清素能夠降低不安和恐懼,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急躁、混亂的狀況,帶給人安心和愉悅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神經遞質。



接下來,父母要明白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好好睡覺呢?因為大腦需要足夠的睡眠時間來促進發育。

大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睡眠時間,因年齡而異。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每天都需要睡眠10小時,小學生需要睡9小時,而初中生和高中生需要睡8小時。

孩子好好睡覺的時候也會分泌血清素,讓孩子的情緒安定和感到愉悅。

如果孩子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得不到保證,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機能和大腦發育,還會降低孩子的學習效率和能力,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除了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以外,還有就是好好運動。做到這三條,孩子的健康童年,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閱讀這本帶著明顯的日式教育風格的書,仿佛是在聽成田教授在娓娓道來她的關鍵詞是「生活」的育兒觀點。

生命不是一場短跑比賽,當孩子還處於「身體腦」該發展的2歲時,如果父母就開始讓孩子參加「早教」,甚至過度學習,等於是讓孩子的「思考腦」開始提前拼命工作,這樣「拔苗助長」的方式只會打亂大腦的平衡,會造成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後繼乏力。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遵守大腦發育的順序和規律,保持「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這三個方面的平衡,這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發展。


當父母看到書中正確的觀點,感覺到過去培養孩子的方法做錯了,那又該怎麼辦呢?

成田教授在書中告訴孩子父母:不要太自責,只要意識到錯誤並加以改正,就還有機會。

因為大腦具備修復能力,我們可以調整培養方法,當孩子出現一些不好狀況的時候,只要回到起點,先照顧孩子的「身體腦」,讓孩子吃好每一頓飯,讓孩子睡好每一天的覺,再同時保證每一天足量的運動,使身體產生「快樂荷爾蒙」——血清素。

當父母幫助孩子調整好「身體腦」後,接下來,再考慮孩子「思考腦」如何想辦法正確發展,這樣也算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在探討培養孩子的同時,想想我們自己這些成年人每天面臨的焦慮狀況,其實我們成年人又何嘗不需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呢?

看看我們自己和周圍的人,每天忙忙碌碌,該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刷手機、熬夜,不好好睡覺,白天疲乏、無活力,工作不在狀態,心情也不佳。

我們每天都在過度地使用「思考腦」,但是,卻忽略了要照顧好「身體腦」,結果因為身體狀態不好,心情焦慮、鬱悶,直接影響了「心靈腦」。長此以往,健康生活就無法保障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如果把生命旅程,看作是一場馬拉松的話,想要跑完全程,終究還是要回到生活本身,從認真對待每一頓飯,每一天的睡眠和每一日的運動才行。


綜上所述,《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書中的育兒觀點,跟目前很多帶著商業化目的,向父母販賣焦慮等所謂的教育觀點是完全不同的。

成田教授認為「孩子的成長之源在於大腦,孩子的教育來源於日常生活,我們養育孩子的目標是培養孩子長大以後,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擁有幸福的人生」等育兒觀點,有助於我們父母化解育兒過程中的焦慮,懂得回歸到「生活」這個培養孩子的關鍵點。

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父母一方面懂得養育孩子的本質是什麼;另一方面幫助我們父母去學習和了解到更多、更具體的、針對孩子各個年齡段特點的、可以立刻上手的養育方法。

成田教授的育兒觀點啟發了我們,讓我們思考重新回到生活本身去,讓我們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會特別注重從生活這個源頭上支持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去向外界盲目尋找。


中國的禪宗有句偈語,說:穿衣吃飯,無非是道

而《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書的育兒觀點和咱們中國的這句禪宗偈語是一脈相通的。這都是告訴我們,培養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同時也是我們成年人一生值得修行的目標與境界。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悠一格」,和我一起探討與分享育兒路上的感悟和心得。

