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簡多自學】綜合編輯自網絡
最近一年,網上流行著一個概念,叫做「內捲化效應」。到底什麼是內捲化呢?
讓我們先來講一個場景故事:
在一個劇場裡,本來每一位觀眾都在安安靜靜坐在位子上著看劇。忽然,有一個身材矮小的觀眾站了起來,並抱怨說:「我看不清楚,我要站起來看!」他這一站起來,他後面的觀眾被擋住了視線,也不得不站起來看。於是漸漸地,再後面的觀眾也都紛紛站了起來,甚至就連前排的觀眾也只好站起來看劇,因為有些後排觀眾直接站到了所有座位之前。
就這樣,所有的觀眾都不得不站著看劇。相比於之前坐著看劇,沒有一個觀眾的視野變得更好,但是從舒舒服服地坐著變成了站著,每個人都變得更加辛苦了。
談論教育內卷之前,我先來解釋下什麼是「內卷」。
01
到底什麼是內捲化?
這個詞最早是美國一個學者提出來的。
「內捲化」說白了就是過剩的人口,投入到有限資源的爭奪之中,就叫做內卷。
舉個例子,2018年河北高考生有127個總分數超過700分的。那麼隨著考生的分數越來越高,但是名牌大學的名額是不變的。
原本你考500分就能上一本,現在你得考600分才能上一本。這就叫做內卷。
內卷」這個詞是個舶來品,原本指的是復舊的收縮或者是器官恢復到原來的尺寸,後來被用來指一種社會或者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之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成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在某些特殊的局面當中,儘管每一個局內人都在努力爭取自己的利益,但是這些人越是努力,造成的無謂損耗越大,大家的整體利益卻沒有得到提升。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就認清了這一點,並給出了一個很形象的命名:內捲化(Involution)。
博弈論當中有一個經典場景——囚徒困境。
而內捲化,則是囚徒困境的一種特殊形式。在現實裡,有著許多內捲化的場景:
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細作,不斷加大勞動投入。但土地帶來的糧食產量增長,卻遠遠小於勞動量的增加。
現在各省高考,同一屆的高三學生,每個人都拼命刷題,犧牲了素質教育和娛樂的時間。但名校只有那麼幾所,即使考生們再怎麼刻苦,能考上名校的學生數量還是不變的。
古代的科舉制度其實就是一種內卷的制度。因為古代中國平民逆襲只有科舉做官這一條路,科舉三年舉辦一次,兩榜進士可能才一二百人,人數都是固定的,一個朝代兩三百年基本上不會大變。但是隨著天下承平日久,休養生息人口越來越多,參加科舉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到了後來,想要金榜題名、狀元及第,光有才學肯定是不夠的。字要寫得工整好看,出身要好,甚至相貌也不能太醜,不然皇帝看了不喜歡也沒戲。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搜下明朝的狀元卷,通篇文採斐然,字體工整,竟然還沒有一個錯別字。
也就是說由於競爭過度激烈,使得選拔逐漸有些偏離原本的初衷,因為可選的人太多了。基本的標準已經不足以滿足篩選了,所以就需要引入其他的篩選標準,哪怕是和初心不吻合的標準,甚至是不那麼可靠的標準。現實生活中,此類「內卷」現象不少,非常值得反思。
1、內卷是無意義的精益求精
比如,在大會場上,幾千個茶杯,橫看豎看側看皆成行,蔚為壯觀、令人驚嘆!那是多少個工作人員、花費多少時間用繩子一點一點校量出來的,這就叫內卷。這種美只能保持瞬間,因為一開會一喝茶全都亂了。
一些地方,提拔幹部上級已經定下的人選,再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一絲不苛地完成一道又一道的程序,也叫內卷。
某高級別宴席上的標準化
2、內卷是低水平的複雜
微雕你知道吧,正常的畫家是用正常尺寸的紙筆作畫,不管是寫意還是寫實,你欣賞的是畫的內容,而微雕卻是形式的藝術。今天你能在鼻煙壺上寫首詩,明天我就要在核桃上刻一艘船,後天他就能在頭髮絲上寫一篇文章,結果大家都得拿放大鏡看,這是自己跟自己較勁。複雜是真複雜,花費了大量時間、耗盡了意志力,但沒有創造性,這就是內卷。
用放大鏡才能看清的玉雕上的文字
3、內卷是向內演化的雕蟲小技
中國高考受到大綱的限制,題目如果超綱就對不起邊遠地區的考生,可是又要能把人淘汰掉,結果只能向大綱之「內」發展,把題目出得離奇古怪,比如黃花崗起義第一槍、第二槍、第三槍都是誰打的?這就是內卷。對《紅樓夢》的研究也是內卷,就這麼一本書,一兩百年來無數學者沒完沒了地去發掘,你還能整出什麼新東西來呢?但是研究仍在深入,精細還能再精細,現在已經有人研究紅樓夢中的管理學及經濟學了。
02
內捲化榨取參與者的生命
近年來,考試改革進行了多輪次,減負文件發了一波又一波,可學生書包越來越重,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並沒有革新多少。這是教學形式「內捲化」的表現。
現在不管是名校還是普通校,教學上都搞「劇場效應」,大家都是「死抓硬榨」。
首先,榨取時間,將學生在教室的時間最大化延長,將作業時間最大話延長;比如早上6:30—11:50教室,中午12:30—12:50作業,下午1:40—10:20在教室(期間有40分鐘左右晚餐時間);除此外,周某還被榨取。由此可見,學生自由活動時間還有嗎?
