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中,對「人」尊重是最重要的,比學校大樓是否漂亮、是否「重點」要重要得多
女兒在英國上初中後,首次參加她的家長會,我強烈地感覺到這兒的家長會和國內的不同。
首先,形式不同。國內的家長見面會,基本上是班主任把家長召集到一個會議室或教室裡。由班主任和老師講話,在公開場合點評每個孩子的好與壞。英國則不一樣,老師每次只見一個學生及其家長,介紹孩子的學習情況,並詢問家長是否有什麼問題或擔心之處。
其次,我注意到,老師在向我介紹孩子的學習成績時,會把手中名單上其他孩子的成績遮住,以保護孩子的隱私。
順帶說一句,這裡的小學是不排名次的,無論成績好壞,每個學期結束後都會由老師以信件的方式通知家長,老師在信上會寫明班上最好的成績是多少,但不會寫是誰,以免剌激成績稍差孩子的自尊心。想想女兒在上海莘莊的一個重點小學讀書時,全校一年級200多個孩子,一學期下來,學習成績排名表個個在冊,「一目了然」。
在現場,還發現了一個讓我動容的細節:女兒班上的一個男同學的媽媽是聾啞人,學校竟然派了一位會手語的工作人員坐在老師身邊,專門「翻譯」給她聽。
2010年女兒在美國在上小學時,學校也會聘請中文翻譯來與我們交流,以確保有關孩子的信息能準確傳遞給家長。
而且需要說明的是,無論在美國還是在英國,女兒上的都是最普通的公立學校,並不國內所謂的重點學校。兩相對比,我覺得學校教育中,對「人」尊重是最重要的,比學校大樓是否漂亮、是否「重點」要重要得多。
還有一個細節是學校的問卷表,裡面列了一二十個問題,比如:孩子在學校開心和享受嗎?老師會鼓勵孩子努力學好嗎?學校對你公平嗎?你在學校受到騷擾了嗎?老師會鼓勵你的孩子負責和獨立嗎?開完家長會後,女兒幾乎是搶著和我一起來回答的,而且大多選擇了滿意或非常滿意。
另外,這裡的家長會,是孩子自己拿著自己的時間表,在學校的各個場所與老師穿梭見面,家長只需要跟著就行了,遇到問題可以問學生志願者。英國的學校沒有「班幹部」,卻有很多「志願者」。類似家長見面會或校園參觀這樣的話動,學校都會讓學生自願報名為家長會日服務。志願者與班幹部是非常不同的兩回事,女兒在國內沒當過班幹部,在這裡卻是一個積極的志願者。
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同是,老師與家長談話時,總是和顏悅色,並且不管成績如何,總是真誠地肯定孩子的長處,不會用攻擊性很強的措詞。
記得女兒跟我們在美國讀完10個月的書後,曾經回國又上了一段小學。入學第一次考試後,老師在電話裡跟我說:「建議她在家過8個月之後再重新讀個三年級。本來以為她在美國英語成績會很好,現在看成績,也不怎麼樣嘛!」
也許老師只是習慣了用這種語氣跟家長說話,而我不敢跟老師爭論,因為她掌握著我女兒在學校生活的「生殺大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語調放低放柔和,繼續跟老師在電話裡說著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