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從小就被告知,要出人頭地。
長大後,我們兢兢業業,為了給自己保持一個完美的名片而努力。
我們不怕苦,不怕累,卻怕別人看輕了自己,於是處處表現,鋒芒畢露。
有人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選擇了錯誤的方向。
我們為了所謂合群,就強迫自己去參加其實自己並不想參與的應酬,聊著5毛錢的天,吹著1塊錢的牛,喝著自己並不想喝 的酒。每天拖著疲憊大醉的身軀回到住所,感覺自己認識了很多人,就以為擁有了很多人脈。
當有一天,自己出了狀況,請所謂的朋友,所謂的人脈幫忙的時候,卻沒得到任何回應,才知道,自己用健康為代價維繫的所謂人脈是多麼的可笑。
有人說,成年人的社交都是等價交換的。
很多人習慣於放大社交的意義,以為認識了多少人,他們就是你的人脈,其實不然,真正的人脈是有多少人認識你。
你不優秀,認識誰都沒用。
聽過這麼一句話,非常有道理。
只要自己還在地球上,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同樣,只要自己還在地球上,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輕。
這句話告訴我們,別把自己看得太重,也別把自己看得太輕。
1. 別把自己看得太重
在生活中,我們都喜歡輕描淡寫的人,可能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他會照顧旁人的情緒,不會逢人就說,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們做了什麼,可能沒有鮮花和掌聲,因為他們足夠謙虛和低調,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經意間發現了他們所做的事情後,大多會很 崇拜他們,這就是典型的贏得生前身後名,讓人廣為樂道。
還有另外一種人,他們過度善於表現,居功自傲,喜歡誇大其詞,雖然可能有一點貢獻,卻放大了無數倍,想博得別人的崇拜和豔羨的目光,他們通過自我吹噓,以為天老大,地老二,他老三,感覺他們拯救了全世界一般。
結果往往會出人意料,人們雖然可能一時會被他們蒙蔽,當發現真實情況後,往往身敗名裂,再也沒有人願意去相信。
滿瓶子不響,半瓶子響叮噹。
一個真正深通人際關係的人,是不會通過自我吹噓,自我炫耀來展現自己,因為你所做的成績,別人比你看得更加清楚。
當一個人太過看中於自己,會滋生驕傲自滿的心理,從此限制了自己的成長,他往往自我感覺良好,目中無人,覺得別人都是傻子,就他優秀,從而喪失了前進的機會。
2. 別把自己看得太輕
而有的人恰巧相反,他們謙虛低調,懂得照顧別人,懂得借力使力,人際關係融洽,構建團隊合力,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他們坦誠又平淡的生活著,他們的平淡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包容別人,善待別人的相處模式。
他們懂得在靜默處默默紮根,就像竹子一樣,默默積蓄自己的力量,不斷的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學習和吸取別人有益的經驗和知識,提高自己,避免自己的淺薄無知。
他們平淡的生活著,卻沒有人敢小瞧他們,也沒有人會覺得他卑微、懦弱和無能。
3. 正視自己,偶爾出點狀況也無妨
中國自古講究中庸之道,過於看重自己不提倡,過於看輕自己,也不提倡,唯有正視自己,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我們並不需要把自己樹立成一個完美的人,因為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完美。
有所缺陷才會變得更加真實。
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偶爾出點狀況,其實對自己的聲譽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因為我們都只是一個人,不是神,不完美,自然會有所缺陷。
如果過度追求完美,把自己弄得很累,沒有勞逸結合,那甚至不如機器,機器尚且需要定期檢修維護,更何況是人呢?
不要給別人太多期望,一旦別人的期望超過你的承受程度,你會變得很痛苦。
4. 為自己而活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是父母血緣的連結,很多人會不由自主的把孝順理解偏差了,以為父母說什麼都是對的。
在當下社會,我們並不提倡這種孝順。
對於家庭生活來說,孝順是件好事,是傳承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
但對於婚姻來說,我並不認為孝順是件好事,太多人沒有明確孝順的界定,以為聽家裡的就一定沒錯,從來不問自己的內心,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更有甚者,明明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但礙於父母給的壓力,屈服了。
這並不是新時代年輕人該有的婚姻觀點,我們把凡事聽父母的定義為媽寶系列,他們經常說,我媽說。。。。
聽起來毫無半點主見,很多人都不會喜歡這樣的人,因為他們就像一個巨嬰。
新時代年輕人的婚姻觀點應該是孝而不順,因為生活是你們自己在過,不為你們的父母,也不為了你們的孩子,應該正確的去評估一下,丈夫(妻子)才是陪伴自己最久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謙虛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
自高自大並不招人喜歡,謙虛低調反而受人推崇。
所以,有時,把自己看輕一點,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家財萬貫也不過一日三餐,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