其次,榨取勞動力,不管什麼級別的學校,都榨取教師的勞動力,周末和法定假日,都被榨取,還很理直氣壯——給錢了的!
再次,榨取錢財,有的學校或教師,打著為學生好的幌子,要求學生周末一定要參加「補習班」,對不參加的學生實行區別對待——這已不是新聞。
規定的教學時間內不能好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全靠各種方式的榨取達到目的,教學上的「內捲化」已相當嚴重。
內卷是固化社會型態中的一點花樣
一種文化達到頂峰而無法轉變為新的型態後,只能使自己在內部自尋限制。中國人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諸多規矩、講究、禁忌就是內卷。什么正月裡不能剃頭,動土開業擇良日等,這都是因為人們沒有新的思想產生、沒有新鮮事物可以期待,一天到晚只能在平淡的日子中自己和自己過不去,以增加一點生活的花樣。
內卷是一種無聲的悲哀,它耗盡了我們的聰明才智和青春年華,而陷入內卷的人還樂在其中,不覺得那是悲哀。
03
內卷白熱化蔓延至幼兒園
今天聽朋友說起,她家的孩子要面臨擇幼兒園,公立還是雙語私立,很糾結。為什麼呢?公立幼兒園,只是把你的孩子放在那裡,有人幫你帶看,每天保證安全就行。雙語私立幼兒園呢,每天就好像上學一樣,會學很多東西。
今天我們不討論錢,只討論這樣的利弊。
我一直是贊同什麼年紀做什麼事,6歲前,是孩子最愛玩的時期,也是可以在遊玩中發揮想像天賦的手段。為什麼非要為了上小學不掉隊,而放棄了孩提最寶貴的幼兒時光呢?
原因就在於,上小學一年級時,家長會發現,別的上私立的孩子,可以算到20以內的加減法,英語填空樣樣精通。而自己的孩子呢,什麼都不會。
北京家長間的老梗兒說道,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在美國可能夠,在海澱肯定不夠。
其實在2018年,教育部已經發布了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嚴禁幼兒園教授小學課程內容、整治「小學化」教育方式和環境,以此遏制洪水猛獸般的幼兒園內捲化。
通知發布後的確取得了顯著效果,公立幼兒園全面取消「小學式教學」,私立幼兒園「小學化」的風氣也得到改善。
但很多家長剛在這條新聞下感嘆幼兒園內卷,轉頭又繼續將孩子投進了旋渦。
對孩子的希冀,變成了一種過度攀比帶來的貪慾,孩子更像是他們攀比的工具。
為了保證孩子學習不被落下,有些家長與個別幼兒園在政策下達成了詭異的默契。
就算幼兒園不能超前授課,他們也會選擇用無數的課外班、興趣班來填充此部分空白。
所以幼兒園的孩子們過上了五點作業、六點畫畫、八點英語的日子,有的課已經擠到沒有時間可上。
孩子被競爭對手打敗的恐懼,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們脆弱的神經。
幼兒園內捲化的鐵幕,就這樣在所有人的身不由己中,重重落下。
在批評家長們的行為之前,我們還需要思考這場幼兒園內卷戰爭的源頭。
如果你留意了網絡上和身邊的幼兒園內卷家庭,就會發現這些家庭全部都是都是中產以下。
家庭條件是決定孩子是否會內卷的首要因素。
這是一份網上流傳的家長面試優質幼兒園話術指南。
不難看出,那些更容易讓孩子進入優秀幼兒園的家長,不外乎擁有常青藤、985、211等更高的學歷,金領、高管、企業主等更體面的職業,更全面的個人技能與更雄厚的社會資源。
而這樣的父母,在成人社會的內卷浪潮中,同樣佔據上風。
反之,父母與家庭貧瘠薄弱,就會出現上邊講的幼兒園內卷浪潮。
內卷,代表著一種快速的階級流動的狂熱與階級鞏固的恐慌。
能不能鞏固自己的階級,或者向上攀登,是這個時代為每個人切身定製的焦慮。
這種階級焦慮無處不在,貫穿每一代,85後、90後、00後,每一種學歷,從博士到幼兒園。
它也貫穿了每一個階級,這種焦慮,是系統性的,是川流不息的。
03
內捲化讓社會生產過剩
紀錄片《高考》 (2015)
當你在2020年某日凌晨6點起床上班的時候,你會發現家長已經開始接送小孩,小孩們都背起沉重的背包,好像這一個年份與你那個受教育年份,沒有什麼不同。
應該有些許不同,不同的是什麼呢?或許是2008年,你會說出你自導自演的童謠,譬如:「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著炸藥包,背著炸藥包,我要炸學校。」
但現在的小孩子們好像頭更低了,背包更重了。變輕、變少的是什麼呢?也許是他們的玩具,只要一個口袋就能裝滿。
他們只要掏出一部手機,在提供免費Wi-Fi的便利店門口的臺階上坐成一排,打開遊戲,他們迅速進入了與內卷無關的避風港。
有人說這是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了,所以必須付出比原本更多的努力,加倍的努力,上天總會眷顧努力的人。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看法。這樣只會加劇內捲化,主動製造內卷,付出再大的努力,就業崗位不增多也是徒勞。
現在大學生都難以找到好工作了,那麼是不是說明我們就應該繼續努力學習,考的越來越高的學歷,然後在有限的工作之中當一個奮鬥屄?
