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北歐一些國家,如今正在追求性別中立教養。從孕期開始,堅持不看胎兒的性別,不根據性別選取服裝與臥室裝修風格,到給孩子買中性玩具,選擇中性的愛好。
迫於這種壓力,塔吉特公司所售賣的玩具,也已經不再貼有性別標籤了。
01一個真實的例子
BBC2017年有部紀錄片,名叫《No More Boys and Girls : Can Ours Kids Go Gender Free?》翻譯成中文可以理解為:世上再無男女之分,我們的孩子是否可以性別解放呢?
記錄片中以一對父母的視角,講述了他們試圖性別中立教養第一個女兒過程中,遭遇的那些挫折與收穫。
這位母親能廣泛感知到社會的各種刻板性別印象,哪怕是廣告中,給女孩配備的也是粉色,男孩則是藍色。對此,她擁有與之對抗的鬥士精神,並企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抗爭。
早產的女兒住進了NICU,被穿上了粉紅色的小裙子,小床邊被軟軟的蕾絲所環繞。
當旁邊的一位家長誇讚:「哇!多麼可愛、精緻的小寶寶啊~」她卻被完全激怒了,回答說:「我們不要可愛和精緻,我們必須強壯而有力。」
在關於玩具、衣著打扮等各種細節上,這位母親都做了倔強的堅持。比如把對黑人女性意義非凡的頭髮剪掉,讓女兒一直留短髮,因此被婆婆疏離好幾年。
女兒成長到16歲之後,自認是雙性戀,話語間也充滿了主見和邏輯。
也許我們無法評判這是否為一個成功案例,但她的確很生動。
評論欄仍然以反對的聲音居多,他們認為這種違背生長規律,強硬要求男女在生理特徵上保持一致的方式,實際上內心仍然對男女平等這件事存在芥蒂,而真正的男女平等必須存在於正視男女生理差異的前提下。
有一條犀利的評論是這麼說的:即使7歲時男孩和女孩的力量一致,但到青春期後差異就會顯現出來,到時候真的相信男女無性別差的女孩,就能打得過男孩嗎?等到她再長大一些,無論受到怎樣的鼓勵,也難以面對因生育而附著在自己身上的那一團肉,這對於她們而言是沉重的。
02關於性別中立教育的拷問
對於家長的這種教養方式,也許沒有所謂的判斷標準,但家長要首先從自己的角度上來證實這個問題。
談論這個話題,讓我想起曾經與一位朋友討論過性別中立教育的經歷,他對自己這樣堅持的立場偶爾會產生懷疑。
他說:我給女兒買中性玩具,可她還是鍾愛洋娃娃。
他不知道,在沒有遵守女兒意願的前提下強行按照中性條件教養,是否本身就是種不尊重?難道女孩成長為女孩的樣子,男孩成長為男孩的樣子,這個世界就不公平了嗎?
這個話題深奧而又複雜,當時我並沒有想好如何回答,但在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並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教養示例之後,我想我大概有資格說出自己的觀點。
03性別差異不僅在於精神層面,更是種生物學基礎
家長們追求無差異的性別中立教養,初衷是一種偉大的愛,希望能夠給孩子機會,擺脫整個社會期望的束縛,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因而,從生活的一切細節上,包括玩具、衣服、遊戲以及願望等方面,都把孩子當成一張白紙,不帶任何偏見地進行教養。
可科學證據揭示的現實情況是,兩性之間畢竟具有不同的生物學基礎。因而這種毫無差別的性別中立教養,未必能收到家長們期望的成效。
在2016年《嬰幼兒發育》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男孩與女孩的偏好差別,在9個月大的幼兒身上就已經出現。
也就是說,男孩和女孩對於玩具的偏好是與生俱來的,而無關於外在環境的影響與父母的反饋。
女孩喜歡洋娃娃等社會屬性強的玩具,而男孩則更喜歡卡通汽車等視覺空間技巧的機械類玩具。
另一項對於CAH(胎兒期即暴露在高睪酮水平中)女性患兒的研究,也說明了在這種性別偏好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激素。
不光人類,就連恆河猴和黑臉綠猴等靈長類,同樣存在這樣的一種玩具性別偏好。
並且,腦科學研究也顯示,男性大腦與女性大腦存在區別。男性大腦的前後腦白質聯繫較強,女性則左右半腦的聯繫更為緊密。
這就是為何即便很多家長有意識地採用性別中立的方式撫養孩子,孩子仍然會堅持選擇那些符合自己刻板性別印象的玩具和愛好。
從邏輯思維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上,男性與女性就不一樣了。
04家長們的焦慮實際上是無用的
在倡導性別中立教養方式的浪潮中,大部分都是家有女兒的父母。
他們的出發點莫過於,擔心刻板性別印象會限制孩子的潛能,希望即使是女孩,長大後也能和男孩擁有相同的起點,去競爭技術、工程、科學類的工作。
可是,這些能力與早期的性別中立教養方式,基本沒有什麼聯繫。
承認兩性之間存在內在差異,才是真正不具備性別歧視的表現,這並不妨礙兩性平等。
哪怕那些宣稱男女間不存在性別差異的文章,總是能獲得更多的點擊率,也必須正視這一點。
就像很多家長擔心「孩子瘋狂迷戀粉紅色,長大後是不是會成為傻白甜」一樣,實際上,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性別的印象還會受到公共關注的影響。
從對自己身為女性這個角色感到自豪,到發現社會對於男性和女性存在不分偏頗認知之時,又發自內心地拒絕自己身上那些固定的女性化標籤。
因而很多家長也會發現,女孩長大到一定程度,瘋狂迷戀粉色以及洋娃娃的現象就會減弱。
實際上,這是她在成長過程中,尋找自己內心男性化力量的經歷,最終定會成為一個成熟而堅定的女性。
05寫在最後
家長不用刻意去鑽性別中立的牛角尖,真正的認同是順其自然的接納。
如果女兒按照正常路線成長,擁有女性的所有特質,也不過分焦慮。只要教她女性和男性一樣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並且在不一樣的方面擁有力量感就可以了。
如果女兒是個假小子,從小就走女漢子路線,家長也應該接納,告訴她做自己就是最好的。
無條件接納女兒在成長過程中對性別認知的一切變化,並最終引導她正確面對男女存在生理差異的話題,擁有精神上的自主性。
我想,這才是性別中立教養的真正意義,而不是營造一種假象,讓孩子忽視那些男女之間真真實實存在的生理差異,這樣的平等才是性別刻板印象,誰說女孩成長為女孩就是件不好的事呢?
因而,如果做不到完全的性別中立教養,家長也請放寬心,順其自然就好了。
只要鼓勵孩子進行自我表達,不設框架,不用外在的一些表現來評價她,就讓孩子順著自己性別認知的路去發展,一切就都平等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