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學生從小學開始直到大學,在學校學習期間,都會穿著統一的服裝,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校服」,學校為什麼要學生穿校服呢?
1、學生在學校穿統一的校服是學生身份的象徵,每天學生上學和放學,一看衣服,就知道是這個學校的學生。
2、校服也常常體現出一個學校的整體文化氛圍的和學生的精神面貌,也代表著一個學校的形象。
3、學生穿統一校服有利於學校進行統一管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4、學生穿統一的校服能避免學生之間因服飾而形成的攀比心理,有利於學生的健康心理成長。
對於校服,有網友曾經將中國學生的校服與國外學校的校服進行過比較,從直觀上來看,中國學生的校服有些「慘不忍睹」,原因有三個:
1、因為是批量裁剪,只有大中小碼之分,不可能做到合體合身。
2、由於身穿校服的時間在橫跨幾年之久,所以基本校服都比較寬大。
3、顏色和面料要符合學生的身份,樣式也比較單一,時尚元素少。
試想,一件校服天天、月月、年年的穿,別說是成人,就是學生也會有審美疲勞,於是就有一些熊孩子拿校服做文章,發揮起了想像力和創新力,讓校服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大家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這件衣服上畫著一條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龍。衣服的布料是很乾澀的,能畫成這種效果,不得不說這個熊孩子的畫功真的是很不錯的。
在校服上亂塗亂畫,這是肯定是學校老師不能容忍的事情,因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對校服的不尊重、對學校的不尊重。雖然說衣服被裝飾得很漂亮,校服變成了「龍袍」,但是這種「創新性」的行為是違反校規的。
於是,老師就將這個熊孩子的媽媽叫到了學校,然後對孩子進行了批評教育,並責令家長監督孩子把校服洗乾淨。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個男孩子要對校服「下手」?
1、這個孩子本身就不愛學習,無聊的時候,就拿校服來畫畫娛樂。
2、這個孩子本身就會繪畫的天賦,所以才會畫得如此逼真。
3、這個孩子本身就很有個性,不想千篇一律地穿著同樣的校服,要彰顯自己、表現自己。
4、這個孩子本身就沒有任何想法,就是對於學習和學校本身就厭惡,往校服上畫畫就是惡作劇。
5、這個孩子本身就是想法很單純,忽然來了靈感,沒有空白的紙張,所以才往校服上畫的龍。
網友們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呢?大多數網友都對孩子的畫功表示讚賞,認為將校服上的龍洗掉很可惜,
一生難忘:畫得多好呀,洗掉真是可惜了。檸檬樂寶說:「繪畫天賦很好,值得培養,但是在校服上畫畫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家裡有鸚鵡說:「我是做老師的。一直用努力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這樣的孩子我會誇他,並拍照留念,告訴家長你家孩子有方面天賦,要好好培養。」夢裡有你:孩子的天賦很棒,應該鼓勵,而不是打擊。薔薇花開無味說:「是我會保留,然後再給我仔買一套。告訴他不可以在校服上亂畫,校服要統一,統一校服是為了乾淨整潔不攀比,然後再說他畫的漂亮,幫他乾洗把畫保留珍藏起來,不上學時可以穿穿。」斷念是把劍:把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抹殺了,這老師不合格。騎白馬的書生:畫得這麼好,我寧願再買一件也不洗掉。
那麼,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男孩子非要在校服上畫一條金龍呢?據了解,原因是孩子嫌校服樣式單調,實在太難看了,所以,忍不住「下手」裝飾一下。
對於這樣的熊孩子,老師該如何引導和教育孩子的這種「創新性」的行為?
1、讓表揚和批評同時存在
表揚的是校服上的繪畫的效果奇佳,同時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力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支持,也許孩子的繪畫天賦就這樣被無意地給發現和挖掘出來。
批評的是學校有校規,班級有紀律,校服如果可以這樣塗抹的話,那麼,全體學生的校服將會呈現出什麼樣子,那麼,這個學校的管理就會出現大問題了。所以,校服是不可以隨意塗抹和繪畫的。
2、讓現實和理想同時存在
這個男孩子在校服上繪畫金龍,根源在於對於校服樣式的不喜歡,說明這名學生有自己的想法,為什麼不鼓勵或支持他去設計中國學生的校服呢?縱觀中國內地學校的校服,基本上款式和顏色都大同小異,為什麼不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和想法去設計一套自己喜歡的校服?
這也可以做為班級的一個集體活動或是美術活動來進行,我想讓孩子自己去設計校服,他們一定從未經歷過,肯定會欣喜若狂。現實中的校服是不在好看,那麼就正大光明地設計一下理想中的校服有何不可呢?
3、讓藝術和生活同時存在
藝術源於生活,校服上的金龍就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生活更離不開藝術。
我們的學生每天被枯燥的學習生活已經磨去了稜角,這個男孩子有非同於其他學生的審美情趣,做為教師和家長應該從正面進行引導,而不是一盆水將衣服上的金龍洗掉,可能也隨之將孩子心中對於藝術的渴望也洗掉。
孩子在校服上做畫的行為是欠妥,但是我們也從中看到了這個孩子的閃光之處。學生的學習生活是枯燥的,但是,讓這個學習生活變得有藝術氣息、有生命力,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任重道遠。
批評分很多種,有的批評會成就一個孩子,有的批評會毀滅一個孩子。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教師可以教書,人人都能做到,但是育人並非每個教師都能做得正確和完美。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我們的學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有用之人,並非缺少老師教的知識,而是缺少能足夠影響自己身心發展的會「育人」的老師。(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