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惲代英:學以致用 身體力行
惲代英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著名的教育家、理論家和青年運動的領袖。他一生留下了近300萬字的著述,涵蓋了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這些思想既是他嚴謹治學、學以致用的真實記錄,也是他短暫一生中治學經驗的積累和實際運用。他對讀書治學的目的、作用、方法的論述,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博覽群書,筆耕不輟
惲代英博古通今、學貫中西,這與他的廣泛閱讀是分不開的。他讀書非常勤奮,從小時候起,為了看完一本書而廢寢忘食是經常的事情。1913年,18歲的惲代英考入武漢中華大學的預科後,更是廣泛涉獵各個學科的書籍,他想方設法找各種圖書資料來閱讀,並且通過訂閱、借閱和購買等方式不斷拓展閱讀的數量和範圍。他在校學習的五年,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高歌猛進的年代,通過廣泛涉獵,惲代英在尋求改造社會、改造中國真理的過程中,完成了從一個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
惲代英僅有兩段在校學習的經歷,他的淵博學識多是通過自學得來的。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中少有的、懂得三種外語的人才,除英語經過他人簡單輔導外,日語和德語都是自學而成。他對堅持自學有著深刻的體認,並總結了自學的四大好處寄語青年人:「一可以增加學生注意力;二引起其疑問之習慣;三養成無師自習之習慣;四便於個別指導。」他特別強調思考對於讀書的重要意義,認為在看書的時候下一番綜合整理的功夫,才能使書中所說的能成為自己的學問。正是通過自學並伴以讀書時的思考,惲代英在許多領域都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惲代英很博學,但又不是僅僅埋頭在書齋裡看書,而是關心國家大事並訴諸文字將他的思想表達出來。大學第二年,他發表處女作《義務論》,隨後發表了《新無神論》《懷疑論》《文明與道德》等論文。1920年10月發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有關譯文。在《論社會主義》一文中,他提出「世界的未來不應歸於個人主義的無政府主義,乃應歸於共存互助的社會主義」。大學期間,他在《光華學報》《新青年》《少年中國》等刊物上共發表各類文章80餘篇。1923年到1927年間,在《中國青年》上發表文章130多篇。他的文章具有極強的批判性與戰鬥力,批判國家主義派、新老國民黨右派的論著常使他的論敵十分敬畏,同時這些文章又在進步青年中形成強烈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學以致用,服務社會
惲代英反對無目的的「書痴」式、「業儒」式的讀書,倡導讀書「不要忘了社會的實際生活,社會的實際改造應用」。在他看來,讀書的致用就是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就是要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和現實道路。不論是在新文化運動中,還是在教育實踐和革命工作中,惲代英始終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他認為求學要考慮社會的需求,要把學問用在服務社會上,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積極創辦社團和刊物。1917年10月,惲代英發起並創建了武漢地區第一個進步團體——互助社,這也是中國最早的進步社團之一。1919至1921年期間,他在湖北創辦利群書社和共存社,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惲代英創辦或主編了不同類型的報刊,利用這種輿論平臺批駁各種錯誤觀點,積極宣傳救國救民和民主科學思想,鼓舞社會士氣。據不完全統計,從五四時期起,他參與創辦、編輯的刊物多達十幾種,他站在文化陣地的最前線,用文章解答民眾思想上的困惑,引導他們投身革命,為革命引入了大量優秀人才。
講學和編寫教材。惲代英曾到李富春任班主任的中國國民黨政治講習班主講《中國政治經濟狀況》和《「五卅」運動》,在毛澤東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中國史概要》,在鄧中夏任院長的勞動學院講授《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史》。他在黃埔軍校任政治主任期間講授《軍隊中政治工作的方法》,還編寫了《政治講演大綱》《政治學概論》《中國國民黨與農民運動》等講義。他的課說理透徹,鼓動性強,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把他的信仰傳播給更廣大的民眾,用他的知識服務社會。
治學、修身和愛國的統一
惲代英明確的治學態度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是讀書思考的必然結果,他把治學、修身和愛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有機地統一起來。
他非常重視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因為它是善勢力的發源地」,而讀書是「修養思想之方」。他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始終踐行這一良方,通過日記記錄自己每日所作所為,反思自己的言行,剖析自己的思想,達到自我修養、自我提高的目的。他理想遠大,提倡「力行」,指出救國不在空談,貴在力行,「吾意今日欲救國家,惟有力行二字。力行者,切實而勇猛之實行是也。」對於革命事業慨然擔當,始終如一正是他的道德選擇。
惲代英在無政府主義、工讀互助主義等泛社會主義思潮中,經過探索和實踐,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從此就從未動搖過。他一直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的實踐。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學習的重點和方法論基礎,他對中國社會及革命的性質、動力、對象、任務、前途都有清晰的認識,並提出了許多具有前瞻性的觀點和思想。
惲代英從事過不同類型的教育工作,他用雄辯的口才、生動的文章、熱烈的激情和高尚的人格,不斷激發青年的愛國情感、培養他們的愛國意識,一以貫之地對青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他自己在身陷囹圄時,仍然以愛國主義熱情寫就了《憶中詩》:「浪跡江湖數舊遊,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既緬懷戰友,又表達了自己意志彌堅的決心,最終他用犧牲證成了他的愛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