相關焦點

  • 總說育兒,我們到底需要培養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引言: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健康。然而,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父母又意識到,單有健康的身體,還不夠,還得講究科學育兒,讓孩子不輸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線上。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學育兒,在家庭教育中,到底需要培養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才能讓孩子真正領跑人生呢?
  • 育兒心理學: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給孩子「有限選擇」
    有些時候,家長總是煩惱孩子過於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事情不是應付就是覺得都可以,因此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其實,育兒心理學就對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了這樣的分析和理論,並且表示父母要給孩子"有限選擇"。什麼是"有限選擇"?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有過這樣一組實驗,實驗內容其實也非常簡單。
  • 成功育兒的關鍵,從培養孩子的情商開始
    叮噹媽媽陪你自我成長,科學育兒。長期以來我們把孩子過於簡單化了,以為只要有愛就可以對孩子發號施令,比如:不許哭、不許問、不許辯解、也不許消極,實際上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把孩子的許多情緒問題掩藏或轉移了,久而久之,這些沒有解決的問題成了心理垃圾,成了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我們在越來越多的媒體中看到有關教養悲劇的報導。
  • 孩子為什麼有這麼多情緒?父母5步情緒訓練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作為父母是否經常有以下的困擾:小天使變成小惡魔,哭鬧不停,孩子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情緒?孩子是故意折磨父母的嗎?面對孩子激烈的情緒,應該如何處理回應呢?,那麼影響究竟有多大呢?如果爸媽是重視孩子情商成長的父母親,孩子究竟會有什麼不同呢?這些重視情緒管理家長的孩子比起其他的孩子身體狀況更健康。學習成績更好。人際關係更好,更受歡迎,有更多的朋友。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更少使用暴力。
  • 家庭教育掃盲系列|父母究竟需要培養孩子什麼
    斯賓塞作為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教育學家,他的《快樂家庭教育全書》放到現在,我作為一名教育人看來,依然覺得十分經典、有先進性。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工作中發現,不少家長對「快樂教育」的內涵有誤解。究竟什麼是快樂教育、怎樣開展快樂教育,不少家長並不明白。
  • 育兒:培養孩子,懂比愛更重要
    科學培養孩子,智慧點亮未來!如何培養好孩子,是每對父母都非常關心的問題,誰不希望孩子成龍成鳳呢,可是現實是往往會覺得力不從心。你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每天都在為孩子的未來考慮,給他吃最好的、用最好的、想盡一切辦法創造好的條件,拿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真的是良苦用心,可是孩子就是沒有按我們預想的那樣成長,反而問題越來越多。為什麼會這樣?
  • 一歲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培養呢?
    那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培養呢?1. 大聲給寶寶朗讀可以準備一些關於動物、水果、人物等的圖書。和寶寶一起看書,大聲讀出來,就算寶寶不懂也沒關係。每天可以抽出1-2個小時的時間,帶寶寶學習這些。寶寶在這個階段很喜歡學習,可以多讀幾遍,然後嘗試性的讓他來認一認,讓他用手指指出來,父母這時要及時給予回應,比如可以通過拍手來為他喝彩。
  • 孩子沒有同理心,媽媽又氣又傷心:孩子的同理心到底該怎麼培養?
    真心爸媽,育兒和家庭教育研究者,兩孩父母,著有《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後來我了解到,孩子5歲2個月。我能理解這位冷不丁被灌一脖子水的媽媽的傷心和憤怒,但有點不能理解,5歲多的孩子,應該已經很明白水流進衣服裡有多不舒服,不會很容易幹出把水吐到媽媽脖子裡這樣不但缺乏同理心,而且很有攻擊意味的事,為什麼這位寶貝會如此和媽媽「鬧著玩兒」呢,媽媽之前又為什麼允許孩子對自己吐水「鬧著玩兒」呢?
  • 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父母需要做什麼?
    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但是培養自主能力並不是簡單的放手,而是適當放手,父母從旁監督引導。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呢?父母需為孩子創造十大條件。條件一:擴大孩子的活動空間,讓他學會自己往前走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母親的懷抱裡尋求安全感,但是他總有一天要長大,要離開母親的懷抱,到外面的世界去。
