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已完善為一個層次、等級、條規、名目繁多的龐大考試體系。簡單說,縣、府童試錄取者為童生,府、州院試錄取者為生員(秀才),省院鄉試錄取者為舉人。鄉試第一名舉人,就是解元。舉人名額由禮部按各省人口分配,名額數十名到百餘名不等。全國每三年錄取總額僅千餘人。考個三年全省第一,相當不簡單。
解元之稱源於唐。據說唐代科舉制度之初,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們都是由地方教育部門像押送犯人一樣,「解送入試」的。故後世稱鄉試第一的舉人,就叫「解元」。
科舉制度一千三百年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解元,大概就是唐伯虎了。
唐伯虎名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吳縣人(今江蘇蘇州),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為「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為「吳門四才子」。泡妞兒則獨佔鰲頭,號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據說唐寅自幼天資聰敏,十六歲參加童生試,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赴南京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可惜次年會試因捲入主考程敏政受賄案(冤案),被貶謫浙江為吏,遂恥不就官,傲世不羈。千裡壯遊,足跡遍及江南七省。貧困之下,畫山水畫人物畫春宮圖,換錢搞嫚泡妞點秋香……做為身體力行的行為藝術家,天天搞各種行為,五十四歲就掛了。
雖然只活了五十四歲,但應該說唐寅的生命質量相當之高。最知名解元,名至實歸。當時,同受「前輩神童」程敏政賞識的即墨官二代藍田,比唐寅小七歲,弘治五年(1492)鄉試考了個第六名(鄉試一名稱解元,二名稱亞元,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就非常閃閃地在即墨城立「亞魁坊」。然後直到嘉靖二年(1523)考中進士,這才到江南蘇州一拍唐寅肩膀:怎麼樣老唐,不提當年咱哥兒們都神童那茬兒。今天,小弟終於進士啦!
唐寅醉眼朦朧回頭道:草!年齡比我小,中舉比我早,留級復讀三十一年考個二甲六十一名進士,還大老遠跑來對本解元賣弄,有意思嗎?豈不聞寧為雞頭不為牛尾乎?
說罷,直接掀開棺材板子,再也不肯出來(唐寅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年近半百的藍田藍公子(是年藍田47歲)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回望五百年後即墨古城東西大街西首即墨人為他復建的「亞魁坊」,訕訕不知云何了。
即墨古城亞魁坊
即墨藍才子正不爽,背後蹭蹭站起四個即墨後輩青年小哥兒:腰裡別著個死耗子,充什麼打獵的!「江南解元」很了不起嗎?再過二百年,藍大爺你看我們!
於是二百餘年後後,即墨果然接二連三一下子出了兩文兩武,四位解元……
據史載,即墨第一位解元,是東鄉金口遲家店子人遲公宣。
遲公宣生卒不詳,字甸方,號焜湖,以字行。清乾隆壬午科(1762)武解元。不知何故,遲公宣拿了山東第一之後,卻沒有延續自己的功名之路,只弄了個候選運糧千總敕授武信郎,然後就習武自娛,終老鄉間了。金口鎮遲家店子村,今存「遲公宣習射處」遺址。
我猜想或是老遲中解元後,直接喜當爹,讓媳婦兒子拴下了,所以功名心就涼了:把兒子培養好,讓兒子去考吧!原來拼個省運會第一,特麼比省文科高考第一更累……
