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懶人吃餅」的故事,懶人套餅脖子最後還是被餓死,現實中也有這樣一個人,故事的主人公叫楊鎖。
這孩子得以出名需要感謝他的父母,因為他父母太寵溺他。
楊鎖和懶人吃餅的主人公身上有一個共性就是「夠懶」,所以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楊鎖因為無人照顧被凍死。
來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童年的楊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裡,只是他很少與同齡孩子玩。因為是家裡最小最好看的男孩,所以父母十分寵愛他,是那種「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他父母對這個小兒子楊鎖可謂無微不至的照顧。
無微不至到什麼程度呢?孩子說要喝水,父母幫著去倒,還得一點點餵到嘴裡。
孩子該到做家務的年紀了,父母就是不讓他參與幫忙,還說: 「別把你手弄破了,你就自己玩吧」。孩子想學做飯,父親說他自己來,等他以後自己長大在說。這些是長大後再說的事嗎?這是關心自己孩子嗎?他們不知這樣的關愛,讓孩子的懶惰一日日淪陷。
13歲那年,疼愛的父親去世,楊鎖痛哭,但媽媽告訴他,還有媽媽和哥哥照顧你,結果楊鎖就真的一直享受著這種照顧,連上廁所,吃飯都完全需要別人。
直到有一天媽媽離世,楊鎖再無人照顧,
於是再一個寒冷的冬天,躺在家徒四壁的地上,凍僵了,至此,這孩子的故事也就結束了。
縱觀楊鎖,本來有不錯的顏值,如果好好培養,在孩子能做家務讓他參與進來,孩子定然不會是今天這番模樣。
那孩子如果出現懶惰會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我們一起來看看。
① 父母的嬌縱
父母總是抱著孩子太小,愛他就要幫他處理好一切,殊不知有一種愛叫溺愛,孩子恃寵而驕,懶得去思考,懶得去學習,習慣了一切都由父母包辦處理好,最終這樣的父母給孩子養成了廢人。
② 學校缺少引導
學校本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校老師在孩子合適的年紀可以讓孩子適當參與班級大掃除或者相關活動,如果發現哪些孩子問題比較大,要及時找到其父母溝通疏導。
孩子的懶惰主要表現為:①行動方面的懶惰;②思想方面的懶惰;
孩子一旦在思想方面覺得時間多的是,今天做不完明天還可以做,然後明日復明日,任務就越拖越多,多的實在受不了,孩子就會想放棄,最終養成懶惰的習慣。
長時間依賴父母的孩子,習慣了依賴,在學校覺得就算自己不回答問題,也會有其他同學幫他回答,思想上逐漸形成了懶惰。
在家裡,覺得就算自己不做什麼,自然有父母家人幫他做,他躺著,吃著幾好,慢慢形成行為上的懶惰。
總的來說,孩子的懶惰最主要有三個:依賴性強,缺少上進心,受父母家庭影響,所以家長朋友家裡如果有個太懶的孩子可以從這三方面幫助孩子去擺脫懶惰的心理。
① 父母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學著放手,也許他開始會做得不好,但是只要放心給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會發現孩子會有很大的進步。
② 給孩子設定短期任務小目標
比如孩子告訴你他想要得到什麼或者喜歡玩什麼,那你就要告訴他,玩的前提是做什麼任務,可以是學習的或者是他可以完成的家務。
這樣孩子就會為了要得到想要的去做,一天一個小進步,慢慢消除孩子的懶惰。
③ 培養孩子動手的興趣
比如今天孩子幫助洗碗了,可以誇一誇,今天你洗的很乾淨哦,可能媽媽都沒辦法做到,看來咱家寶貝還是很不錯的。以後再繼續,媽媽給你什麼獎勵之類。
家長也可以僅是口頭誇獎,不給獎勵。
④ 思考能力,意志力的培養
孩子不願意學習最主要還是因為孩子思想上的懶惰, 所以家長平時要多參與孩子學習,培養孩子善於思考能力。
多問孩子幾個為什麼,讓孩子養成善於思考好習慣。
另外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也是改變孩子不願學習的關鍵因素,讓孩子明白這世上從無捷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努力上進,才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像楊鎖這樣的「懶人祖師爺」似的孩子相信我們家長朋友誰都不願看到,如果真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就是家庭的大不幸了,所以每一位家長從現在開始就要注重培養孩子好的行為習慣。
我是悠悠,關注育兒教育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