顯然不是這樣的。學歷很重要,但是不能變現的學歷是毫無用途的廢紙一張。
最近很多「知識付費」類的自媒體火爆。有人戲稱這是新一輪的智商稅。老年人被收割保健品智商稅,年輕人被收割知識焦慮的智商稅。
這個說法是完全正確的,當代中國人的問題並不在於知識太少,而在於知識太多,但是沒有辦法把知識進行變現。
知識再多,如果不能推動社會結構的改變,促使生產的進步,也是沒有實際用途的。
在產能過剩的今天,各行各業普遍產能過剩了,你看看今天中國的工廠,有沒有供不應求的?
各行各業產能都過剩了,到處都是內卷,沒有不內卷的地方。那麼,只有創新才有出路。
如果不去積極認識內卷現象,並想辦法加以解決。請問,你往哪裡跑呢?
04
如何避免內卷旋渦
直接給結論:
1、接受你不能改變的,改變你能夠改變的。
2、智慧的人只做選擇題,不做判斷題。
社會是不是內卷不是你能夠改變的,所以,請接受社會的現狀,不要妄想去改變什麼,道理同樣是我反覆強調的:你不是救世主,即使社會是內卷的,你也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只有白左那樣的傻逼才會自以為上帝,以為可以改造世界。
你面對的真正問題只有一個:你如何應對和選擇?
答案很簡單:
社會要「內卷」你改變不了,但你永遠都有機會不讓你自己「內卷」。
你可以走出去,你可以伸出去,你可以盡一切可能去改變你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不要坐以待斃,不要自欺欺人,讓自己陷入「內捲化」的困境。
拿教育舉個例子。
東亞教育確實已經陷入了內捲化,大家都在拼分數,似乎這是公平的選擇,但卻把我們的下一代有意無意困死在了各種題海之中,變成了應付考試的答題機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低水平重複的內捲化。
真正好的教育絕對不應該是唯分數論,而是多元化的選拔機制,儘量發揮每個學生的天賦,這才能讓整個社會不斷湧現擁有豐富創造力的各類人才。
環顧世界,我們會發現,引領世界的永遠是創新大國,科學家大國,而不是盛產答題機器、工匠和技術員的國家。
如果你不幸生活在一個內捲化的環境之中,改變不了大環境,那麼你一定要學會改變自己的小環境,讓你自己和你的孩子突破內捲化的困境。
你要學會接受你家孩子可能在應對考試上的平庸,發掘他的天性,培養他的天賦,不要輕易讓他陷入所謂的「主流社會評價體系」,因為那就是讓你家孩子陷入內卷的危險信號。
我們作為局內的一份子,雖然沒有能力扭轉內捲化的大趨勢,但我們可以通過個人選擇,使得自己的境遇不至于越來越糟糕。
比如在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行業,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更加努力去完成工作,而是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與見識,從而擺脫低水平的競爭。
再不濟,我們也可以用腳投票,離開這個越陷越深的內捲化環境,換一個更合適的賽道。比如,我們一直在做,也正在做的在家上學。
誠然,在家上學的孩子在應試方面或許比不上在校學生,但是在教育內捲化進入白刃戰的今天,你覺得應試教育出來的孩子,真的在社會上更有競爭力嗎?
當然,這樣的抉擇需要一定的魄力、眼光和切換成本,但是,無數過來人向我們證明,這一點點的代價,比起孩子的未來,都是微不足道的。
再次強調,愈演愈烈的內捲化告訴我們,精細、複雜、講究,不等於高級,更不等於先進,只有不斷突破、創新和創造,才能不讓那種精緻的、繁複的、看起來特別敬業的內捲化狀態,困擾我們。