  • 為人父母必須的第一件事——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初為人父,有喜悅也有迷惑,通過閱讀育兒書籍,小洲得知為人父母不僅要照顧好孩子的吃喝拉撒,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嬰兒不容易哭鬧,更聰明更健康。」這是小洲在育兒書上讀到的內容,「可是安全感是多麼虛偽縹緲、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啊!究竟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新手爸爸小洲很疑惑。我第一次聽到安全感這個詞,是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培養孩子有堅強、自信、忍耐的性格,需要克服些什麼呢?
    昨天看到一個視頻,視頻由於床有一點點高,哥哥不敢下床而在那裡哭泣,而媽媽就在一旁鼓勵孩子,這時候弟弟無心的一腳,幫助哥哥安全著陸了,而哥哥也停止了哭泣,發現下床並不危險。這視頻反映出了,幼兒應該注重勇敢品質的培養,讓其克服一些障礙,形成堅強、自信、忍耐的性格。那培養幼兒勇敢需要克服些什麼呢?
  • 怎麼培養孩子自制力,有什麼用?
    孩子幼年時普遍自制力差,很難集中注意力,這和孩子的性格特點和生理年齡有很大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成熟,但是這需要家長的從中培養,對一個孩子來說,性格之初的家庭教育,父母正確的育兒觀念,合適的教育方法是培養孩子自制力的關鍵。
  • 孩子的特長都是靠父母培養出來的,沒有孩子天生就會有特長
    -------我們不是為了培養孩子一種特長而讓孩子去學什麼東西,我們是為了培養孩子的一種生活能力或者生活方式而去學習。------- 孩子的特長都是後天培養的 -------對於孩子來說,我們只能看到孩子是否具有某種天賦,而無法看到她有什麼特長。孩子的特長都是靠父母培養出來的,沒有孩子天生擁有特長。
  • 培養孩子的毅力到底有多重要,為了孩子,要狠下心來
    可過了沒兩個月,沫沫又說不想學跳舞了,說自己沒有跳舞的天分,又想學跆拳道。沫沫做事一會想這樣,一會想那樣,不能一如既往的做完一件事情。這讓沫沫的媽媽陷入了沉思,孩子怎麼學東西都只圖一時的新鮮呢?就不能做到堅持嗎?這樣怎麼能學好東西,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呢?
  • 決定孩子成功的不是給孩子灌輸的知識,而是培養性格,父母要做對
    中國的家長普遍有一種「育兒焦慮」,主要體現在對孩子的學習教育上。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可謂是費盡了心思:孩子還沒出生就進行胎教,孩子出生還沒學會走路還沒斷奶就送去早教班等等。孩子的學習可以上學再抓,但是孩子好的性格特質,則需要從孩子記事起就抓起,越早培養,孩子接受越快,對以後就越有幫助。
  • 孩子有以下行為,證明被培養得很好,父母將來只等享福了
    文|秘籍君父母都想把孩子培養得很優秀,但怎樣的孩子算優秀?什麼是優秀的標準呢?後來才知,優秀與否和學習成績沒關係。擁有以下行為的孩子,才算是真的優秀。周末去看電影的時候,有小孩子特別坐不住。一會說去廁所,一會又要喝水,一會又看父母的手機。
  • 《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到底講了啥?
    今天就分享一下這本書的序言,說說這本《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到底講了啥。序 言 關於閱讀的常識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成為父母的新挑戰和新焦慮父母如何幫孩子培養閱讀能力?說它是挑戰,是因為幾乎所有父母在受教育階段都沒有上過正式的閱讀課程,相當一部分父母原本也沒有閱讀習慣,不是成熟的讀者,對「閱讀到底是如何進行的」「如何教會孩子閱讀」這兩個關鍵問題,並沒有深入的思考和確切的答案。
  • 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說到底拼的是父母的實力
    鄰居的女兒和兒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由他的父母陪著在這個小學上學,一下樓就到了學校,對小孩子來說的確很方便,可以免掉接送孩子的諸多麻煩,所以這一棟樓裡的房子很容易出手,不管什麼時候,都有農村帶孩子陪讀的人接盤。鄰居的父母70多歲,母親要負責照顧2個孩子的飲食起居,每天一大早,天蒙蒙亮就聽到老太太忙碌的聲音。
  • 重慶高考狀元父母育兒經原話:根本沒有培養過!心塞嗎?
    求索女性自我價值實現與育兒兩不誤。導讀|今年重慶高考理科狀元很傳奇。中考、高考、全國二卷「三元及第」。這樣的狀元之路看來不是偶然,真是從小優秀到大。問及父母育兒經,父母卻輕描淡寫:根本沒有培養過。這回答你服嗎?其實很多父母並不指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狀元,能保持成績中上就可以了,考上重點大學。
  • 培養孩子學習態度和習慣的最佳時期,到底是什麼時候?
    02如何讓孩子擁有好的學習態度和好習慣?有一點是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那就是獨立自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除此之外,如果父母有足夠的精力,還可以引導孩子養成更多的好習慣,那自然最好。這個是什麼意思呀?」這時候作為家長,我們要幫助孩子學會用拼音去獲得讀音,學習字典的使用方法,以後遇到不懂的先自己找方法解決。如果我們為了圖方便,總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了依賴父母,什麼困難都有人為自己解決,等到學習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