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非常皮克斯的迪斯尼電影。
迪斯尼擺脫了王子、公主的老套路,變成了以電玩遊戲為故事場景的皮克斯式風格,有點類似《玩具總動員》的路子。皮克斯的電影總能站在一個不一樣的視角,用一個完全異於我們正常思維所理解的虛擬世界,站在一個嶄新的角度來反映我們的現實生活,比如數百年後垃圾堆一樣的地球,過度依賴機械而喪失運動能力的人類,或者一群脫掉外衣後有著平常人的家長裡短的超人,又或者一群具有生命力的玩具。這一次迪斯尼採用了類似的這種模式,帶我們進入了一個虛擬的世界,一個白天遊戲廳營業的時候在屏幕裡任由我們操縱闖關打BOSS,晚上就各有各生活的電玩人物的世界。
從我那麼多年觀影的經驗來看,美國動畫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劇情不會很複雜,即使會有多條主線,但是故事架構都非常清晰,並且都在用一種讓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向觀眾說明一個非常簡單但又很深刻的道理。
《無敵破壞王》是一個關於尋求自身存在價值的故事。
拉爾夫生來就被設定為一個壞人,在遊戲裡他只能破壞東西,拿不到獎牌,得不到鄰居們的食物獎賞,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愛。拉爾夫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在垃圾堆裡,其他人看到他都避而遠之。看到作為遊戲裡的英雄的阿修,心裡非常羨慕,他希望能夠作為一個好人,像阿修那樣得到鄰居們的認可和友好的對待。 於是一個被貼上「壞人」標籤的脾氣暴躁的破壞王,企圖撕去這樣的標籤變成一個好人,贏得別人的尊重。所以他穿越到了其他遊戲,想要用獎牌來換得鄰居們對他的認同。
可是拉爾夫一直在破壞,無論是在「英雄使命」裡偷拿獎牌,還是在「甜蜜衝刺」裡幫助小姑娘雲妮,他的破壞無處不在,這樣一個被打上「壞人」標籤並且生來在遊戲裡就被設定會只會破壞的大傢伙當然也只會幹這個。但是,我們都
知道「破壞」從來都是一個貶義詞,正如「壞人」一樣。拉爾夫不請自來地參加「快手阿修」30周年慶祝晚會,本來是本著想改變大家對自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的想法,希望可以作為遊戲的主角之一被大家所認同。沒想到最後還是將整個晚會給破壞了,破壞了天花板,破壞了蛋糕,破壞了晚會的氣氛。而後當他和鄰居約定要用獎牌來換取大家對他的認同的時候,來到了遊戲「英雄使命」,結果還是在搞破壞,阻礙了第一玩家,將害蟲帶去了「然而當拉爾夫遇上雲妮之後,他的破壞卻變味了,變得有目的,變得有意義了。雲妮和拉爾夫有著相似的身世,只能住在山洞裡,被其他小孩子欺負,不能參加比賽,是整個遊戲的漏洞,為所有人厭惡。拉爾夫與雲妮相遇,看見了雲妮被其他小孩子無情地欺負,了解到了雲妮的可憐身世,於是拉爾夫的正義感開始爆發了。拉爾夫和雲妮一樣,都將自己的換取新生的門票壓在了那枚獎牌上,就這樣,這兩個相似的人的命運交結到了在一起。於是拉爾夫仍然在破壞,他和雲妮一起偷偷溜進糖果工廠,為了幫助雲妮製造卡丁車,拉爾夫使盡渾身解數,拿出自己破壞的本事,將糖果工廠搞得一片狼藉,煙囪直滾滾冒煙,從而幫雲妮製作了她第一輛真正的車。拉爾夫一直堅稱自己從來不會製造東西,他一直在破壞,但是他卻用自己的破壞能力讓雲妮得到了她一直夢寐以求的卡丁車,並且用與生俱來的破壞能力幫她製造了一條賽道,和她一起訓練,讓她終於可以如願以償成為一個真正的車手和其他女孩一起比賽。此時他的破壞和自己在遊戲裡的破壞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他不再是單純地為了破壞而破壞,而是開始用自己的破壞在創造,用自己的破壞來帶給他人愉悅。甜蜜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