後來,遲公宣的兒子遲秋元果然中乾隆乙卯科(1795)武舉。
遲秋元字鳴野,號燕賓。秋元者,秋闈鄉試第一也,名字負載著老爹一生最光芒的榮耀。燕賓者,到燕京(北京)做客也。長安米貴,居之何易?遲家父子的功名也就到此了。
遲秋元後任登州鎮中營千總並署守本府。老丈人是金口乾隆年間數一數二的大財主、侯家灘人侯守瓚。後來他的小舅子侯誥考中嘉慶三年(1798)頊武科戊午科武舉,護理過即墨營守備選調黃縣訊把總。方圓十裡之內,女婿武舉兒子武舉親家還是第一名武舉,也難怪侯守瓚侯大富豪嗤嗤的眼高過頂(絕世清標)。
武解元門匾
鹹豐八年(1858),今即墨西北鄉今移風店鎮七級南張院人喬萬齡中戌午科武解元。
同治二年(1863),太平軍及西北回民把滿清朝廷搞得焦頭爛額。癸亥恩科會試之後,喬萬齡雖未中式,也直接被分發登州鎮標即墨營當了一名把總。居家期間,喬萬齡被地方保舉,阻擋過「鬈匪」,到光緒十九年(1893)被舉為鄉飲大賓,加賞三品頂戴花翎。
《喬氏族譜》所謂「鬈匪」,應指洋人。唐李賀《龍夜吟》詩云:鬈髮胡兒眼睛綠,高樓夜靜吹橫竹。一聲似向天上來,月下美人望鄉哭……可憐喬氏後人修譜,那時候居然連個洋鬼子都不敢提,還美化他們「鬈匪」。
同時代喬萬齡還有個同輩兄弟喬魁齡,中過鹹豐乙卯科(1855)第五名武舉。名次沒喬萬齡高,官兒卻做到靈山衛千總、王臺千總。因為有戰功,得過老百姓「恩垂海甸」匾額。去世後,朝廷依例授予武略騎尉。
解元坊
到光緒年間,即墨人接連出了兩名文解元。兩名文解元之影響,遠遠大於武解元。
一名文解元叫鄭杲。鄭杲是鹹豐年間殉職於即墨的「即墨好縣長」鄭鳴岡的第三個兒子。《即墨縣誌》載,鄭鳴岡縣長「性情慷慨,實心愛人。不留牘,不用刑,於民秋毫無所取」。其殉職後鄭杲母子沒有路費回河北遷安老家,乾脆就落戶即墨。這一落戶不但為即墨科舉史增光添彩,也為整個山東學術界樹立了楷模。
鄭杲字東甫(東父),光緒五年(1879)山東鄉試解元,次年中進士。當時的科第前輩、同治四年進士傅鍾麟素以品評程文著稱,他評點當時十八行省解元卷,謂「山東解元甲天下」。
也就是說,這一年全國十八行省十八篇解元文章,鄭杲的是最好的,山東第一就是天下第一。
中國進士後鄭杲留任北京,初授刑部主事,後升員外郎。在京為官期間,以文章學術為人所重,所交之人多學術同道。最擅《春秋》,認為《春秋》為經世致用之學。生活上工作中則一如其父,始終廉潔自守,俸祿微薄無力購置居所,十年間一直寓居當時的國子監祭酒盛昱家。
儘管寄居他人,鄭杲依舊將母親迎至京盡心侍奉。後來母親病故鄭杲回鄉丁憂,主講儒學於山東濼源書院,漸成為清季山東名儒,膠東學派的代表人物。
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拳入北京隨之八國聯軍進京,鄭杲無力改變局勢,憂憤而死。
光緒十七年(1891),今段泊嵐鎮章嘉埠人周正岐,考中光緒辛卯鄉試第一名解元。
周正岐字省山,號疆秋,晚號成蘧老人,章嘉埠人。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三甲174名進士,任四川撫邊縣知縣,欽加同知銜,晉奉政大夫。著有《敦悅堂文集》、《讀書札記》、《說文隸變》、《通俗字考》、《制藝試帖》等。可見這位周解元的成就,主要在語言文字上。
唐解元《落花詩冊》書法
解元風流不足聞,何以不足聞?畢竟鄉試之後,還有會試殿試第一。全國第一與全省第一的含金量幾乎純金鍍金之別。史冊間殿試狀元默默無聞者尚且不少,況鄉試之解元乎?
三逸狂客,山東即墨人。作家。出版有《坐堂追餉》、《鐵血順風號》、《煙火孤城》、《我的野蠻同桌》。
目前代表作:《雙車錯》、《洪門令》、《瞞天過海》、《坐上火車走江湖》。
微信號:18866628259 公眾號:姜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